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企业,总能找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点。比如苹果,在维系产品高逼格的同时,又保证了企业的巨额利润。在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又维系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境界之高,远超同侪。
北方已经供暖,随着气候一起入冬的据说还有资本的冬天。资本的冬天真的来临了吗?恐怕未必。何况,真正的“老天”不是资本,是用户。用户从未冷过,一直在热烈地选择和放弃。连接企业和用户的,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模仿德鲁克的三个经典问题,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有三个根本问题需要经常反思:现在做什么、将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现在做什么
新企业要找事做,老企业总是有事正在做。我们现在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可笑,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随便给出一个答案,而在于获取答案、反思答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如此纠结、反复,甚至痛苦。管理者每天都很忙,有部门内的琐事、有部门间的纠缠、有同行的逼迫和大势的取舍。但苦劳,不等于功劳,更不等于成功。现在做什么是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哪些用户在用,用来做什么;哪些用户已经离开,为什么离开,被什么取代,我们为什么被取代,做哪些改变能挽回用户;新用户在哪里,如何用一句话、两句话、三句话告诉用户,我们是做什么的;除了我们,还有多少类似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能否继续扩大这个不同,我们的不足之处在哪里,避短真能够扬长吗?
不怕问题有多难,就怕像苏格拉底那样一直追问下去。问题是起点,答案是终点,最重要的是追问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翻来覆去拷问的,其实是企业的核心问题:定位。
绝大部分企业的起步,都源自一个并不清晰的方向,其中有太多的想象和不确定。前期的产品和服务,往往混杂了很多杂质,不够纯粹和聚焦。随着企业的发展,杂质不会自己减少,只会沉积得越来越多。必须有一种方法,把无用的、有毒的杂质清理出去。这个精炼凝实的过程,不能指望外部的力量,只能源自企业内在的反思和升华。现在做什么,是企业的自我拷问,是企业的内心修炼。修炼不在一时,贵在坚持。只有在不断修炼中,企业才能变得纯净和强大。
将来做什么
将来做什么,最大的可能是沿着现在的方向继续前行。用时髦点的话说,是从1到N。继续前行下去,将来会怎么样,N能变成多少,不能凭空乱猜,需要管理者基于当前业务状况,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及对行业未来的判断,才能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判断和推测。如果没有意外,将来就该这样,我们就该做什么。企业希望现在做的事情将来继续做,希望现在的成功延续到将来,这是合情合理的选择。将来做什么,还有一种可能是完全放弃现在的方向,另觅他途。不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改变方向,基本都是现在的方向已经出现大问题,或者发展到了天花板,停滞不前。穷则思变,遇到逆境首先反思的,只能是产品和服务。如果现在的产品和服务不再满足用户,将来做哪些改变就能留住用户?此时并不是真正的从0到1,而是经历过从0到1,再从1到N的时候,再次从0到1。改变是必须的,很难把握的是改变的度。
确定了将来做什么,企业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因为去往的地方不同,需要的资源就不一样。将来做什么,关键在于将来离现在有多远。是十里百里、还是千里万里。不同的目标和视野,决定了选择和行为。
应该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是个立场问题。站在企业一边,现在做的和将来做的,似乎都是应该做的;但站在用户一边,结论就可能完全不一样。当初诺基亚和黑莓雄霸天下,两家企业很清晰地知道现在做什么、将来做什么。一切都很美好,一切似乎都是应该和应当。但当Android、IOS联手袭来时,诺基亚和黑莓几乎没有做任何像样的抵抗,瞬间崩塌。
在用户眼中,智能手机就应该像iPhone那样。那些长得像iPhone、操作像iPhone的也能被接受,但是应该比iPhone便宜。与其说苹果、三星、华为、小米如何如何成功,不如说诺基亚和黑莓,被既得利益束缚了手脚,偏离了用户应有的立场。
应该做什么,还是一个境界问题。应该与不应该,两者之间的界限常常非常模糊,不容易做判断和选择。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没有境界的词不入流。境界可分为造境和写境两大类,对应理想和写实两大流派。王国维认识到,“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同样,应该做什么,也需要合乎自然,同时邻于理想。
文/文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