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来邮去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邮驿,通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9-27 15:34
话说在两千七百年前,当时的神州大地都归周幽王所有,这家伙和所有正常男人一样,有了江山就开始打美人主意。照说以周幽王的家底,哪怕他长得比较抽象也会有大把美女投怀送抱,可有个叫褒姒的妃子偏偏就不怎么卖周幽王的面子,一天到晚都是愁眉苦脸的,搞得周幽王心里痒痒的。某天周幽王让手下把烽火点燃,各路诸侯一看,哎哟,不得了,首都告急,立马引兵来救,但见都城灯火辉煌,鼓乐喧天,根本没敌军,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点烽火玩呢。各路诸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收兵。褒姒看着各路诸侯那憋屈样,顿时笑而不语。周幽王一看美女笑了,无比爽快,这火点得值!至于这故事的后续嘛,大家都知道,咱们在这里就不多废话了。这件事告诉我们,不管什么人,什么时候都别拿通信当儿戏。
很明显,古时的烽火就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虽然多用于传递军情,但也算是邮局的前身。不过烽火也有明显的缺陷,就是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传递实际的内容,因此无法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开始直至周代就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可惜的是秦朝没撑几年就挂了,之后,汉承秦制,并更加细化,规定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000余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郑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撤销全部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社会,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标志着咱们泱泱中华进入有组织通信的开始。不过驿站始终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毕竟不便。“鸿雁传书”这词虽然画面唯美,但从中可见古代人民通信有多么艰难。有需求自然有市场,既然广大劳动人民需要通信,而官府又不开放驿站,那么只有民办通信了。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数取回,这也就是今天邮局汇兑业务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账,良好的服务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为了谋生到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国内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都得依靠“侨批局”。“侨批局”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惯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我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强令民信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到了现代,在电话、网络还不如今天普及的时候,信件成为人们之间沟通的主要渠道,而邮局正是负责传送信件的。如今的互联网如此的发达,以至于我们都快忘了邮局的存在。今天,就让《Geek》来说说关于邮局的那些事。
通信网络
要想做到邮局这样在全国各个地区传送信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就像古代的邮驿一样。不同的是,古代的邮驿是以都城为中心分布的,在封建社会,邮驿是为皇帝服务的,这样做没问题,可如今的邮局不仅要为“皇帝老子”服务,还得为广大老百姓所用。如果还像这样分布物流网络,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因此,合理地布局网络也是邮局能高效运行的必要基础。
我们都知道邮局是负责将用户的信件或包裹由甲地传递到乙地,而且得保持实物原样不变,因此邮局必须利用运输工具完成实物的传递。为实现实物信息传递的高效和稳定,邮局就必须有自己的实物传递和运送网络,以从分散到集中,再从集中到分散的方式,经过收寄、分拣封发、运输和投递等环节,完成实物和信息的传递。
这个传送网络称之为邮政通信网,它是由邮政营业厅、各级邮件分拣封发中心和邮政运输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网络系统。说通俗一点就是由收寄端,邮件处理中心,邮路和投递端组成的。所谓收寄端,就是邮政通信网的始端,是指遍布全国各地经办邮政业务的邮政局、邮政所和相关服务设施(比如信箱、信筒、流动服务点)。其功能是接受寄件人的委托,开始邮件的传递过程。而邮件处理中心就是邮政通信网的节点,是各级邮运中心和邮件传递过程中的集散中心,其功能是将集中到邮件处理中心的各类邮件进行分拣封发及经转,并担负邮件运输的任务。有了节点,自然还要有通路了,在邮政网络里通路就成了邮路。它是指各邮政局所之间,邮政局所与车站、机场、转运站、邮件处理中心、报刊社之间,邮区中心局与邮政局所及各邮区中心局之间由自办或委办人员按固定班期规定路线交换邮件(包括机要文件)、报刊的路线。有收发端自然还要有投递端,它是邮政通信网的末端,是指各投递局将邮件投递到收件人,最终完成邮件传递任务。
怎么样,这张网够大吧?基本上全国境内任何邮局都在这个网络之中,甚至可以这样说, 有人常住的地方, 这张网都覆盖其中。不过马克思大神曾经在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法中说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对于邮政通信网这样一个大家伙来说大是优点,大也会成为缺点,例如如此巨大的网络要是没有一个合理的运行规范只会使得网络运转不畅、效率低下。那什么样的运行规范才是合理的呢?文绉绉点说是符合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说俗一点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说到符合自然规律,还有什么能比万物之灵的人类更自然呢?人体内就有张大网——血液循环系统,学过中学生物的同学应该还有印象吧?血液循环系统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又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这种循环可以说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网络了。什么,各位同学觉得很穿越, 没办法, 谁叫你看的是《Geek》呢。
首先咱们来复习一下初中课本。体循环整个流程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既然邮政通信网要做到符合科学发展观,那么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具参考价值的呢?为此,邮政通信网按功能及作用范围又被分为全国干线邮政通信网、省邮政通信网和邮区邮政通信网。
从名字就看得出来,全国干线邮政通信网是核心:它以首都为中心,由全国干线邮路连接一、二级中心局所组成的邮政网络。首都就像是心脏,这个干线网络就像是主动脉,它拥有最高优先级的传递权限,是全国邮路的命脉所在,要是它瘫痪了,全国邮政都得跟着崩溃。下一个层次就是省邮政通信网:它以省会为中心,由省内干线邮路连接省内二、三级中心局所组成。它就是邮政通信网络中的一级动脉,就像是供应咱们手臂养分的动脉一样,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接着就是邮区邮政通信网,它的级别比一级动脉低上那么点,咱们姑且可以称之为二级动脉,也可以将它理解为供应手掌养分的动脉。它以邮区中心局为中心,由邮区内的支线邮路连接区内市县局和各个收投点所组成的邮政网络。邮区网在全网中主要担负着在一定范围内运送和集散任务,起着减少邮件在全网运转中的层次,提高全网效能作用。
