为什么最终我还是选择放弃淘宝?

  • 来源:楼市
  • 关键字:万达,王健林,淘宝
  • 发布时间:2015-10-23 14:59

  201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现场,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设下一个亿元赌局,赌的是10年后电商是否能在零售市场份额过半。但就在上个月10日,马云花了283.43亿元入股苏宁云商,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如果说王健林的改口是胆怯,那马云入股苏宁云商简直就是啪啪打脸。

  201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现场,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设下一个亿元赌局,赌的是10年后电商是否能在零售市场份额过半。曾经我无比笃定马云肯定会赢得这1亿元,虽然并不知道思聪他爹会不会真的给,甚至第二年王健林在央视财经论坛上改口说:“关于打赌,那是开玩笑的,亿元豪赌纯粹是个笑话。”我也觉得是王健林胆怯了,认为自己赢不了,不敢赌了,不想给钱了。

  但就在上个月10日,马云花了283.43亿元入股苏宁云商,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如果说王健林的改口是胆怯,那马云入股苏宁云商简直就是啪啪打脸。

  作为电商老大的阿里显然不屑苏宁的线上平台,但是苏宁云商有着辐射全国的1600多家线下门店、3000多家售后服务网点、5000个加盟服务商,以及下沉到四五线城市的服务站。这些显然才是让马云垂涎的。因为入股后,这些资源都将与阿里巴巴的线上体系实现无缝对接。

  不仅如此,马云还公开表示:“互联网公司的机会未来30年一定在线下,如果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不进入到线下,不和线下结合,不和线下融合,是不会有未来的。”

  而从线上走到线下的并不止马云一人,2013年开始,聚美优品在北京相继开出实体店;去年11月,京东也迈出线下布局的第一步,开设出“京东帮服务店”。

  电商巨头接二连三地“叛变”让我对马云赢得赌局的信心越来越弱,现实让我明白原来不仅王健林没有把握,马云更是心虚得慌。当线下开始拥抱互联网+,线上开始布局线下实体店,马云与王健林究竟谁能笑到最后,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支持思聪他爹王首富。

  实体商业对战电商

  “万能的淘宝”将我们的购物习惯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不可否认,淘宝具备的足不出户24小时都能购物、品类齐全、价格便宜、送货上门等优点确实值得称道。

  但是多年下来,以淘宝为代表的线上购物方式存在的弊端也屡被诟病,例如基本稳定在1~3天的收货时间,退换货流程麻烦时间长,假货、劣货泛滥,好评全靠刷出来,实物与图片不符等。

  而电商的强大对手实体商业呢?在用户体验上实体商业有着电商无法比拟的优势。实体商业可以利用装修精美的店铺将所有的商品完美展现在消费者眼前,消费者面对的不再是经过精心修图的淘宝模特照,而是有温度的促销员和可以亲自试穿、试用的实物,如若满意,当下付款即可带走。

  此外,实体商业的服装店铺可以免费修改衣物,化妆品专柜提供免费皮肤测试分析和咨询、护肤品、彩妆试用等服务。而这些深度的用户体验则是线上平台无法企及的,这也是为什么从国外到国内一众网购平台纷纷铺设线下实体店的原因。

  实体商业实力雄厚,优势明显。但为何近几年频繁传出生意惨淡、经营亏损的消息呢?这主要在于传统的商业中心喜欢扎堆于市中心、闹市区,不仅导致店铺租金高昂,也与消费者拉开了距离。

  也许在小城市,普通上班族还能在下班后逛个街再回家,但是像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一半以上的上班族都居住在五环以外,下班后就得忙着赶地铁回家,哪有多余的时间逛街。即使时间充裕的周末,相信也极少有人能够坚持每周从五环外赶到市中心,只为逛个商场。

  另外,同质化严重、品牌店大同小异、相互竞争激烈,中间环节冗杂推高商品价格都导致了传统商业在逐步失去消费者。

  但是一旦当传统商业革除这些弊端,就有可能再次让人们回归线下,所以,具有革命意义的社区商业出现了。

  社区商业创造“小城”

  曾经集聚在市中心的商业因为距离、人流让一部分人敬而远之,转投淘宝的怀抱。但当社区商业让这些高人气的商业体被分散到各个聚居区,其便捷、精致势必重新拉回一大票淘宝粉丝。

  社区商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由于家庭汽车的普及,以及城郊新建的发达的高速公路,使得城市居民大量向郊区扩散,由此产生了专门为郊区新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社区商业。

  社区商业的出现让居民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堵在“进城”的路上,吃穿住用行闲家门口一站式解决。

  下班回家,想一展厨艺就去小区菜场买几个新鲜蔬菜,懒于烹饪不妨选择一家相熟的餐馆,吃上一顿热乎乎的美食。饭后不想窝家里长肉,换上休闲服,散步5分钟到社区的购物中心逛个超市,补充一下家中快用完的日用品。或者晃荡去电影院看一场新上映的电影,以便跟上同事们的聊天进度。

