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挑战基因编辑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艺术,基因编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2-26 18:24
2018年11月26日,科学家贺建奎发布声明称一对名为璐璐和娜娜的基因编辑的婴儿诞生,通过去除了CCR5基因,终身对HIV免疫。消息一时引发舆论哗然,有人批评、质疑他无视科学伦理,也有人大胆想象未来人类生活。其实在古代人类文明摇篮时期,先人们就想象出各种各样的神,想象出人与兽杂交结合的奇异生物,因为技术原因他们只能通过传说、绘画或雕塑等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算是基因编辑的想象基础,保留着原始人类对自然界其他生物独特性的渴望与敬畏。
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Kac)探索新的创作方向“转基因艺术”(TransgeneticArt),他将一种荧光水母中的荧光基因植入兔子基因中创造了著名的荧光兔子,兔子Abla(2000)白天经过光照后,夜晚能发出绿色的荧光。
中国艺术家李山与上海农业科学院合作种植完成《南瓜计划》,他尝试改变南瓜的基因,用生物艺术的方式向未知而神秘的生命性状发问,以期跨越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艺术家不像科学家那样严谨,艺术并不是推演获得某个答案,艺术只提出问题,是一种沟通的方式。生物艺术或者说基因艺术也是如此,其不是严谨的研究发明,人类中总有一小部分人通过思索和创造,引发公众与社会的思考与讨论。
人类社会化后,生物性的进化变得缓慢了,人可以通过制造工具、改变环境、医疗治愈而生存,不再依靠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的适者生存。东亚人的狐臭基因筛选就用了一万多年的时间,只进化出狐臭人比其他族群要少一些,我们的脑容量也与几万年前相差无几。而面对科学技术的累积与高速发展,我们的寿命根本不能支撑让我们学完未来某一专业与学科的海量内容与知识。你对中世纪欧洲要去东征的骑士说没有上帝,他肯定是震惊的,你对100年前的人说两个身处异地的人可以隔着屏幕交流,他也会觉得不可思议。
面对处于剧烈变化中的当今世界,从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生物科技,到可控核能、量子计算与通信,你来不及打伞,未来已如倾盆大雨,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任何事都是新鲜而短暂的,第一例基因编辑婴儿已经诞生,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便关不上。即使立法限制,因基因编辑难度并不大,依旧催生出地下产业、黑市交易等问题。道德会判断对错,技术却没有对错。在商业社会中有个事实是:在需求面前,伦理永远是第二位的。不管你接受与不接受,未来已来,只是我们的价值观与道德还没有做好准备。千百年来艺术一直游历于道德的边界,在社会道德还没准备接受基因编辑时,我们是否可以用艺术方式挑战禁忌,并叩问生命是什么?人类的未来会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