虽然理论上只有这三层网络,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的覆盖范围还是远远不够的,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动脉如果只负责将养分输送到手掌脚掌,而不进一步细化,人也是活不了的。因此在邮区网之下还有一个市邮政通信网,它主要负责所在城市范围内的邮政通信活动。担负着本邮区或本市各个用户之间,本邮区或本市用户与国内、国际用户之间的邮政通信联系的基本任务。在它之下还有一个县邮政通信网,这是以县局为中心,包括县邮政局,乡镇邮政局以及由县邮政局至各乡镇局所之间的邮路,县局各乡镇局所至各居民点之间的投递路线所组成的邮政网络。这两个网络的存在就像毛细血管把养分输送到手指脚趾一样,做到对人体的彻底覆盖。这还只是信件的发送,除此以外还有信件的接收,这个过程还是利用这个网络,只是方向相反,动脉也就成了静脉而已。
分拣封发
前面咱们那么说仅仅是打个比方,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问题了。要是按照这个比喻,那么不是所有的邮件都得往首都送,然后再分发出来吗?当然不可能,真要这么做那也太傻了。毕竟体循环传送的氧气是靠肺循环获得的,获取点单一,发送点自然也就单一了。而现实生活中的信件可以说是来自各个地方,要想使信件的传递保持高效,一套合理的信件分发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前面咱们说了,邮件大概会经过收寄、分拣封发、运输和投递四个基本环节。这四个环节都依赖于邮政通信网,但其中最麻烦的就是分拣封发了。各位想像一下,虽然现在写信的人没原来多了,但咱们泱泱大国人口基数还是很可观的,算下来还要使用实体邮件的人依然很多,信的总数自然也不会少到哪里去。每天这么多的信,送达地址还不尽相同,这就逼得邮局得花很大一部分精力在信件的处理上,也就是分拣封发。分拣,是指按照信封上书写的地址,将相关邮件分发到规定格口内的处理过程。封发,是指将分拣处理好的邮件,按照发运频次、时限的规定和发运路线、寄达局,逐格整理、捆扎、封装成袋、套。抄写封发邮件清单、路单,交运输部门发运的生产过程。分拣封发就是以邮区中心局为基本分拣单元,在全国设置若干个邮区中心局,担负邮件的分发和经转任务。
这事一听就特复杂,当时工作在邮局的叔叔阿姨们估计最怕的就是干这活了。你想想啊,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这里的昏暗特指心情),几个叔叔阿姨面对眼前堆积如山的信件,要将它们按照地址一一分列出来。基本上正常的人类干这活不出三个月多半会疯。不信?要知道你得看着信封上的地址来确定把信件往哪个格子里放——毫无技术含量,但是工作量又奇大。时间一长就成了行尸走肉,万一碰上不长眼的,在信封上用狂草写地址,那简直杀人的心都有了。这可怎么办才好啊?还好,这些叔叔阿姨们受的苦还不算长。
到了1974年,主管部门发现堕落的西方世界有一种叫做邮政编码的东西能大大提高信件分拣效率,在姓资还是姓社的纠结下,终于以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只要能抓耗子就是好猫的思想指引下,咱们也开始研究自己的邮政编码了,记得那时笔者不过小学二年级。1978年,经过四年编制出的邮政编码在辽宁、上海、江苏等省市进行试运行。直到1986年,邮政编码才在全国推广。整整十二年,笔者从小学生变成了大学生终于用上了邮政编码这种洋玩意儿,如今我还记得那一天感动的情景。
时至今日,邮政编码已经为普罗大众所熟悉,但是它在邮政网络中起的作用,估计没多少人知道。咱们国家的邮政编码采用的是四级六位制结构,一共由六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六位数的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前三位代表邮区;前四位代表县(市)邮局;最后两位是投递局(区)的编号。这种结构的编码层次分明、规律性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转关系。就拿《G e e k》所在地的邮编401121来说吧。六位码中的前两位“40”代表重庆市;前三位“401”代表重庆邮区;前四位“4011”代表渝北区邮局;后两位“21”代表人和支局(投递局)。
这个编码就是重庆市渝北区邮政局人和支局在全国邮政通信网中的唯一代码,要是各位写给《Geek》的信不用这个邮编,那咱们能在第一时间收到这信的几率就不高了。好了,有了这6位数字后,各位负责信件分拣的叔叔阿姨算是解脱了。他们现在只需看着前三位的数字,然后把信件投递到相对应的格子里就行了。叔叔阿姨们纷纷表示工作压力不大,毕竟这世上能把阿拉伯数字写得让人崩溃的人还没几个。
或许有的G e e k会说了,怎么不用机器来帮助分拣呢?能说出这话充分证明各位脑子是清醒的,是认清了历史潮流的。由于人工分拣效率低得令人发指,所以在流量大的中心局逐渐使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分拣。不得不说,机器分拣的引进使得邮局工作效率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这家伙经过技术人员不断地改良,现在性能已经非常出色了。拿咱们国家经常使用的,由上海邮政科研院研制的OVCS信函分拣机为例,它能在一个小时内分拣出至少三万封信件,即便是非常熟练的分拣工,也要10来个人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它是怎么办到这一切的呢?答案就是高效而多样的识别技术。这个机器就像一条流水线一样,信件放上去后会被传送带安排依次通过扫描区域,在这里机器根据邮政编码的扫描结果,将信件分拣到不同的格子里去。如果机器识别不了,就会将无法识别的信封图像送到视屏台,由操作员根据图像来识别并键入正确的邮政编码或地址,这时机器将自动识别的结果和人工键入的结果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邮政编码或地址,并据此进行分拣。
看了上面的介绍,估计有的技术宅已经在脑子里解构这些个信函分拣机了吧?没错,信件能快速分拣,它的功劳可不小,但是只有它也是不行的。让我们来看看还有哪些因素是必要的。首先是邮政编码,这个相信大家都没什么异议吧。其次是邮政编码所在的位置,震惊了吧?各位可以想想信封长什么样,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信封的左上角都有六个方框,那里就是填写邮政编码的地方,而信函分拣机会固定扫描那个区域。
这么一来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要是邮政编码书写的位置不在方框内,分拣机能否正常分拣,答案是相当明确的,很难!为了避免问题的产生,邮政局甚至对信封的规格做出了要求。看到这里,估计有的人开始回想记忆中的信封是什么样的了,估计他们也发现了,不对啊,我记得信封各式各样的啊,大小、长短都不一样嘛,哪来什么标准?如果你手里有信封,再拿出尺子来,量量那六个方框的总长度是多少?是不是不管什么规格的信封,那六个方框的总长度都在5.8厘米左右呢?这就对了,其实方框只是一个定位器,它的作用是给信函分拣机里的扫描装置定位,然后扫描装置就对方框里填写的数字进行识别。原来所谓标准信封的秘密都在这六个方框里,所以说各位要是想让自己的信快速地完成分拣,少用稀奇古怪的信封,特别是那种自制的信封。对于这种不合规格的信封,分拣机一般会把它归类到不能分拣的类别中,由人工重新分拣,连拍摄图像由人工辅助分拣的机会都不会给你的。
前面咱们说过了,全国邮政通信网分为三个层次的网络,但如果只有网络也是不成的,还得有节点,这个节点就是各个中心局。中心局负责邮件、报刊的进、出、转处理和承担邮件转押运任务,是邮政通信网能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这么重要的环节,当然不能随随便便地设立,首先得在全国划分邮区并编码,在邮区内设邮区中心局。然后再以邮区中心局为基本封发单元和网路组织中心,组成全国、省和邮区三级邮政网。在三级邮政网中,各邮区中心局之间由全国干线和省内干线邮路沟通;邮区内通信,由中心局通过邮区支线邮路直接向本邮区各收投点运邮或经本邮区内县(市)局接力运邮,使邮区中心局成为邮件集散中心。也就是说中心局像网关一样,外面的想进来得通过它,里面的想出去得通过它,里面的想找里面的还是得通过它。
