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UNDARIES(边界)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柏林墙,boundary,艺术
  • 发布时间:2019-02-26 18:22

  莫名想起了柏林墙,曾经那是一堵实实在在的屏障。1960年起《开枪射击令》生效,民主德国边防军允许对非法越境者开枪射击。即便这样,仍有无数人冒着生命危险翻越柏林墙。这大约是boundary这个词最真实的体现,而墙这边与墙那边的民众,并不希望这堵人为的墙存在。

  所以,1991年柏林墙被拆除,这个著名的boundary就此只存在了历史中。看上去boundaries像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它引发纷争、冲突,限制某些行为。很多人在试图消除界限,以便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自由,虽然事实证明没那么容易。boundaries并不都如柏林墙那样实在,通常是飘缈不可见,但强硬地存在于我们所处的空间与社会关系中。有时boundaries有助于帮我们在社会关系中定义自己,继而相互才能展开对话。本期重磅专辑中一位社会学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是一个充满斗争的竞技场,为了突出力量的存在,用‘场域’这个概念来指代领域。场域掌管着成员的资格认证、荣誉加冕和资源分配,身在场域中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地遵守场域的游戏(竞争)规则和认证标准。于是,出于规则和认证标准的差异,场域间形成了无形的壁垒。”要进入场域,风险在于不知道规则与标准,容易被既定的场域排除在外,分享不到相应的荣誉和资源。

  于是,跨越界限都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像最近在艺术界火得莫名的生物艺术,其实国外早在很多年前已经开始了。但是科学界是学科壁垒很高的场域,科学与艺术的思维方式在无论在大众、科学家、艺术家的认知中都是两个极端,如果要这两个群体在专业上相互接受、相互进入彼此的工作空间和工作进程中,几乎属于mission impossible,至少从中国过去的十几年里看情况是如此。但是时过境迁,科学界的研究进入瓶颈之后,会想要跳脱,寻求一种“旁门左道”的解决方式,于是艺术家终于可以乘虚而入,与一直对抗着的科学界握手言和,相互了解之后,可能彼此都在心里说:“吆,不错哦!”时机到了,在中国,像是开启了科学与艺术联姻的盛世。

  所以其实,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事,终有一天会破冰,但这并不意味着boundaries会真正消失。我们需要boundaries带来和平、秩序、安全,甚至理解,但是要以牺牲某些东西为代价。不过,虽然boundaries制造秩序,但它自身并无什么限制可言,它可以以任何方式被塑造出来,地域或者文化,或开放或关闭,随时改变,随时被打破,又可能随时建立。因而“无界”是一种相对的状态,只是针对于原有的界限而言。这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了什么和从中得到了什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