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2010年八大关键词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全球,经济,2010年,关键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20 14:14
承负着“二次探底”的忧虑以及刺激性政策退出的压力,全球经济在非常不确定的环境中走完了2010年。作为经济历史的一段镜像,儘管过去一年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经济生态已经摆脱衰退而逐步回暖,但失业之锆仍然紧紧钳制着发达经济体的肢体与神经,通胀之魔正在蚕食新兴市场国家的成果与内力,各国政策的分道扬镳也构成了对昔日国际社会经济合力的销蚀与肢解。所幸的是,人类为抗御金融危机所施展的金融与经济改革並没有辍止,创新还在延续。
关键词之一:经济增长与分化
借助着原有刺激性政策的惯性以及新的政策的追加力量,世界经济终於在2010年从金融危机的泥潭中挣脱出来而进入缓慢复苏的轨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推出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实现4.8%的增长率,而世界银行在最新发佈的经济预测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2010年增长率可望达到3.3%。但是,由於遭遇金融危机的侵害程度不同以及各国经济内生力量的强弱差異,世界不同经济体的增长结果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格局。
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落差格外显著。据IMF的最新研究报告,2010年年末,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只有2.4个百分点,而整个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高达7.8个百分点,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
发达经济体内部的经济增长步伐也呈现出快慢不一的节奏。其中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瑞典等中等规模发达经济体增速明显快於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而在欧盟内部,复苏也极不平衡,德国2010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4%,而欧元区其它国家2010年仍将为负增长或零增长。
关键词之二:失业恶化与挑战
虽然2010年世界各国经济都呈现出了普涨的格局,但卻並没有引起人们多少的兴奋与欢愉,相反,由於紧跟金融危机之后主要经济体失业问题的强烈发酵,2010年带给了国际社会更多的压力和沉重。据国际劳工组织预计,2010年全球失业率将达到6.5%,失业人口超过2.1亿人。
按照常理,经济的复苏一定程度上必然拉动就业的增长,但观察发现,美国国内的就业市场在过去一年中並没有随着经济基本面的改良而出现任何形式的改观。资料表明,2010年1至10月份,美国的失业率从未低於9.5%,而且在11月份又重新回到了9.8%的位置。与美国相比,欧洲国家的失业率也显得丝毫的不轻松。据欧盟统计局公佈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0月份欧盟的失业率已经连续第9个月维持在9.6%的历史高位,而欧元区16国的失业率则从1月份的9.9%上升到10月份的10.1%,为欧元区成立以来的历史最高纪錄。
在欧美遭遇失业重压的同时,其它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市场也不乐观。其中,日本2010年的失业率已从1月份的4.9%上升到10月份为5.1%,加拿大的失业率抵至7.6%,澳大利亚的失业率升至5.4%。
必须指出,失业问题並非发达经济体所独有。虽然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失业率总体上要低於发达经济体,但部分国家的失业状況依然非常严峻。截止到2010年底,马其顿的失业率高达33.8%,居全球失业率排行榜之首;印度失业率达9.4%,俄罗斯失业率则抵至6.6%。
关键词之三:通胀与通缩
作为一道十分特殊的经济景象,2010年出现了发达国家通缩与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同时並存的市场状況。
应当说,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在为抑制通货紧缩而作着艰苦的努力,但过去一年中通缩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数据显示,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率已经从2010年1月的2.72%下降至10月的1.2%,如果除去食品和能源价格因素,美国的核心CPI至10月份仅上涨0.6%,刷新了1957年以来的最低值。同样,欧元区的CPI初值一直徘徊在欧洲央行设定的2%通胀率目标之下。与欧美相比,日本的物价上涨在2010年中持续保持着负值,其中日本10月份核心CPI年率下降0.6%,为连续第20个月下降。
在发达国家经受着通缩煎熬的同时,通货膨胀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不安和恐慌正在蔓延。以“金砖四国”的CPI为例,2010年前11个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俄罗斯上涨7.6%,印度上升了9.6%,巴西增幅达到5.25%,四国物价指标均已经大大超过各国预设的通胀警戒线。
关键词之四:
刺激政策的收与放
与2009年各个不同经济体步调一致地採取刺激性经济政策完全不同,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在2010年的政策路径选择上出现了截然分道扬镳的格局,並形成了刺激性经济政策收与放的两大阵营。