由此可见中心局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一个中心局出了问题势必会影响周围邮政网络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充分考量了中心局在邮政通信网中的地位、作用,邮件集散的数量和交通运输条件后,把邮区中心局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北京、上海、沈阳、武汉、广州、成都、西安为一级中心局,二级中心局有70个,三级中心局有124个,再往下就是各个支局。一、二级中心局的地位基本一样,只是辖区大小有点不同,比如一级中心局收到下属支局收寄的邮件,在上午11点以前收到的,要在8个小时内转运出去,在晚上20点收寄的,也不能超过9个小时。而二级中心局由于业务量没有一级中心局那么大,所以这个个时限分别缩减为6个小时和8个小时。至于三级中心局则只要求在收寄后的5小时内转发出去就行了。至于投递,一、二级中心局都一样,对于当天8点前到站的,当天下午投递;当天24点前到站的,次日上午投递。对于三级中心局的辖区来说,就是当天2点前到站的,上午投递;当天10点前到站的,下午投递。所以各位同学如果有用挂号信、EMS之类的习惯,在网上查询进度时就可以自己估算了。
既然分了级别,它们之间如何通信也就成了个问题。一般说来,一、二级中心局来往的信件能直来直往,但三级中心局收寄的邮件就只能由二级中心局转发才行。还是举个例子吧,比如咱们从《Geek》编辑部寄信出去,那么咱们寄出去的信就得通过重庆市渝北区邮政局人和支局接收,然后转到重庆市邮政局,由这个二级中心局对邮件进行分拣封发。如果是发往上海的,就直接往上海中心局封发,如果是发往云南大理,就得先发往昆明这个二级中心局,再由它进行二次分拣,然后发送到大理三级中心局,最后由支局进行投递。至于收寄双方都在同一省内的三级中心局下,那么信件该如何走,就得看当地邮政部门是如何规定的了。怎么样,够麻烦的吧,所以收信时咱们也别再抱怨速度慢了,对于平信来说,历经千辛万苦能到都不错啦。
邮票
邮政机构虽然号称是为大众服务的,不过打一开始,这种服务就不是免费的。不免费就意味着要收费,但收费可是个技术活,收少了自己亏本,收多了人民群众又有意见。所以,要做到皆大欢喜还真不容易,不信?接着看就知道了。
在最开始,人们传递书信都是靠顺路的人捎带,人家把信给你捎过来,你请人家喝杯酒吃个饭啥的意思一下就行了。不过这样的“捎带”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于是就有人开始专门做这个生意,专人专线定期投递,一手交钱一手交信。这个办法好是好,但如果遇上某些拒收的主,那就只能干瞪眼了,咋办?这个问题一直到1653年才被一个叫维拉叶的人搞定。此人长袖善舞,不知怎么的一通忽悠,就让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他了。有着官府的硬后台,维拉叶的业务那是相当红火。
他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都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和投递信件。而且,为了避免以前邮递员白跑腿的情况出现,维拉叶采用一种叫“邮资付讫证”的玩意。寄信人得先买一张这种证,然后把它套在信封上再投入信箱。而邮局收取信件后投递分类时,一看,有这个邮资付讫证,OK,这是付过钱的,然后就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要是没证,那就对不起了。所以,这种邮资付讫证可以说就是邮票的前身,只不过由于当时它是随用随撕毁的,所以并没有留传下来。
法国人的办法很好很强大,所以各国通通效仿。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行业也开始逐渐规范化。比如19世纪的英国,邮资是按邮件送递路程远近和信件纸张数量分别逐件计算的。比如邮程在15英里之内收费4便士,20英里内收费5便士,300英里内收13便士……就跟咱们今天打车一样。这样的操作,规范倒是规范了,不过新问题又来了—那就是价格问题。据记载,区区一封从伦敦到爱尔兰的信件,就足足要花费一个铁路工人月工资的两成,这意味着他辛苦干一个月不吃不喝的也就只能发5封信。如此高昂的邮资不仅平民望而却步,就连国会议员都觉得难以承受。怎么办?这些长期搜刮民脂民膏的家伙倒也聪明,竟然修法规定议员们能享有免费邮件。更为无耻的是,一些议员居然还将免费邮件拿出去倒卖,从中小赚了一笔。你一笔,我一笔,他一笔,一人一小笔加起来的结果就是免费邮件占到了邮件总数的75%,邮政部门也因此亏空严重,杯具啊!百姓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眼看民怨越来越大,官老爷们开始有些坐不住了。1837年,有个叫罗兰·希尔的英国小公务员,可能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东拼西凑的写了一本名为《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的小册子。他主张取消议员们的邮件免费特权,提出一个对英国本土低于0.6盎司的邮件一律只收1便士,并由寄件人预付邮资的改革方案,建议用一种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付邮资。没想到,这个在当时看来还非常理想化(或者说是口号化也行)的方案居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回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支持。1839年7月22日,希尔的邮政改革终于在下议院得到通过;同年8月17日,该方案获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批准。1840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正式发行,图案就是女王的侧面肖像。因为其面值为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称之为“黑便士”(One Penny Black)。黑便士绝对是邮政历史上的里程碑,从此以后,其他国家也迅速跟进。1841年美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1843年,巴西也拥有了自己的“牛眼邮票”,共3枚,面值分别为30、60和90雷依斯,这也是世界珍邮之一;同年,瑞士苏黎世州发行了其地方邮票,分别以阿拉伯数字4和6为主图案,这是世界上第一套双色邮票;1849年,法国也发行了第一套邮票,以谷物女神色雷斯为图案;德国的第一枚邮票是在1849年11月1日由巴伐利亚王国发行的;而奥地利则在1850年6月1日才开始发行邮票,不过它们在列支敦士登境内同样有效。光绪四年六月(即1878年7月),中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这套邮票的图案是一条五爪大龙,它是皇权的象征,具有国徽的性质,所以这套邮票也被称为“大龙邮票”,共3个版式: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49年10月8日也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套邮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全套共4种。目前国内的邮资类邮票自2009年10月1日起都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注意看哦,这是个公司,咱们买了邮票就等于是个债权人,这个公司要想赎回债务就得提供相应的邮政服务。如果咱们从阴暗心理的角度来看,这和普通公司开出来的支票没啥区别,也是有可能空头的,当然,这仅存于理论上……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由于铁路的迅速发展,邮件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通讯手段,邮票印刷数量达到历史新高。不过有了“量变”不够,人们还追求“质变”。除了最常见的长方形普通纸质邮票外,在世界各地有着无数稀奇古怪的邮票。比如匈牙利人就喜欢发行漂亮的正方形邮票,英属好望角曾经发行过三角形邮票,而浪漫的法国人甚至还发行了心形邮票(试想,带着这么一枚邮票的情书该多有杀伤力啊!),世界杯的时候,出现过圆形的足球邮票。形状在变,材质也一样在变,比如瑞士发行过木质邮票,不丹发行过68-100mm的唱片邮票,苏联发行过以航空为主题的铝邮票,东德发行了涤纶邮票,意大利搞过牛仔裤料邮票,日本弄过刺绣邮票……再加上什么小型张、小全张、小版张、小本票这些看着不像邮票的邮票,完全足以让集邮爱好者们内牛满面。不过要说邮迷们的最爱,那绝对是错票。这些因为印刷失误或是设计者的疏忽导致bug的错票,往往身价倍增,世界上许多珍邮也都是因此而来的,物以稀为贵嘛!
