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苍穹下,温暖如《东京塔》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寂寞,苍穹,温暖,《东京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0-09 09:50
2005年6月,一部让无数日本人在地铁上泪流满面的小说面世,这就是Lily Franky的自传小说《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书中对已故母亲的深情,毫不造作地击中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小说上架后很快销售一空,随即再版,被改编的电视剧、舞台剧以及电影,基本尊重了原著精神。改编中以电影版为优,导演细腻的手法令人称道,曾拿到同年日本多项大奖,电视剧则将视角放得更低,普通人家孩子成长的酸与甜令观众情感共通。
《东京塔》讲的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没有一味地催人泪下,更多的时候是让观众感同身受。情感题材的生活剧往往不能够以一种自由奔放的方式描述现实,《东京塔》用大量的生活细节呈现了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台词不多,或许,这些都不重要,对于观众而言,无论是揪心地看还是快乐地看,每个人都似乎从中翻找着自己的影子,同时内心也受到考量。其实这才是真正好的电视剧应该带给观众的东西。中国的日剧迷近几年已经很少能看到真实又感动人心的电视剧,越来越多的是剧情离奇、夸张搞笑,或者靠花男美颜来撑台面的剧,剧迷们怀念当初看《魔女的条件》和《一公升的眼泪》时的温暖和感动,《东京塔》的播出显然挽回了他们早已不耐烦的心。剧中将主人公置于复杂的感情和社会环境里,逐渐深入地探寻他内心情感的底线。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脆弱,直面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真的很难,《东京塔》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理由。
主人公中川雅也,因为父亲不羁的生活态度,少时便和母亲离开父亲的家乡小仓,来到小城筑丰的外婆家借住,外婆表现疏离,没有任何表情和语言但接纳了他们,电视剧包括电影版对外婆的这种情感没做任何铺垫,因为这其实是典型的日本情怀与文化。初中时,雅也有了要离开这个萧条的小城去某个地方和必须让妈妈自由的心情。就像他说的“大人造的东西,看见的一切东西,在我看来都是冷落的。”
在雅也看来,父亲那种过分的自由是那么不可思议,同时也在他心里埋下种子。雅也因父亲的影响喜欢画画,高中时他如愿离开了家求学,毕业后考入东京美术大学。一切都似乎顺其自然。离别是最悲伤的事,片中虽无意渲染这种悲伤,但通过母亲送别的书信、外婆默默注视远去的公车这些细节将情绪逐渐推向顶点。
大学里的雅也接受不了与东京的太多不同,因为过于自我而低靡、颓废。母亲荣子曾经对雅也说:“你不能被东京吞没,你要战胜它,这才是真正的男人。”但毕业后雅也面临着社会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他孤独,没有激情,困惑、挣扎,直至流浪街头,终于跌入都市旋涡,遥不可及的东京塔在他和所爱的女孩真奈美眼中有了完全不同的认知。母亲来到东京为了雅也漂泊,或许是雅也的继续漂泊,虽然仍是东京的过客,但母亲来了,一切再也不同了。十五岁离家,十五年后再次和母亲一起生活,他渐渐懂得怎么爱母亲,牵起了她的手。雅也旁白中说道:一切彷佛变得顺利,我感到幸福。当东京的异乡孩子吃着母亲带来的世世代代继承的米糠,朋友们快乐地享受母亲做的饭,幸福似乎要溢出荧屏。