在传统货币政策的操作上继续趋於保守几乎是过去一年中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资料显示,2010年以来,美联储一直坚守者联邦基金利率0至0.25%的水平,欧元区也维持着1%的历史最低利率水平不变,英国中央银行也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始终保持着0.5%的利率。不仅如此,日本在2010年10月份将政策利率从0.1%降到0至0.1%,冰岛央行则在2010年中连续四次降息,成为发达经济体降息频率最高的国家。
除了坚守传统货币政策之外,发达国家也不断强化了非传统货币政策对经济复苏的刺激力度。2010年11月初,美联储作出将购买总额为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的決定,而早於美联储“量化宽松”的決策,日本央行在2010年10月底日公佈了5万亿资产购买计划。另外,欧洲央行作出了投入1000亿欧元购买欧元区国债的決定。
与发达经济体不同,出於对通胀的忧虑,主要发展中经济体普遍加强了货币政策的收缩力度。其中印度央行2010年中六次加息,巴西央行在过去一年中累计加息200个基点,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各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达到了18.5%的历史新高。
关键词之五:
欧债危机与恐慌
在2010年国际经济领域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事件莫过於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这一目前依旧处於活跃状态的经济事件不仅让欧元遭遇了自诞生以来最大的承压,而且给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罩上了新的不确定性。
作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始发国家,希腊的财政状況的恶化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资料显示,2010年初,希腊财政赤字佔GDP的比例达12.7%,债务余额攀升到佔GDP的113.4%,由於希腊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400亿欧元,而其实际负债则高达2800亿欧元,希腊在实际已经破产的情況下於2010年4月爆发债务危机並非偶然。
作为年初希腊财政危机的映衬,年终爆发的爱尔兰债务危机再一次刺激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预期。由於国内银行业在房贷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窟窿,爱尔兰政府不惜进行地毯式的财政注资,最终导致国库的耗尽和融资成本的飙升。资料显示,仅救助国内的五大银行机构,爱尔兰就需要高达500亿欧元的注资。在自身根本无法自救的情況下,爱尔兰不得不向欧盟和国家社会伸出求援之手。爱尔兰债务危机随即引发。
值得庆幸地是,在抑制主权债务危机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再一次见证了欧盟一体化的庞大力量。希腊危机爆发一个月之后,欧盟迅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希腊提供了1100亿欧元的资金援助,並且在2010年5月推出了高达7500亿欧元的救援计划。而在救助爱尔兰的问题上,欧盟的反应异常迅速,其与IMF一道推出的总额为850亿欧元的救援计划对稳定市场信心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关键词之六:
美元贬值与汇率战
在日元重回套息的货币因素支撑下,进入2010年的美元在年初迎来了一波不小的反弹,及至欧债危机的升级对欧元形成强大的压制之后,美元更是在避险情绪引领下一路奔至6月的阶段性高点88.7。然而,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差强人意以及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美元重又掉转直下。数据显示,与前期高点相比,2010年中美元已经自由落体式大跌9.7%。
美元的贬值带来了其它非美货币的的大幅“被升值”。在欧洲,欧元从2010年5月的1.18兑1美元开始一路跃升,直至在第三季度创出2002年6月的季度升幅新高。在澳洲,澳元一直延续反弹走势並且刷新1983年澳元汇率自由浮动以来的高点。在亚洲,日元在2010年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0.2%,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触及近13年以来的新高,新加坡元兑美元也摸至历史高点。在美洲,2010年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约26%,成为了与美元相衬的全球最强势的货币之一。
美元的贬值使得后危机时代各国希望出口拉动经济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无法左右美元大势的情況下,通过在外汇市场上提前干预本国货币蔚然成风,全球性的汇率战剑拔弩张。在亚洲,日本央行於2010年9月中旬抛售了价值200亿美元的日元,创下了单日抛售额的历史纪錄;而在此之前,越南中央银行先后两次自贬本币,贬值幅度累计达到10%。早於亚洲部分国家,欧洲的瑞士自2002年以来首次启动了单方面干预汇市的行动,以压低瑞士法郎。在美洲,巴西政府決定使用资金规模为179亿雷亚尔(约105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进入汇市现货市场上购入美元。
关键词之七:
金融监管与改革
出於对危机中暴露出的监管漏洞的修复以及原有监管政策的纠正,2010年金融领域所施展的改革动作可谓铿锵有力和成效卓然。