随着电子邮件的迅速普及,邮票的使用量在不断减少,但即便如此,每年全世界的邮票使用量还是数以十亿计的。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少新型邮票也随之出现,比如发光邮票。所谓发光邮票,指的是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以发出光亮的邮票。根据其发光物质的不同,一般分为荧光邮票和磷光邮票两种,而它们的主要区别就是在撤掉紫外线照射以后,荧光邮票的光立马消失,而磷光邮票的光要消失得慢一些罢了。让邮票发光,可不光是为了让邮迷们又多一种乐子,这小小的邮票里也有高科技呢!当贴有发光邮票的信件进入自动信函分拣机的时候,机器根据邮票上发出的不同光信号,就可以识别出寄经本埠、外埠或国外的信函并进行分类,还能自动盖上邮戳,怎么样,厉害吧?
邮遍全球看了前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应该清楚了邮件在国内是如何运作的了,不过这世上显然不止咱们这一座山,自然也不会只有中国邮政这一座山头。山头多了就会出问题,山头和山头之间的问题。
咱们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有驿站这类为国家级Boss服务的机构,当时远在欧罗巴的各蛮夷小国虽有心效仿,但奈何国土不大再加上地广人稀,作用实在不大,不过邮政机构这东西实在是方便,于是欧罗巴的各个Boss干脆决定设立一个来给Boss通信使用。后来又逐渐开放给王宫贵族,毕竟这些都是Boss家亲戚嘛,用用没关系。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平民也开始用上了邮政业务,问题也就出来了。以前只为贵族服务时,邮费大家好商量,再加上欧罗巴上的贵族多少都有点亲戚关系,所以也没那么计较。可是对待平民老百姓就不同了,该收的费还是得收,亲兄弟明算账嘛,何况只是平民?既然收了钱,那就得见者有份,只要你邮件经过一个山头,那个山头就得分一杯羹,可是这羹该怎么分,各大山头一直没扯出个所以然来。
时光飞逝,历史的时钟指向了17世纪,此时欧罗巴大陆上的部分山头订立了史上第一个国际邮政协定。这个协定由几项双边协定组成,用以管理几个欧洲的国家间的邮件转运。不过由于各个山头自己的邮政资费千差万别,计量单位和货币单位繁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双边协定在两个世纪后严重阻碍了邮政的发展。
这种看似规则实则混乱的局面直到前面那位罗兰·希尔老兄倡导英国国内邮件统一为一便士开始,才有所改善。那个时代的英国对整个欧罗巴大陆的影响力丝毫不逊于今日的山姆大叔,既然英国这座最大的山头都发起了邮资改革,那么其他小山头还有什么理由不跟进呢?过了几年,欧罗巴的各大山头都差不多把自己的邮资改革搞定时,迫切需要和欧罗巴打交道的山姆大叔出手了。1863年,根据美国邮政总局长蒙哥马利·布莱尔的倡议,在法国召开了一届有15国参加的国际邮政大会,旨在国际范围内推进国家邮政的改革,因为过去那个双边协定虽然经过种种改善,但已经跟不上技术、经济、贸易及文化发展的快速节奏。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山头都觉得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管理国际邮政事务的国际组织和制订约束所有参加国的集体协定。不过要建立这样一个组织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各大山头都有意愿,但是具体到细则还是争论不断的。这么一吵就是三年,直到1868年,时任北德意志联邦邮政部门高级官员的亨利·德·斯特凡提出了建立邮政联盟的设想,并初拟了一份草案,给各大代表讨论。各大山头代表一看,貌似还不错,于是齐聚瑞士伯尔尼,22个山头代表经过一阵的讨价还价之后签署了“关于创设邮政总联盟条约”(又称“伯尔尼条约”),根据该条约成立了“邮政总联盟”。1878年5月,邮政总联盟在巴黎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改名为“万国邮政联盟”。
万国邮联的主要机构有:代表大会、执行理事会、咨询理事会和国际局。代表大会是邮联的最高权力机构,一般每5年举行一次全会。主要任务是修订邮联各项法规,审批工作计划和预算,选举执行理事会和邮政研究咨询理事会的理事国,选举国际局正、副局长等。执行理事会是大会休会期间的常设机构,每年举行一次年会,以便协调并监督邮联的全部活动,邮政研究咨询理事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有关邮政技术、经营管理、经济和技术合作方面的课题。国际局是邮联的办事机构,由总局领导并受瑞士政府的监督。国际局负责与各邮政主管部门的联络、情报和咨询工作。万国邮联的经费,包括各机构的活动经费和国际局官员的报酬,由会员国以交纳会费的方式分摊。
伯尔尼条约的签署使得一系列参差不齐的业务和邮政规章统一成为一个用于互换函件的邮政领域。由于这项条约,参加伯尔尼大会的国家间互换邮件的资费种类从1200种变为划一的资费。此外函件的转运自由原则在整个邮政领域内得到所有参加国的保证。束缚国际邮件自由流通和发展的障碍和各国的国界终被消除。那些没有参加的国家看到联盟试运行后产生的好处,纷纷表示不能做个打酱油的围观群众,而是要加入组织。时至今日,万国邮联拥有189个国家和地区会员,这些会员的邮政业务部门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实物投递网。大约610万邮政职工分别在全世界70多万个邮局工作,每年处理4300亿件国内信函、印刷品、包裹,以及近100亿件国际信函、印刷品和包裹。咱们的全国邮政通信网和它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咱们国家在1914年就加入了组织,不过在1951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退出了,直到1972年才重新加入。在那段时间内,国内的信件想传递到联盟国家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咱们国家不但重新融入万国邮联,甚至连万国邮联的二当家还是咱们中国人。好了,限于篇幅咱们不多说了,各位同学只要知道每封信的背后都蕴藏着许多人的努力就是了。
……
很明显,古时的烽火就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虽然多用于传递军情,但也算是邮局的前身。不过烽火也有明显的缺陷,就是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传递实际的内容,因此无法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开始直至周代就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可惜的是秦朝没撑几年就挂了,之后,汉承秦制,并更加细化,规定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000余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郑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撤销全部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社会,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标志着咱们泱泱中华进入有组织通信的开始。不过驿站始终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毕竟不便。“鸿雁传书”这词虽然画面唯美,但从中可见古代人民通信有多么艰难。