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问世 资管市场的转折与机遇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新规,资管
  • 发布时间:2018-01-11 14:35

  2017年11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11月17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虽然只是征求意见稿,但新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从资管、理财市场到股市再到整个金融市场都波澜迭起。目前,中国市场涉及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以及私募基金等各种机构的资管产品有近百万亿元资金,新规对资管行业带来的是冲击还是机会?对于投资者而言,资管行业的重塑,投资理财思路和产品选择又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一、新规六大关键词

  去刚兑: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

  控分级:公募、开放式私募等产品不允许分级。分级私募产品对分级比例设限。

  降杠杆:结构化产品优先份额/劣后份额的杠杆倍数分别为固收类3倍、股票类1倍、其他类2倍。

  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的总资产/净资产设定140%和200%的限制。

  提门槛:个人合格投资者购买资管产品的门槛统一提高到家庭金融资产500万元的标准。

  规范资金池:不得期限错配,需要风险隔离。

  去通道:资理产品只可投资一层资管产品(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

  二、资管行业转折与机遇

  本次新规被称为“史上最严金融大资管监管政策”,打破刚兑、规范资金池、去通道等带来资产管理规模结构的改变,部分产品收益率的下降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但行业的转折带来的新机遇也一定会出现。

  1.有序打破刚性兑付,资管业务模式大变革

  资管机构打破刚性兑付,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是金融业的普遍共识,本次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如果打破刚兑,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启:银行、信托等有固定收益预期的产品将逐步减少,净值型产品有可能是趋势;银行理财资金进行股权投资可能会提速,银行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建设有可能提速;没有了刚性兑付的背书,资管机构的专业投资能力成为投资者选择的标准,推动资管机构提高主动管理能力;投资者将更关注底层资产,优质资产获取能力也将是资管机构的竞争力之一;以通道为主要业务的资产管理机构或者部门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业务方向可能影响比较大,加之资金池的规范会加速资管行业的转型。

  2.资金池业务监管,天量资金再配置

  长期以来资金池运作是众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期限错配、底层资产不明确、多层嵌套是资金池业务潜在的风险。近几年监管机构对资金池的监管和规范提出已久,本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应当做到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对有资金池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说是整顿带来的产品规范和清理的压力和风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禁止资金池业务会释放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需要继续配置新的资产,满足这部分资金需求的资产管理业务是新的业务机会。

  3.财富管理行业迎接变革和机遇

  统一监管规范打破了之前一行三会体系下不同机构不同业务自由度的格局,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私募基金几大行业开展资产管理业务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刚性兑付的打破使得机构托底的隐形承诺带来的机构背书优势不复存在,管理人选资产、找资产、管理资产的能力更为关键,具备优秀投资能力的财富管理机构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一方面,财富管理机构过去简单销售产品的时代将逐渐终结,财富管理的2.0时代正在加快,即通过公司资产选择能力帮助客户资产配置和保值升值;另一方面,市场的变化会加速理财顾问的分化,有专业能力的理财顾问会迅速得到理财机构和客户的认可,只会讲收益率的理财顾问将被淘汰;最后,财富管理行业大洗牌时代也会随之而来,客户需要更专业的机构为他们提供财富管理服务,没有专业投资能力和资产选择获取能力的平台将逐渐失去竞争力。

  三、你的投资理财该如何选择?

  长期以来,中国资产管理市场都存在一个刚性兑付的魔咒,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在推出资管产品的时候都会对投资人承诺保本保收益,如果出现兑付困难的时候,金融机构还会兜底。这就导致投资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不太关注底层资产,只关注收益率以及资管机构的兜底能力,但新政影响下,投资理财将回归到专业资产管理能力的轨道。

  1、打破刚性兑付,固定收益预期的产品还有没有?该如何选择?

  所谓固定收益预期是指金融产品承诺一个固定收益预期,虽说只是预期,但无论从投资者还是金融机构都认定这个固定收益是肯定会实现的,出现兑付困难时,为了防止声誉风险,金融机构会“兜底”、垫付资金,这是过去行业的通行规则。此次监管针对打破刚性兑付的要求,会导致以银行为代表的保本保收益产品将逐渐淡出市场;而以信托为代表的有固定收益预期的产品还会存在,只是高收益无风险的逻辑不再存在,固定收益预期就真的是预期。因此我们认为,保守型投资者可以选择收益低风险相对低的固定预期理财产品,如果选择高收益预期的理财产品需要关注底层资产、风控措施和资产管理机构的专业能力。

  2、购买资管产品门槛提高了吗?

  对于公募产品而言,不存在投资门槛限制,三万、五万的理财产品仍然可以购买。而对于私募产品,则统一并提高了投资门槛。

  之前,合格投资者在购买不同的资管产品时,会有不同的门槛要求。信托、私募基金、资管计划、基金专户等产品中,合格投资者门槛在100万元-300万元之间。《指导意见》第5条将资管产品投资者将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两大类,并明确合格个人投资者的门槛是: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由此,合格投资者购买资管产品的门槛统一提高到500万元的标准,投资者在购买不同机构的产品时不再需要提供不同数量的资产证明,只需要遵守统一的投资者资质底线。

  3、新政影响下理财产品该如何配置呢?

  新规对资管产品的投资运作做了严格规定,规范资金池、禁止期限错配投非标、限制通道业务也在此指导意见中提出。未来固定收益产品分化会非常明显,资金池的禁止会减少原来期限错配带来的高收益高流动性产品;刚性兑付的打破会让收益和风险预期相匹配,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会越来越少。

  稳赚不赔的固定预期收益产品的减少,权益类资产配置会成为市场热点。

  一方面,在风险和收益匹配的前提下,高风险高收益将逐渐被投资者认可,与其拿着相对高的固定收益却承受着较高风险的情况下,不如直接选择优秀标的进行股权投资,博取更高收益;

  另一方面,资金脱虚向实、加强直接融资是政策引导和鼓励的方向,未来优质的资产一定是投向实体经济的股权投资。所以,对于新规直接影响的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策略是如果还想要高收益,机构的资产管理能力和底层资产的质量要重点关注,否则就选择大机构的低收益理财产品;股权类的权益类产品可以适当增加配置。

  总结

  新规将结束资产管理行业近年来的粗放式生长,将迎来统一监管规制下的新时代,刚性兑付的打破、通道业务的终结、资金池业务的终止对行业造成的深远影响无疑会改变市场格局,未来占领市场的强者不再是牌照优势、收益率高低,而是优质资产获取能力和专业投资能力。

  天诺财富一直致力于通过专业的能力为客户选择优质的投资机会,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不断强化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帮助客户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是我们不变的目标。

  本文作者 天诺财富战略投资部 曲晓燕 赵丽

  本文编辑 李明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