父亲是偶尔才出现的人物,剧里没把这酗酒成性,看似会抛家弃亲的角色妖魔化,反而让这角色多了一份人性的思量,或者说他就像是一位旁观者,看着雅也的成长。父亲基本上是出现在关键时刻,看似不占大篇幅戏份的人物,却起着感染情绪的作用,这是剧中处理其他人物的最好方式,包括雅也的恋人——香椎由宇扮演的真奈美。
一部好的作品,需要在整体的叙事和表现节奏上达到一种平衡,相比电影,往往电视剧会忽略这一点。在《东京塔》中,幽默轻松随处可见:充满喜感的假鼻套、龅牙道具这个母亲和朋友玩牌时经常出现的扮相;母子对话时儿子撒娇的责备,包括剧集本该伤感的葬礼被处理得快乐开心,这给本身失落、悲伤的情节找到喘息,用日本作品的表达方式呈现悲剧色彩,平衡得恰到好处。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部11集的电视剧,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没有浪浪费观众的时间,同时建立情感的共通。单一地看,电视剧《东京塔》的故事并不新颖:以孩子的成长为主线,母亲的生命只为儿子,直到患病不治。但片中呈现出来却并不流俗:作为一部温暖的作品,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兴趣点也并不在故事的新颖和华丽的制作上,作品中平淡的画面流露出脉脉的温情,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折,如流水般的日子亲切得就好像是观众自己的过往,这也是影片能引起多数人共鸣的根由。
既然避免不了亲情剧中病症这老调长谈的课题,不如正视。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导演都直逼观众正视死亡这件事情,母亲去世的桥段出现后按照惯例作品可以戛然而止了,但导演却以一种寂静的沉凝之音继续铺陈下去:父亲在母亲墓前悲伤地说:“对女人一定要把话说清楚,否则女人不懂。”雅也拿着母亲的相框登上东京塔,彷佛看着自己三十年的成长岁月,没有惆怅,只有温情,使观众的愁绪逐渐转化为温暖的笑容。至此全片呈现出了一种极度内敛和平实的高潮。
剧中的东京塔更像是一种象征符号,从父亲青年时代的照片中,看到的东京塔还只是一个尚未完全建好的雏形;雅也到了东京与真奈美一起在东京塔下许下人生理想;雅也的心里巨大的东京塔就像母亲的爱……具象的东京塔,不再是一座冰冷的钢铁建筑物,而是见证了一家人的情感历程和雅也的成长,对于观众和作品本身而言,它是“轴心”和情感线索,更是剧中四位主要人物——雅也、母亲、父亲与真奈美,四个人心中四种不同样貌的凝视。第十集中,手术后的母亲费力地拿起镜子,示意雅也和她一起看反射在镜子里的夜灯下的东京塔,而父亲则走到窗前看着铁塔,在三人团聚的东京寂寞苍穹下。镜头用这样的诗意表达,谱写出有关生活、生命和亲情的礼赞。母亲弥留时喃喃自语的心声,或抑郁苦涩,或充满向往,一切都是一种状态——生命的状态。
文艺小品——电影版《东京塔》
虽然电影先于电视剧的拍摄,但制作周期较长因而稍晚上映,没有任何悬念的,在当时大片云集的日本,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文艺小品,并且成功地占据票房。
影片探讨的是“自我”。当中国的电影当时还在一再地与现实拉开距离,日本不少电影创造者已经开始摆脱好莱坞的影响,将视角重新调整,回归个人。在只重视城市娱乐的现实下,《东京塔》愈发显得温暖,贴近观众的心灵。相比剧版,2小时20分钟的影片承载了更多导演的表现手法,并几乎包含了电视剧的所有内容,并不像普遍意义上的改编电视剧似乎有更多的时间讲述故事。与影片前半段用灰色的但明显幽默的主基调相比,后半段则表现出明显的纠结和不舍,但恰恰此时小田切让扮演的雅也和树木希林扮演的母亲,他们的服装尽是浅粉浅蓝等明亮的颜色,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温馨。