有需求自然有市场,既然广大劳动人民需要通信,而官府又不开放驿站,那么只有民办通信了。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数取回,这也就是今天邮局汇兑业务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账,良好的服务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为了谋生到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国内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都得依靠“侨批局”。“侨批局”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惯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我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强令民信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到了现代,在电话、网络还不如今天普及的时候,信件成为人们之间沟通的主要渠道,而邮局正是负责传送信件的。如今的互联网如此的发达,以至于我们都快忘了邮局的存在。今天,就让《Geek》来说说关于邮局的那些事。
通信网络
要想做到邮局这样在全国各个地区传送信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就像古代的邮驿一样。不同的是,古代的邮驿是以都城为中心分布的,在封建社会,邮驿是为皇帝服务的,这样做没问题,可如今的邮局不仅要为“皇帝老子”服务,还得为广大老百姓所用。如果还像这样分布物流网络,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因此,合理地布局网络也是邮局能高效运行的必要基础。
我们都知道邮局是负责将用户的信件或包裹由甲地传递到乙地,而且得保持实物原样不变,因此邮局必须利用运输工具完成实物的传递。为实现实物信息传递的高效和稳定,邮局就必须有自己的实物传递和运送网络,以从分散到集中,再从集中到分散的方式,经过收寄、分拣封发、运输和投递等环节,完成实物和信息的传递。
这个传送网络称之为邮政通信网,它是由邮政营业厅、各级邮件分拣封发中心和邮政运输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网络系统。说通俗一点就是由收寄端,邮件处理中心,邮路和投递端组成的。所谓收寄端,就是邮政通信网的始端,是指遍布全国各地经办邮政业务的邮政局、邮政所和相关服务设施(比如信箱、信筒、流动服务点)。其功能是接受寄件人的委托,开始邮件的传递过程。而邮件处理中心就是邮政通信网的节点,是各级邮运中心和邮件传递过程中的集散中心,其功能是将集中到邮件处理中心的各类邮件进行分拣封发及经转,并担负邮件运输的任务。有了节点,自然还要有通路了,在邮政网络里通路就成了邮路。它是指各邮政局所之间,邮政局所与车站、机场、转运站、邮件处理中心、报刊社之间,邮区中心局与邮政局所及各邮区中心局之间由自办或委办人员按固定班期规定路线交换邮件(包括机要文件)、报刊的路线。有收发端自然还要有投递端,它是邮政通信网的末端,是指各投递局将邮件投递到收件人,最终完成邮件传递任务。
怎么样,这张网够大吧?基本上全国境内任何邮局都在这个网络之中,甚至可以这样说, 有人常住的地方, 这张网都覆盖其中。不过马克思大神曾经在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法中说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对于邮政通信网这样一个大家伙来说大是优点,大也会成为缺点,例如如此巨大的网络要是没有一个合理的运行规范只会使得网络运转不畅、效率低下。那什么样的运行规范才是合理的呢?文绉绉点说是符合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说俗一点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说到符合自然规律,还有什么能比万物之灵的人类更自然呢?人体内就有张大网——血液循环系统,学过中学生物的同学应该还有印象吧?血液循环系统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又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这种循环可以说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网络了。什么,各位同学觉得很穿越, 没办法, 谁叫你看的是《Geek》呢。
首先咱们来复习一下初中课本。体循环整个流程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既然邮政通信网要做到符合科学发展观,那么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具参考价值的呢?为此,邮政通信网按功能及作用范围又被分为全国干线邮政通信网、省邮政通信网和邮区邮政通信网。
从名字就看得出来,全国干线邮政通信网是核心:它以首都为中心,由全国干线邮路连接一、二级中心局所组成的邮政网络。首都就像是心脏,这个干线网络就像是主动脉,它拥有最高优先级的传递权限,是全国邮路的命脉所在,要是它瘫痪了,全国邮政都得跟着崩溃。下一个层次就是省邮政通信网:它以省会为中心,由省内干线邮路连接省内二、三级中心局所组成。它就是邮政通信网络中的一级动脉,就像是供应咱们手臂养分的动脉一样,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接着就是邮区邮政通信网,它的级别比一级动脉低上那么点,咱们姑且可以称之为二级动脉,也可以将它理解为供应手掌养分的动脉。它以邮区中心局为中心,由邮区内的支线邮路连接区内市县局和各个收投点所组成的邮政网络。邮区网在全网中主要担负着在一定范围内运送和集散任务,起着减少邮件在全网运转中的层次,提高全网效能作用。
虽然理论上只有这三层网络,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的覆盖范围还是远远不够的,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动脉如果只负责将养分输送到手掌脚掌,而不进一步细化,人也是活不了的。因此在邮区网之下还有一个市邮政通信网,它主要负责所在城市范围内的邮政通信活动。担负着本邮区或本市各个用户之间,本邮区或本市用户与国内、国际用户之间的邮政通信联系的基本任务。在它之下还有一个县邮政通信网,这是以县局为中心,包括县邮政局,乡镇邮政局以及由县邮政局至各乡镇局所之间的邮路,县局各乡镇局所至各居民点之间的投递路线所组成的邮政网络。这两个网络的存在就像毛细血管把养分输送到手指脚趾一样,做到对人体的彻底覆盖。这还只是信件的发送,除此以外还有信件的接收,这个过程还是利用这个网络,只是方向相反,动脉也就成了静脉而已。
分拣封发
前面咱们那么说仅仅是打个比方,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问题了。要是按照这个比喻,那么不是所有的邮件都得往首都送,然后再分发出来吗?当然不可能,真要这么做那也太傻了。毕竟体循环传送的氧气是靠肺循环获得的,获取点单一,发送点自然也就单一了。而现实生活中的信件可以说是来自各个地方,要想使信件的传递保持高效,一套合理的信件分发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前面咱们说了,邮件大概会经过收寄、分拣封发、运输和投递四个基本环节。这四个环节都依赖于邮政通信网,但其中最麻烦的就是分拣封发了。各位想像一下,虽然现在写信的人没原来多了,但咱们泱泱大国人口基数还是很可观的,算下来还要使用实体邮件的人依然很多,信的总数自然也不会少到哪里去。每天这么多的信,送达地址还不尽相同,这就逼得邮局得花很大一部分精力在信件的处理上,也就是分拣封发。分拣,是指按照信封上书写的地址,将相关邮件分发到规定格口内的处理过程。封发,是指将分拣处理好的邮件,按照发运频次、时限的规定和发运路线、寄达局,逐格整理、捆扎、封装成袋、套。抄写封发邮件清单、路单,交运输部门发运的生产过程。分拣封发就是以邮区中心局为基本分拣单元,在全国设置若干个邮区中心局,担负邮件的分发和经转任务。
