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相声,大师,炼成
  • 发布时间:2010-10-09 09:39
  这是个缺少大师的时代,人们也习惯了没有大师的存在。当我们只能在老唱片和存世不多的影像资料中去领略相声大师的艺术魅力的时候,是否也有人在思考,这些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平地扣饼

  旧社会,相声艺人多是撂地演出,能上园子或是应堂会的乃是极少数。多数人,都是每天到玩意场子画锅(圈占演出用地皮)。演出条件恶劣,收入得不到保障,“刮风一半,下雨全无”就是当时艺人演出条件的真实写照。没有任何的幕后保障人员,艺人全凭一己之力挣饭,需要应付各种境况。在没有票房,先听“玩意”后给钱的时代,把观众的钱说进自己口袋里,没真本事,根本办不到。“平地扣饼”是本事,也是无奈,倘若有闪失,就得一家老小挨饿,这生活逼出来的舞台功力,不是任何训练能够取代的。

  江湖腿子

  旧社会有种说法叫“江湖人”,泛指走江湖谋生的人。这些江湖人中,有贩卖小商品的(例如:卖梳篦的、卖黄历的),也有卖艺的(例如:十样杂耍、评书、相声、戏曲的),也有部分靠骗术谋生的(例如:卖野药的、卖戏法的)等等。这些为了生计四处漂流的人逐渐形成了一个群体,并且产生了独有的一门语言,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春典。有句春典叫“腿子长”,亦云“江湖腿子”,意思就是走的地方多,谋生的手段高强,在哪里都能挣饭吃,同道人佩服其本领,才会云“某人是江湖腿子”、“某人腿子长”。于此我们不想讨论那些将要淡出历史舞台的旧事,但是成为“江湖腿子”却是成为相声大师的前提。艺人能够多走地方,见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将不同地方的艺术门类的营养吸收为己用,进而凭借自己的艺术功力满足不同地域观众的欣赏口味,就成了艺人成长的一个必要因素,相声更是如此。由于方言的限制,相声多辗转在中国北方。能过江就成了相声艺人“腿子长”的标志。侯宝林先生将越剧、评弹编入《戏剧与方言》;马三立先生在上海说《卖挂票》“火穴大转”,结交花脸名家“金霸王”;马志明先生窘途时,在常熟曲艺团谋生,都可以说是相声门中的“江湖腿子”。

  上得大台口 见得大场面

  旧时曲艺的地位较京剧低,后来情况好些,也大多是在茶馆演出。倘若有艺人能够等上戏园子的舞台,那就是件了不得的事。上剧场与撂地不同,要求使出来的活不能有丝毫纰漏。撂地时候有个“洒汤漏水吃栗子”,大不了是少挣几个子,还可以自己回家琢磨,哪短补哪,在剧场演出可就完全不一样,出了纰漏观众“抽签、起堂”(零散离场曰:抽签,成群离场曰:起堂),非但经济受损失,面子也过不去,甚至影响了剧场经营。剧场演出,台风稳健、应变能力强就成了相声艺人的重要素质。能够去剧场演出,也就成了相声艺人一件值得夸耀的事。行文至此,不禁感慨,现在的演员都有了剧场演出的机会,却有几人珍视这种机会?相比大台口,见得大场面则又高了一筹,多是给显赫一时的人物演出并且攒底。张寿臣先生,解放前就为诸多的显贵演出,甚至与少帅张学良成为了至交。这不但要艺术功力深厚,台风正,还要有因人而变、因环境而变的应变和即时创作能力。

  曲不离口 不翻头

  在短时间内,重复演出一个段子或几个段子,曲艺行话叫“翻头”。好演员是不能太快翻头的。评书演员上园子要求能说三个月不翻头,相声演员也要能连说一个月儿不翻头。马三立先生在被定为右派之后,曾经在天津郊区下放,每次生产队开会学习之前,马三立先生都要表演节目。这位相声泰斗这么一演演了十年没翻头。没人知道马三立相声究竟会多少段子,只知道他不断地研究段子。《逗你玩》、《秘方》都是他年近古稀时的创编作品。据马志明先生回忆,马三立先生每天干得最多的就是琢磨“活”。勤奋与思考就可以说是每个大师成长所必不可少的主管因素。

  窃以为:天赋、勤奋、阅历等等都是成为大师的外在条件。一个相声演员要成为大师,最重要的条件是其自己想成为大师。想成为大师吗?“不疯魔,不成活”,咱们台上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