影片的三位主要人物:雅也(小田切让饰演)、母亲(树木希林与内田也哉子分饰)与父亲(小林薰饰演),这几位重量级的演员的表演达到了影片中人物的完美的贴合。小田切让是日本影坛年轻一辈中的领军人物,松冈导演最初就选定了他。在松冈看来,能够只靠神态不用言语表现其纯朴内心的适合人选非小田切让莫属。小田切让自己也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与主角有不少共同之处。小田切让用自己含蓄内敛的表演将雅也深藏的感情完美尽现。值得一提的是,剧版《东京塔》中饰演真奈美的香椎由宇,是现实中小田切让的妻子,相差11岁,同为2月16日的水瓶座,两人的婚姻一直被外界所关注。
……
《东京塔》讲的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没有一味地催人泪下,更多的时候是让观众感同身受。情感题材的生活剧往往不能够以一种自由奔放的方式描述现实,《东京塔》用大量的生活细节呈现了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台词不多,或许,这些都不重要,对于观众而言,无论是揪心地看还是快乐地看,每个人都似乎从中翻找着自己的影子,同时内心也受到考量。其实这才是真正好的电视剧应该带给观众的东西。中国的日剧迷近几年已经很少能看到真实又感动人心的电视剧,越来越多的是剧情离奇、夸张搞笑,或者靠花男美颜来撑台面的剧,剧迷们怀念当初看《魔女的条件》和《一公升的眼泪》时的温暖和感动,《东京塔》的播出显然挽回了他们早已不耐烦的心。剧中将主人公置于复杂的感情和社会环境里,逐渐深入地探寻他内心情感的底线。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脆弱,直面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真的很难,《东京塔》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理由。
主人公中川雅也,因为父亲不羁的生活态度,少时便和母亲离开父亲的家乡小仓,来到小城筑丰的外婆家借住,外婆表现疏离,没有任何表情和语言但接纳了他们,电视剧包括电影版对外婆的这种情感没做任何铺垫,因为这其实是典型的日本情怀与文化。初中时,雅也有了要离开这个萧条的小城去某个地方和必须让妈妈自由的心情。就像他说的“大人造的东西,看见的一切东西,在我看来都是冷落的。”
在雅也看来,父亲那种过分的自由是那么不可思议,同时也在他心里埋下种子。雅也因父亲的影响喜欢画画,高中时他如愿离开了家求学,毕业后考入东京美术大学。一切都似乎顺其自然。离别是最悲伤的事,片中虽无意渲染这种悲伤,但通过母亲送别的书信、外婆默默注视远去的公车这些细节将情绪逐渐推向顶点。
大学里的雅也接受不了与东京的太多不同,因为过于自我而低靡、颓废。母亲荣子曾经对雅也说:“你不能被东京吞没,你要战胜它,这才是真正的男人。”但毕业后雅也面临着社会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他孤独,没有激情,困惑、挣扎,直至流浪街头,终于跌入都市旋涡,遥不可及的东京塔在他和所爱的女孩真奈美眼中有了完全不同的认知。母亲来到东京为了雅也漂泊,或许是雅也的继续漂泊,虽然仍是东京的过客,但母亲来了,一切再也不同了。十五岁离家,十五年后再次和母亲一起生活,他渐渐懂得怎么爱母亲,牵起了她的手。雅也旁白中说道:一切彷佛变得顺利,我感到幸福。当东京的异乡孩子吃着母亲带来的世世代代继承的米糠,朋友们快乐地享受母亲做的饭,幸福似乎要溢出荧屏。
父亲是偶尔才出现的人物,剧里没把这酗酒成性,看似会抛家弃亲的角色妖魔化,反而让这角色多了一份人性的思量,或者说他就像是一位旁观者,看着雅也的成长。父亲基本上是出现在关键时刻,看似不占大篇幅戏份的人物,却起着感染情绪的作用,这是剧中处理其他人物的最好方式,包括雅也的恋人——香椎由宇扮演的真奈美。
