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在澳门雀仔园侧有一间中药房,每天排队看中医的人一直排到门外半条街,皆因其坐堂的中医师口碑极好,很有名气。这种传统的中医坐堂景象在内地曾经被严令禁止,以后就不再出现,但澳门卻依然沿用至今,並成为澳门中医药业独具的一大特色。
澳门自十六世纪中叶开埠,中国人、葡国人历经400多年的人文冲突与交融,沉淀了中西方文化的的精髓,使得今日澳门人生活色彩斑斓,云蒸霞蔚。而各个时期因历史潮流而湧现的各类行业兴旺发达又何止七十二行,迄今形成的古老行业、传统行业、式微行业以及新兴行业等百花齐放的局面,为澳门这块莲花宝地遗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中华医药 深植澳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统的中医学理念已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中医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中药是国人数千年来赖以治病、保健的药物,其悠久历史可追溯至原始时代。据记载,远古时期的人们已开始有意无意地採集一些植物或动物的组织来治疗身体不适或疾病。澳门虽然由於历史的原因,数百年由葡萄牙人统治,但华人社会仍保留着使用传统中医药治病、保健的习惯。特别是在二战时期,广东、香港一带的药厂纷纷避难来到澳门设厂,如今仍畅销省港澳的京都念慈庵川贝枇杷膏,就是当年迁至新马路喷水池附近设厂得以延续生产的,同期很多富人及中药师也纷纷逃至澳门避难。虽然市道百业萧条,但很多受华人光顾的中药房依然兴旺,中华医药也得以在澳门生根开花、发扬光大。
相对於国内在经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两大洗礼之后,传统中药业在人们心目中越来越淡忘,甚至被有些年轻人视为“老土”。但在澳门这座小城卻因其特定的地域历史条件,中医药业依然深植於市民的生活之中,这点可由大街小巷林立的中药房、涼茶舖可见一斑。这也是令本地业界引以自豪的中医药文化财富。
澳门中医药的经营情況
近十几年来,随着西方医药的传入影响,澳门的中药业无可避免地陷入了低潮。又由於缺乏新人入行、舖租昂贵、利润微薄,行业经营店舖数目也在锐減。澳门现存经营的中药房约有130余间,多以家庭式经营或子承父业的传承经营,鲜有新创业的中药房。为了增加盈利,现今的中药房都会兼营鲍参翅肚等参茸海味,及民间药材、涼茶、滋补药品,甚至五谷杂粮、糖果杂货等。为求生意兴隆,不少中药房都有一名中医坐堂,保持了澳门中医药很多独有的特色、深受市民信赖。
全澳门历史最悠久的、最古老的中药房,是位於澳门新马路营地大街121号的杏和堂,其经营了100余年,现由第六代传人梁先生经营,由於店舖内外依然保持100年前开业时的光景,经常吸引不少好奇的遊客入内询问,梁先生一惯好热情指着掛於门口的执业牌照编号道:喺!我哋是全澳No.1(第一间)中药房!
迄今仍保留以纯药材经营的中药房,只有成立於1941年的同善堂医局。这是一所非牟利的机构,位於庇山耶街的现址为1997年火災后重建,内里古香古色的柜枱内存放着各式名贵药材,港澳地区已鲜见的“百子柜”,这所医局仍然沿用,据悉,“百子柜”可放置400余种药材,所有药材柜外都不贴有药材名称标签,执药职员仅凭记性执药,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执药从业人员並不容易。现任负责人梁先生指出,医局开办八十年来,坚持选用地道中药,严格甄选正规入货渠道,为澳门市民提供正路中药材,故所卖的药材都是相当有保证的。由於中医药学问博大精深,要掌握好这一门学问必须相当刻苦努力。新入行者要由杂工做起,工作极为枯燥及辛苦,加上所有药材知识都是要靠记性,少一点毅力都不行。至近年本澳多元化行业薪水高福利好,更难以吸引年轻人投身此行了。所以现时从事中药房工作的员工大多数是中、老年男性。
澳门这一弹丸之地,所有药材来源均依靠进口。其中内地进口佔九成,主要来自东三省、四川及陕西等省份,其余由东南亚、日本、韩国、美国等地进口,以鲍翅、高丽参及花旗参等为主。澳门各中药房多数直接向本澳代理行进货,亦有不少直接向外地药商购货的,以节省营运成本。不少店主索性採用“双管齐下”战略,採取两种进货手段:向内地生产商或代理进口一部分价廉物美的药材,以低廉售价卖给广大普通市民;向国外或香港代理商进口贵重中药材,实行“贵买贵卖”。由於各药房来货渠道五花八门,令澳门的药材市场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售价差距也较大。
政府对中医药的规管
据有关统计,在澳门销售和使用的中药达4000余种,较常用的有600多种,主要分为幼药及粗药,前者指补药,适宜於秋冬季进补;后者属清涼药,适宜於春夏季使用。一直以来,澳门卫生局属下的药物事务厅还定期抽取市面上的中药材作外观及显微鉴定,以确定药材的真伪。除了对中药材进行薄层色谱(TLC)检测,亦开展中成药的重金属限量及微生物限量检验,以及中成药及传统药物掺杂西药的目标性检测,以确保中西药物的质量安全。
业界对政府的期望
时值澳门特区政府锐意投入财力、物力,推动粤澳合作发展横琴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打造澳门品牌中药业产品,业界对此充满憧憬,並认为前景可佳,更希望能够得到政策扶持行业发展,解決目前行业存在的难题,特别是设立有关培养中药配剂员的课程,並给予优惠鼓励政策,令中药材业后继有人。中区不少经营店主反映,现在以本澳居民为主要顾客的格局已有改变,内地居民购药比例正逐步增加,相信未来市场会更好。虽然政府推出的医疗券是惠及业界的政策, 但仅适用於有中医师的店舖, 希望政府能推出更长远地推动这一传统行业持续发展的优惠政策,让这一传统医学行业渊源流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