这事一听就特复杂,当时工作在邮局的叔叔阿姨们估计最怕的就是干这活了。你想想啊,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这里的昏暗特指心情),几个叔叔阿姨面对眼前堆积如山的信件,要将它们按照地址一一分列出来。基本上正常的人类干这活不出三个月多半会疯。不信?要知道你得看着信封上的地址来确定把信件往哪个格子里放——毫无技术含量,但是工作量又奇大。时间一长就成了行尸走肉,万一碰上不长眼的,在信封上用狂草写地址,那简直杀人的心都有了。这可怎么办才好啊?还好,这些叔叔阿姨们受的苦还不算长。
到了1974年,主管部门发现堕落的西方世界有一种叫做邮政编码的东西能大大提高信件分拣效率,在姓资还是姓社的纠结下,终于以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只要能抓耗子就是好猫的思想指引下,咱们也开始研究自己的邮政编码了,记得那时笔者不过小学二年级。1978年,经过四年编制出的邮政编码在辽宁、上海、江苏等省市进行试运行。直到1986年,邮政编码才在全国推广。整整十二年,笔者从小学生变成了大学生终于用上了邮政编码这种洋玩意儿,如今我还记得那一天感动的情景。
时至今日,邮政编码已经为普罗大众所熟悉,但是它在邮政网络中起的作用,估计没多少人知道。咱们国家的邮政编码采用的是四级六位制结构,一共由六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六位数的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前三位代表邮区;前四位代表县(市)邮局;最后两位是投递局(区)的编号。这种结构的编码层次分明、规律性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转关系。就拿《G e e k》所在地的邮编401121来说吧。六位码中的前两位“40”代表重庆市;前三位“401”代表重庆邮区;前四位“4011”代表渝北区邮局;后两位“21”代表人和支局(投递局)。
这个编码就是重庆市渝北区邮政局人和支局在全国邮政通信网中的唯一代码,要是各位写给《Geek》的信不用这个邮编,那咱们能在第一时间收到这信的几率就不高了。好了,有了这6位数字后,各位负责信件分拣的叔叔阿姨算是解脱了。他们现在只需看着前三位的数字,然后把信件投递到相对应的格子里就行了。叔叔阿姨们纷纷表示工作压力不大,毕竟这世上能把阿拉伯数字写得让人崩溃的人还没几个。
或许有的G e e k会说了,怎么不用机器来帮助分拣呢?能说出这话充分证明各位脑子是清醒的,是认清了历史潮流的。由于人工分拣效率低得令人发指,所以在流量大的中心局逐渐使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分拣。不得不说,机器分拣的引进使得邮局工作效率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这家伙经过技术人员不断地改良,现在性能已经非常出色了。拿咱们国家经常使用的,由上海邮政科研院研制的OVCS信函分拣机为例,它能在一个小时内分拣出至少三万封信件,即便是非常熟练的分拣工,也要10来个人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它是怎么办到这一切的呢?答案就是高效而多样的识别技术。这个机器就像一条流水线一样,信件放上去后会被传送带安排依次通过扫描区域,在这里机器根据邮政编码的扫描结果,将信件分拣到不同的格子里去。如果机器识别不了,就会将无法识别的信封图像送到视屏台,由操作员根据图像来识别并键入正确的邮政编码或地址,这时机器将自动识别的结果和人工键入的结果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邮政编码或地址,并据此进行分拣。
看了上面的介绍,估计有的技术宅已经在脑子里解构这些个信函分拣机了吧?没错,信件能快速分拣,它的功劳可不小,但是只有它也是不行的。让我们来看看还有哪些因素是必要的。首先是邮政编码,这个相信大家都没什么异议吧。其次是邮政编码所在的位置,震惊了吧?各位可以想想信封长什么样,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信封的左上角都有六个方框,那里就是填写邮政编码的地方,而信函分拣机会固定扫描那个区域。
这么一来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要是邮政编码书写的位置不在方框内,分拣机能否正常分拣,答案是相当明确的,很难!为了避免问题的产生,邮政局甚至对信封的规格做出了要求。看到这里,估计有的人开始回想记忆中的信封是什么样的了,估计他们也发现了,不对啊,我记得信封各式各样的啊,大小、长短都不一样嘛,哪来什么标准?如果你手里有信封,再拿出尺子来,量量那六个方框的总长度是多少?是不是不管什么规格的信封,那六个方框的总长度都在5.8厘米左右呢?这就对了,其实方框只是一个定位器,它的作用是给信函分拣机里的扫描装置定位,然后扫描装置就对方框里填写的数字进行识别。原来所谓标准信封的秘密都在这六个方框里,所以说各位要是想让自己的信快速地完成分拣,少用稀奇古怪的信封,特别是那种自制的信封。对于这种不合规格的信封,分拣机一般会把它归类到不能分拣的类别中,由人工重新分拣,连拍摄图像由人工辅助分拣的机会都不会给你的。
前面咱们说过了,全国邮政通信网分为三个层次的网络,但如果只有网络也是不成的,还得有节点,这个节点就是各个中心局。中心局负责邮件、报刊的进、出、转处理和承担邮件转押运任务,是邮政通信网能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这么重要的环节,当然不能随随便便地设立,首先得在全国划分邮区并编码,在邮区内设邮区中心局。然后再以邮区中心局为基本封发单元和网路组织中心,组成全国、省和邮区三级邮政网。在三级邮政网中,各邮区中心局之间由全国干线和省内干线邮路沟通;邮区内通信,由中心局通过邮区支线邮路直接向本邮区各收投点运邮或经本邮区内县(市)局接力运邮,使邮区中心局成为邮件集散中心。也就是说中心局像网关一样,外面的想进来得通过它,里面的想出去得通过它,里面的想找里面的还是得通过它。
由此可见中心局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一个中心局出了问题势必会影响周围邮政网络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充分考量了中心局在邮政通信网中的地位、作用,邮件集散的数量和交通运输条件后,把邮区中心局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北京、上海、沈阳、武汉、广州、成都、西安为一级中心局,二级中心局有70个,三级中心局有124个,再往下就是各个支局。一、二级中心局的地位基本一样,只是辖区大小有点不同,比如一级中心局收到下属支局收寄的邮件,在上午11点以前收到的,要在8个小时内转运出去,在晚上20点收寄的,也不能超过9个小时。而二级中心局由于业务量没有一级中心局那么大,所以这个个时限分别缩减为6个小时和8个小时。至于三级中心局则只要求在收寄后的5小时内转发出去就行了。至于投递,一、二级中心局都一样,对于当天8点前到站的,当天下午投递;当天24点前到站的,次日上午投递。对于三级中心局的辖区来说,就是当天2点前到站的,上午投递;当天10点前到站的,下午投递。所以各位同学如果有用挂号信、EMS之类的习惯,在网上查询进度时就可以自己估算了。
