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收藏爱好,有人喜欢字画,有人喜欢珠宝,有人则沉浸在瓷器的海洋,尤其是博取中国陶瓷艺术近千年精华的五彩瓷更是备受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恨不得时刻拥抱在怀。那么,作为世界闻名的柴窑瓷、刑窑瓷、磁州窑瓷之后的明代五彩瓷又是靠什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呢?
绚丽多彩的艺术升华
五彩瓷是成熟于明代的釉上彩绘瓷,因此也称“大明五彩”。由于工艺技法和使用材料的原因,在清代康熙年间亦称为“硬彩”。五彩瓷的制作,是以烧制好的白釉器为基础,生料、矾红勾线,只有矾红深浅洗色,其他均以透明色平填;描绘图案纹样后入窑烧烤,经750℃至850℃窑火烧烤而成;色彩以红、绿、黄、蓝、紫、孔雀绿等色多见,但每款器物各有不同,根据纹样的内容,有的还加饰金彩。通常情况下,每一件作品并不一定五色俱全,明代的作品,有些只用两三种色彩。根据图案需要,色彩搭配得当,五彩瓷器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钴、锰等矿物元素,接纳低温烧制成型。
五彩为二次成型工艺,彩饰色料分釉下与釉上两种,常用颜色有红、黄、绿、紫、赭、黑等。所谓五彩并非是说五种色彩同时泛起,而是多种彩色之意,但其中必须有红色方为五彩。五彩也被称为“古彩”、“硬彩”。现在,在世界各国的许多博物馆中,嘉靖五彩瓷传世品很多,其中大器较多,如大罐、大缸、大盘等。嘉靖五彩器,多数有六字青花楷书款。而万历款五彩镂空云凤纹瓶则运用镂雕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纹样繁密,多而不乱,镂雕工艺与施彩搭配得巧妙无比,色彩热烈,红、黄、绿、青花等诸多色彩把整个器物烘托得艳丽华美。
纷繁复杂的制作手法
五彩瓷器的精美依赖于整个制瓷过程。从制坯、烧成、彩绘、二次烧成,环环相连,一丝不苟。明清时景德镇制瓷分工很细,仅彩绘一项,《景德镇陶录》记载中就有“乳颜料工、画样工、绘事工、配色工、填色工、烧炉工”。每工各司其职,以致达到纯熟致精的境界。这种分工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彩瓷的工艺质量。
五彩在画彩时有严格的工艺规定:“至画瓷所需之料,经月之后始堪应用。”画彩时“须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合,必熟谙颜色火候之性,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其用颜料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便于渲染,胶便于榻抹,而清水调色则便于堆填”。而最为最重要的一环则是烧制环节。烧彩,火度最重要,火度高了,有些颜料就出现流动;火度不够,颜色不发亮,釉面灰暗。因此,烧成工艺是决定五彩成败的关键。
独一无二的鲜明个性
五彩瓷在明代出现完全是陶瓷文化经发展积累到其时被催生而出的一种必然现象。宋代陶瓷多冷艳绝尘,典雅孤傲;元代的瓷器多过于粗放狂野;而恢复了汉民族统治的明朝,在度过了一段恢复汉文化精粹、追求严谨的时期后,明中期开始出现追求自由清新的趋向,以浓重艳丽的红彩为主,显得热烈而鲜明。显示了一切制作趋向日常实用,具有平民化以及追求现实生活的意味。是自然的、流畅的、富有更加浓烈的艺术意味的。明代陶瓷在造型方面追求一种人工的自然,不雕琢、不强制,如瓶、罐一类造型,拉坯成型时分段进行,明代瓷器大多可看到两部分相合的痕迹,保留了一些当时的工艺特性。明瓷不如清瓷精细,却更多一些表露出自然精神,耐人寻味。正是如此,五彩瓷常见的工艺缺陷有三种:一是线条泡笔锋,画面的线条断断续续,残缺或移位,这主要是因油料调和不当导致的;二是惊爆现象,画面出现裂纹,甚至剥落,这主要是颜料配制不当造成的;三是皱色现象,这主要是填色过厚而且不均匀产生的。这些工艺手法构筑了五彩瓷的工艺特征,是五彩瓷艺术的基本要素。
另外,五彩瓷器的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其绘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画人的颜面,不填颜色,用红色笔加勾;多用小开片,裂纹向下而紧合。但由于陶瓷工艺制作涉及范围很广,技法各异,明代彩瓷品种很多,长久以来,文献只以“五彩”统称,到乾隆年间<南窑笔记>才提出“五彩”、“斗彩”、“填彩”等新说。因此,鉴赏时要注意器物以哪种工艺为主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判断。
令人惊讶的收藏价值
近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藏家对古代瓷器艺术品的认识不断深入,经济实力雄厚的藏家开始关注官窑五彩瓷器的收藏。2016年1月,青花五彩龙纹罐成交价为RMB2,550,000;今年2月,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成交价为RMB1,610,000元,三月青花五彩鬼谷下山大罐成交价为RMB3,830,000元。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万历五彩瓷器不在少数,其中大多是景德镇的仿品,一般小作坊制作的比较粗糙,漏洞百出,比较容易辨别。还有一部分是近年来具有相当专业能力的窑场制作的高级仿品,很多行内的高手都难辨真假,杀伤力很大。因此我们在购买藏品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多听听行家的意见。还有一点就是不可贪图便宜,以捡漏的心理来对待收藏,以公道的价格在大行家或者信誉好的大拍卖公司购得藏品是最为稳妥的。
文/本刊记者 薛牧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