一部好的作品,需要在整体的叙事和表现节奏上达到一种平衡,相比电影,往往电视剧会忽略这一点。在《东京塔》中,幽默轻松随处可见:充满喜感的假鼻套、龅牙道具这个母亲和朋友玩牌时经常出现的扮相;母子对话时儿子撒娇的责备,包括剧集本该伤感的葬礼被处理得快乐开心,这给本身失落、悲伤的情节找到喘息,用日本作品的表达方式呈现悲剧色彩,平衡得恰到好处。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部11集的电视剧,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没有浪浪费观众的时间,同时建立情感的共通。单一地看,电视剧《东京塔》的故事并不新颖:以孩子的成长为主线,母亲的生命只为儿子,直到患病不治。但片中呈现出来却并不流俗:作为一部温暖的作品,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兴趣点也并不在故事的新颖和华丽的制作上,作品中平淡的画面流露出脉脉的温情,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折,如流水般的日子亲切得就好像是观众自己的过往,这也是影片能引起多数人共鸣的根由。
既然避免不了亲情剧中病症这老调长谈的课题,不如正视。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导演都直逼观众正视死亡这件事情,母亲去世的桥段出现后按照惯例作品可以戛然而止了,但导演却以一种寂静的沉凝之音继续铺陈下去:父亲在母亲墓前悲伤地说:“对女人一定要把话说清楚,否则女人不懂。”雅也拿着母亲的相框登上东京塔,彷佛看着自己三十年的成长岁月,没有惆怅,只有温情,使观众的愁绪逐渐转化为温暖的笑容。至此全片呈现出了一种极度内敛和平实的高潮。
剧中的东京塔更像是一种象征符号,从父亲青年时代的照片中,看到的东京塔还只是一个尚未完全建好的雏形;雅也到了东京与真奈美一起在东京塔下许下人生理想;雅也的心里巨大的东京塔就像母亲的爱……具象的东京塔,不再是一座冰冷的钢铁建筑物,而是见证了一家人的情感历程和雅也的成长,对于观众和作品本身而言,它是“轴心”和情感线索,更是剧中四位主要人物——雅也、母亲、父亲与真奈美,四个人心中四种不同样貌的凝视。第十集中,手术后的母亲费力地拿起镜子,示意雅也和她一起看反射在镜子里的夜灯下的东京塔,而父亲则走到窗前看着铁塔,在三人团聚的东京寂寞苍穹下。镜头用这样的诗意表达,谱写出有关生活、生命和亲情的礼赞。母亲弥留时喃喃自语的心声,或抑郁苦涩,或充满向往,一切都是一种状态——生命的状态。
文艺小品——电影版《东京塔》
虽然电影先于电视剧的拍摄,但制作周期较长因而稍晚上映,没有任何悬念的,在当时大片云集的日本,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文艺小品,并且成功地占据票房。
影片探讨的是“自我”。当中国的电影当时还在一再地与现实拉开距离,日本不少电影创造者已经开始摆脱好莱坞的影响,将视角重新调整,回归个人。在只重视城市娱乐的现实下,《东京塔》愈发显得温暖,贴近观众的心灵。相比剧版,2小时20分钟的影片承载了更多导演的表现手法,并几乎包含了电视剧的所有内容,并不像普遍意义上的改编电视剧似乎有更多的时间讲述故事。与影片前半段用灰色的但明显幽默的主基调相比,后半段则表现出明显的纠结和不舍,但恰恰此时小田切让扮演的雅也和树木希林扮演的母亲,他们的服装尽是浅粉浅蓝等明亮的颜色,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温馨。
影片的三位主要人物:雅也(小田切让饰演)、母亲(树木希林与内田也哉子分饰)与父亲(小林薰饰演),这几位重量级的演员的表演达到了影片中人物的完美的贴合。小田切让是日本影坛年轻一辈中的领军人物,松冈导演最初就选定了他。在松冈看来,能够只靠神态不用言语表现其纯朴内心的适合人选非小田切让莫属。小田切让自己也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与主角有不少共同之处。小田切让用自己含蓄内敛的表演将雅也深藏的感情完美尽现。值得一提的是,剧版《东京塔》中饰演真奈美的香椎由宇,是现实中小田切让的妻子,相差11岁,同为2月16日的水瓶座,两人的婚姻一直被外界所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