既然分了级别,它们之间如何通信也就成了个问题。一般说来,一、二级中心局来往的信件能直来直往,但三级中心局收寄的邮件就只能由二级中心局转发才行。还是举个例子吧,比如咱们从《Geek》编辑部寄信出去,那么咱们寄出去的信就得通过重庆市渝北区邮政局人和支局接收,然后转到重庆市邮政局,由这个二级中心局对邮件进行分拣封发。如果是发往上海的,就直接往上海中心局封发,如果是发往云南大理,就得先发往昆明这个二级中心局,再由它进行二次分拣,然后发送到大理三级中心局,最后由支局进行投递。至于收寄双方都在同一省内的三级中心局下,那么信件该如何走,就得看当地邮政部门是如何规定的了。怎么样,够麻烦的吧,所以收信时咱们也别再抱怨速度慢了,对于平信来说,历经千辛万苦能到都不错啦。
邮票
邮政机构虽然号称是为大众服务的,不过打一开始,这种服务就不是免费的。不免费就意味着要收费,但收费可是个技术活,收少了自己亏本,收多了人民群众又有意见。所以,要做到皆大欢喜还真不容易,不信?接着看就知道了。
在最开始,人们传递书信都是靠顺路的人捎带,人家把信给你捎过来,你请人家喝杯酒吃个饭啥的意思一下就行了。不过这样的“捎带”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于是就有人开始专门做这个生意,专人专线定期投递,一手交钱一手交信。这个办法好是好,但如果遇上某些拒收的主,那就只能干瞪眼了,咋办?这个问题一直到1653年才被一个叫维拉叶的人搞定。此人长袖善舞,不知怎么的一通忽悠,就让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他了。有着官府的硬后台,维拉叶的业务那是相当红火。
他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都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和投递信件。而且,为了避免以前邮递员白跑腿的情况出现,维拉叶采用一种叫“邮资付讫证”的玩意。寄信人得先买一张这种证,然后把它套在信封上再投入信箱。而邮局收取信件后投递分类时,一看,有这个邮资付讫证,OK,这是付过钱的,然后就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要是没证,那就对不起了。所以,这种邮资付讫证可以说就是邮票的前身,只不过由于当时它是随用随撕毁的,所以并没有留传下来。
法国人的办法很好很强大,所以各国通通效仿。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行业也开始逐渐规范化。比如19世纪的英国,邮资是按邮件送递路程远近和信件纸张数量分别逐件计算的。比如邮程在15英里之内收费4便士,20英里内收费5便士,300英里内收13便士……就跟咱们今天打车一样。这样的操作,规范倒是规范了,不过新问题又来了—那就是价格问题。据记载,区区一封从伦敦到爱尔兰的信件,就足足要花费一个铁路工人月工资的两成,这意味着他辛苦干一个月不吃不喝的也就只能发5封信。如此高昂的邮资不仅平民望而却步,就连国会议员都觉得难以承受。怎么办?这些长期搜刮民脂民膏的家伙倒也聪明,竟然修法规定议员们能享有免费邮件。更为无耻的是,一些议员居然还将免费邮件拿出去倒卖,从中小赚了一笔。你一笔,我一笔,他一笔,一人一小笔加起来的结果就是免费邮件占到了邮件总数的75%,邮政部门也因此亏空严重,杯具啊!百姓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眼看民怨越来越大,官老爷们开始有些坐不住了。1837年,有个叫罗兰·希尔的英国小公务员,可能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东拼西凑的写了一本名为《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的小册子。他主张取消议员们的邮件免费特权,提出一个对英国本土低于0.6盎司的邮件一律只收1便士,并由寄件人预付邮资的改革方案,建议用一种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付邮资。没想到,这个在当时看来还非常理想化(或者说是口号化也行)的方案居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回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支持。1839年7月22日,希尔的邮政改革终于在下议院得到通过;同年8月17日,该方案获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批准。1840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正式发行,图案就是女王的侧面肖像。因为其面值为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称之为“黑便士”(One Penny Black)。黑便士绝对是邮政历史上的里程碑,从此以后,其他国家也迅速跟进。1841年美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1843年,巴西也拥有了自己的“牛眼邮票”,共3枚,面值分别为30、60和90雷依斯,这也是世界珍邮之一;同年,瑞士苏黎世州发行了其地方邮票,分别以阿拉伯数字4和6为主图案,这是世界上第一套双色邮票;1849年,法国也发行了第一套邮票,以谷物女神色雷斯为图案;德国的第一枚邮票是在1849年11月1日由巴伐利亚王国发行的;而奥地利则在1850年6月1日才开始发行邮票,不过它们在列支敦士登境内同样有效。光绪四年六月(即1878年7月),中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这套邮票的图案是一条五爪大龙,它是皇权的象征,具有国徽的性质,所以这套邮票也被称为“大龙邮票”,共3个版式: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49年10月8日也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套邮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全套共4种。目前国内的邮资类邮票自2009年10月1日起都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注意看哦,这是个公司,咱们买了邮票就等于是个债权人,这个公司要想赎回债务就得提供相应的邮政服务。如果咱们从阴暗心理的角度来看,这和普通公司开出来的支票没啥区别,也是有可能空头的,当然,这仅存于理论上……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由于铁路的迅速发展,邮件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通讯手段,邮票印刷数量达到历史新高。不过有了“量变”不够,人们还追求“质变”。除了最常见的长方形普通纸质邮票外,在世界各地有着无数稀奇古怪的邮票。比如匈牙利人就喜欢发行漂亮的正方形邮票,英属好望角曾经发行过三角形邮票,而浪漫的法国人甚至还发行了心形邮票(试想,带着这么一枚邮票的情书该多有杀伤力啊!),世界杯的时候,出现过圆形的足球邮票。形状在变,材质也一样在变,比如瑞士发行过木质邮票,不丹发行过68-100mm的唱片邮票,苏联发行过以航空为主题的铝邮票,东德发行了涤纶邮票,意大利搞过牛仔裤料邮票,日本弄过刺绣邮票……再加上什么小型张、小全张、小版张、小本票这些看着不像邮票的邮票,完全足以让集邮爱好者们内牛满面。不过要说邮迷们的最爱,那绝对是错票。这些因为印刷失误或是设计者的疏忽导致bug的错票,往往身价倍增,世界上许多珍邮也都是因此而来的,物以稀为贵嘛!
