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中国一半人都是弱势群体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中国,一半人,弱势群体,官员
  • 发布时间:2011-01-20 13:55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況来界定的,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群的概称。

  可是,近期国内《人民论坛》杂誌向国内读者、网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题为“你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吗?”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五成的官员、超过五成的白领阶层和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对此,调查者非常疑惑:为何官员、白领、知识分子等“精英阶层”都觉得自己“弱势”?

  与其说调查“弱势群体”,倒不如说是对“弱势感”的调查,即是弱势心理的调查。虽然调查范围有限,但並不意味着这一调查没有任何价值。看似平淡无奇的调查,结果引起读者、网民的轰动。“接近五成官员自认是‘弱势群体’”成为近期的热门话题。国内曾有官员发表文章对这一事件进行剖析,文中提到:很多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随时面临丢官罢职的危险,在上级官员面前永远是弱势群体。如果发生突发性事件,上级官员为平息众怒,最直接的做法是不经法定程序,直接对本没有责任的下级官员进行免职或处分,下级官员成为上级官员的替罪羊,成为突发性事件的牺牲品。

  因此,官员产生“弱势感”是必然的。如果官员面对监督和问责都没有“弱势感”,说明权力根本起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的作用。不过,这种“弱势感”並不一定是因为权力受到充分的制约。一个真正能够对权力形成有效监督的体制,能够让官员产生的不是“弱势感”,而是“敬畏感”。也就是说,只要官员敬畏制度,就不会感到弱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员的“弱势感”是一种由於缺乏稳定预期的“恐惧感”。比如说,同样的一句话,如果在系统内讲一讲,可能会受到讚赏甚至鼓励,可一旦被曝光,就有可能被免职问责。国内类似例子数不胜数。

  这种由於对规则的不可预期性而产生的“弱势感”,在官员群体中普遍存在。如果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和规范,官员只需要对上负责而不用对下负责,说明其不是在对一个制度负责,而可能是对某个人负责。这也就是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原因。

  一个时常都有“弱势感”的群体,一旦自己处於强势地位时,就会把这种强势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对以往“弱势感”的补偿。这就是一些对上有“弱势感”的人,佔据强势地位之后,不是尽力推动制度完善,消除“弱势感”,而是延续官场作风,为下属制造“弱势感”,以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如此恶性循环,“弱势感”就这样蔓延下去。

  所有的“弱势感”都来自对不可预期的恐惧,这是一种绝对的“弱势感”,而与其它群体的比较只是一种相对“弱势感”。当我们对制度对未来普遍缺乏稳定的可预期性时,每个人都有挥之不去的“弱势感”,这也就是现在我们会看到越是精英群体反倒越自封为“弱势群体”的原因所在。

  为何我们都是弱势群体官员:最怕做错事说错话根据调查结果,45.1%的干部觉得自己“弱势”,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在官场激烈的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和强大的网络监督面前,一些官员成了“惊弓之鸟”,因害怕做错事说错话而提心吊胆。

  二是某些地方仍存在论资排辈,甚至“潛规则”现象较严重,很多官员没背景、没靠山而失去安全感。

  三是公务繁杂,既要有让上级看得见的政绩,又要有能让老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想要有所作为卻困难重重。

  四是一些贫困地区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有限,在物价尤其是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只能“望房兴叹”。

  知识分子:对自身境遇不满针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抽样调查表明,高达55.4%的受访者自认“弱势”。

  与一些名利双收、风光无限的房产商、隐形贪官等相比,不少知识分子“喊弱”、“哭穷”,其实是因为对自身境遇不满,而这种不满是通过比较得出的。

  面对当前经济资本(财富)、政治资本(权力)的联姻甚至转换,大学教授的文化资本(教育文凭)显然处於弱势。而“弱势心理”在那些基础、冷门学科的知识分子当中表现得更加强烈。

  白领群体:干得多挣得少针对公司白领群体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57.8%的受访白领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

  “干得多,挣得少”是採访调查中许多公司白领的共同感受。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白领们工作繁忙,职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他们不像官员和大学教师有稳定职位,面对层出无穷的新人和严格的业绩考核,他们要全身心地投入战斗,为此很多人都处於亚健康状态。

  专家分析:弱势群体正在转型专家指出,当前社会处於快速转型期,社会阶层也随之快速分化,一些阶层缺乏稳定感,而在当前转型条件下,这种不安全感不仅仅存在於传统弱势群体身上,也同样存在於诸如官员群体、白领阶层身上,这就是为何不同群体卻有相同“弱势”心理感受的时代背景。

  另外,“弱势”是相对的,你在这一个环节强势,到了下一个环节可能是弱势,而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使每个人都身受其害,“弱势”心态自然蔓延。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政府要解決这个问题,首先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政策本身的公平和公正。要消除普遍的“弱势心理”,就是要通过政策的公开、公正体现出来。

  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表示,弱势化的本质在於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而造成资源分配不公的关键则在於现有制度的不完善,如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因此完善制度建设是重中之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