  周末睡足懒觉后,约上同小区好友一起去社区的咖啡馆发发呆,或者走进明亮干净的书屋,静静地翻一本好书,要么去看看喜欢的品牌是不是又有新货上架。

  社区商业就是将曾经你最喜欢的商场开在了家门口,不再担心深夜回家没车,不用忧愁周末赶往市中心娱乐比上班还累,不必再忍受淘宝还有三天才到货的煎熬。所有你曾经需要地铁换公交一小时以上才能享受的娱乐,社区商业将其通通送上门来,而你需要的只是散步5分钟即可。

  如果社区商业再进阶一点,把王健林做不好的万达电商模式搬过来使用,也就是社区商业+互联网,当社区商业中的所有商家介入专属APP,那么超市就可以实现天猫超市的功能,并且超越天猫实现迅速到货,曾经试穿过未买的衣服想要买下,打开APP下单,最快1小时内就能送货上门。

  最好的经营者是开发商

  巨大的消费潜力让社区商业拥有美好盈利前景,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8%,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左右,约有2.3亿人从农村转移至城镇。

  此外,中国的房地产经过“黄金十年”的发展,开发商不仅将房子从市中心造到了偏远郊区,更是将一大批中高端消费人群带到新的社区。因此,庞大稳定且消费能力不低的消费群成为社区商业能够成长的先决条件。

  如果把传统商业比喻成银行,那么社区商业就是余额宝。在银行垄断所有大额资本的时候,余额宝通过几十元、几百元、几千元的小额存款积累起巨额数字,从而异军突起。

  拥有巨大的需求与可观的消费能力,社区商业的未来可谓一片光明。但想要打造好这一模式并不简单,最好的经营者莫过于开发商本身。

  首先,开发商在住宅开发销售的过程中已对本小区以及周边小区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所以在社区商业的定位中将具有天然优势,更有利于小区精神文化的统一与提升。

  其次,社区商业的运营成败关系着小区的品质与开发商的品牌,所以开发商不仅应该尽量选择自主运营,更要避免为了快速回笼资金而选择出售的模式。

  最后,社区商业有着体量小、投资少、盈利性等特点,开发商运营社区商业的盈利可以反哺住宅开发。

  如何打造理想的社区商业

  与一般商业地产相似,想要打造理想的社区商业,则必须慎重考虑其选址、定位、招商、运营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选址合理

  既然是社区商业,在选址上不应距离住宅区太远,应尽量实现步行5~8分钟即可到达的目标,如果超过这个距离,人就会觉得比较远,走起来比较累。

  在这个基础上,社区商业的布局应该尽量摒弃分散式,而选择集中式。因为集中式社区商业布局与住宅相对分离,将所有的污染、噪音都集中在一起,公共设施也可集中使用和有利于管理,对居民正常生活干扰不大。

  定位准确

  与众多商业地产一样,社区商业也需要进行定位。社区商业需要根据周围小区的特点确定基调。例如不能在一个住户大多是工薪阶层的住宅区经营高端社区商业,这将会严重影响商业的运营,最终很可能落得无人问津、惨遭关门的下场。

  经营结构配置合理

  社区商业服务于居住区居民的衣食住用行,所以在招商上的配置应该合理。一般可按照购物40%、餐饮30%和其他服务30%的比例进行设置。

  为使商业街更具活力,招商原则应避免同业竞争,促成互补经营。例如万科打造的邻里家社区商业模式,食堂、便利店、药店、咖啡厅、银行等多种业态齐聚,每个业态之间互不矛盾,形成良性互补的商业氛围,更是为业主提供了温馨便捷的生活服务。

  此外招商时应更多结合现下的消费者购物习惯。例如近两年海淘、跨境电商势力的崛起,如果在有需求的小区引入跨境电商实体店,应该会为社区商业增色不少,并能迅速培养起稳定忠实的消费客群。

  场景要美且有特色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愈加提高,与消费者朝夕相伴的社区商业也应该更加精致,不仅仅要满足消费客群物质需求,更要为其营造美好的精神休憩场所。

  社区商业起源地美国的商业社区正是因为其艺术氛围和景观环境的营造,才使其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

  例如西雅图自2000年起重建的可持续发展社区之一的High Point社区。其沿社区街道设计了生物过滤单元,种植了一系列本土和耐旱灌木、乔木及草坪,社区中心有个池塘作为雨水收集池,控制洪水并提供额外的水质处理。弯曲的小径、艺术雕塑和观景平台的统一设计,使池塘的环境更像一个开放式的街区公园,将住宅楼、社区零售店联系起来。

  在那里,社区居民也可以亲力亲为地种植或互换产品。以池塘为中心的步道、雕塑和景观活跃了社区商业空间,成为人们乐于散步的活动线路。

  过去十年,淘宝将人们的购物习惯从线下搬到了线上,拥有巨大潜力的社区商业也许会再次实现颠覆,让人们从线上重新回归线下。

  本刊记者 高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