随着电子邮件的迅速普及,邮票的使用量在不断减少,但即便如此,每年全世界的邮票使用量还是数以十亿计的。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少新型邮票也随之出现,比如发光邮票。所谓发光邮票,指的是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以发出光亮的邮票。根据其发光物质的不同,一般分为荧光邮票和磷光邮票两种,而它们的主要区别就是在撤掉紫外线照射以后,荧光邮票的光立马消失,而磷光邮票的光要消失得慢一些罢了。让邮票发光,可不光是为了让邮迷们又多一种乐子,这小小的邮票里也有高科技呢!当贴有发光邮票的信件进入自动信函分拣机的时候,机器根据邮票上发出的不同光信号,就可以识别出寄经本埠、外埠或国外的信函并进行分类,还能自动盖上邮戳,怎么样,厉害吧?
邮遍全球看了前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应该清楚了邮件在国内是如何运作的了,不过这世上显然不止咱们这一座山,自然也不会只有中国邮政这一座山头。山头多了就会出问题,山头和山头之间的问题。
咱们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有驿站这类为国家级Boss服务的机构,当时远在欧罗巴的各蛮夷小国虽有心效仿,但奈何国土不大再加上地广人稀,作用实在不大,不过邮政机构这东西实在是方便,于是欧罗巴的各个Boss干脆决定设立一个来给Boss通信使用。后来又逐渐开放给王宫贵族,毕竟这些都是Boss家亲戚嘛,用用没关系。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平民也开始用上了邮政业务,问题也就出来了。以前只为贵族服务时,邮费大家好商量,再加上欧罗巴上的贵族多少都有点亲戚关系,所以也没那么计较。可是对待平民老百姓就不同了,该收的费还是得收,亲兄弟明算账嘛,何况只是平民?既然收了钱,那就得见者有份,只要你邮件经过一个山头,那个山头就得分一杯羹,可是这羹该怎么分,各大山头一直没扯出个所以然来。
时光飞逝,历史的时钟指向了17世纪,此时欧罗巴大陆上的部分山头订立了史上第一个国际邮政协定。这个协定由几项双边协定组成,用以管理几个欧洲的国家间的邮件转运。不过由于各个山头自己的邮政资费千差万别,计量单位和货币单位繁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双边协定在两个世纪后严重阻碍了邮政的发展。
这种看似规则实则混乱的局面直到前面那位罗兰·希尔老兄倡导英国国内邮件统一为一便士开始,才有所改善。那个时代的英国对整个欧罗巴大陆的影响力丝毫不逊于今日的山姆大叔,既然英国这座最大的山头都发起了邮资改革,那么其他小山头还有什么理由不跟进呢?过了几年,欧罗巴的各大山头都差不多把自己的邮资改革搞定时,迫切需要和欧罗巴打交道的山姆大叔出手了。1863年,根据美国邮政总局长蒙哥马利·布莱尔的倡议,在法国召开了一届有15国参加的国际邮政大会,旨在国际范围内推进国家邮政的改革,因为过去那个双边协定虽然经过种种改善,但已经跟不上技术、经济、贸易及文化发展的快速节奏。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山头都觉得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管理国际邮政事务的国际组织和制订约束所有参加国的集体协定。不过要建立这样一个组织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各大山头都有意愿,但是具体到细则还是争论不断的。这么一吵就是三年,直到1868年,时任北德意志联邦邮政部门高级官员的亨利·德·斯特凡提出了建立邮政联盟的设想,并初拟了一份草案,给各大代表讨论。各大山头代表一看,貌似还不错,于是齐聚瑞士伯尔尼,22个山头代表经过一阵的讨价还价之后签署了“关于创设邮政总联盟条约”(又称“伯尔尼条约”),根据该条约成立了“邮政总联盟”。1878年5月,邮政总联盟在巴黎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改名为“万国邮政联盟”。
万国邮联的主要机构有:代表大会、执行理事会、咨询理事会和国际局。代表大会是邮联的最高权力机构,一般每5年举行一次全会。主要任务是修订邮联各项法规,审批工作计划和预算,选举执行理事会和邮政研究咨询理事会的理事国,选举国际局正、副局长等。执行理事会是大会休会期间的常设机构,每年举行一次年会,以便协调并监督邮联的全部活动,邮政研究咨询理事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有关邮政技术、经营管理、经济和技术合作方面的课题。国际局是邮联的办事机构,由总局领导并受瑞士政府的监督。国际局负责与各邮政主管部门的联络、情报和咨询工作。万国邮联的经费,包括各机构的活动经费和国际局官员的报酬,由会员国以交纳会费的方式分摊。
伯尔尼条约的签署使得一系列参差不齐的业务和邮政规章统一成为一个用于互换函件的邮政领域。由于这项条约,参加伯尔尼大会的国家间互换邮件的资费种类从1200种变为划一的资费。此外函件的转运自由原则在整个邮政领域内得到所有参加国的保证。束缚国际邮件自由流通和发展的障碍和各国的国界终被消除。那些没有参加的国家看到联盟试运行后产生的好处,纷纷表示不能做个打酱油的围观群众,而是要加入组织。时至今日,万国邮联拥有189个国家和地区会员,这些会员的邮政业务部门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实物投递网。大约610万邮政职工分别在全世界70多万个邮局工作,每年处理4300亿件国内信函、印刷品、包裹,以及近100亿件国际信函、印刷品和包裹。咱们的全国邮政通信网和它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咱们国家在1914年就加入了组织,不过在1951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退出了,直到1972年才重新加入。在那段时间内,国内的信件想传递到联盟国家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咱们国家不但重新融入万国邮联,甚至连万国邮联的二当家还是咱们中国人。好了,限于篇幅咱们不多说了,各位同学只要知道每封信的背后都蕴藏着许多人的努力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