由美国总统奥巴马於2010年7月签署的《多德—弗兰克法案》被看作是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由於该法案在金融监管的广度和力度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可以堪称为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比肩的又一块金融监管基石,其在美国金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並将引起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全面重塑。
作为主权债务爆发以来欧盟国家的最大改革动作,欧盟27国领导人於2010年10月底最终敲定了一份经济治理改革方案,这一被誉为是欧元诞生以来最重大变革的政策方案可以通过制度化举措堵住债务危机暴露出的欧元区体制性漏洞,同时达到维护欧盟国家金融长期稳定的目的。
如果说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和欧盟经济治理方案目前尚不具备的“全球性”色彩的话,那么2010年9月出炉的《巴塞尔协议Ⅲ》则可以称之为国际银行业的统一准绳。相比於原有的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III在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和资本缓冲资金规定等方面实现了很大的突破,这一被视为近几十年来对银行业监管的最大规模改革方案在强化银行资本风险管理的同时将会驱使银行业的经营格局发生重大洗牌和变局。
关键词之八:
全球FTA与贸易保护
为了更快地推动经济复苏,各国在依托自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量的同时,也纷纷将目光转向对外贸易领域,由此产生了2010年特有的外贸景观:自由贸易协定(FTA)如火如荼,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是进入2010年第一天带给国际社会的刺激与兴奋。这一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贸区不仅代表着中国和东盟10国经济与贸易关係发生实质性飞跃,而且将极大刺激区域内的“贸易创造”和区域内消费,客观推动亚洲国家的经济转型。
2010年底美国与韩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可以说是当年FTA的压轴大戏。由於美韩FTA被美国视为仅次於北美FTA的第二大自由贸易协定,因此,该协定将为美国创造数百亿美元的出口收入和7万多个工作岗位。对於韩国而言,美韩自贸协定将使该国经济年均多增长0.6个百分点,今后10年年均多创造3.4万个就业岗位。
实际上,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美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成型和启动的同时,各种自贸协定的谈判也在密集进行与推进。2010年2月,秘鲁、哥伦比亚及欧盟三方结束自贸谈判,协定最终文本进入法律审查的评估阶段;5月,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承诺将努力在2012年前完成中日韩自贸易区的投资协议谈判;11月,秘鲁同韩国结束自贸协定谈判,双边自贸协定将於2011年上半年生效;12月,欧盟与印度达成协议,双方同意2011年春季结束有关欧印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然而,受持续高失业率、宏观经济失衡以及汇率紧张关係所影响,2010年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卻极度盛行。按照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GTA)的最新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超过500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100多项就诞生在2010年6月底G20多伦多峰会之后。
……
关键词之一:经济增长与分化
借助着原有刺激性政策的惯性以及新的政策的追加力量,世界经济终於在2010年从金融危机的泥潭中挣脱出来而进入缓慢复苏的轨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推出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实现4.8%的增长率,而世界银行在最新发佈的经济预测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2010年增长率可望达到3.3%。但是,由於遭遇金融危机的侵害程度不同以及各国经济内生力量的强弱差異,世界不同经济体的增长结果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格局。
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落差格外显著。据IMF的最新研究报告,2010年年末,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只有2.4个百分点,而整个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高达7.8个百分点,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
发达经济体内部的经济增长步伐也呈现出快慢不一的节奏。其中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瑞典等中等规模发达经济体增速明显快於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而在欧盟内部,复苏也极不平衡,德国2010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4%,而欧元区其它国家2010年仍将为负增长或零增长。
关键词之二:失业恶化与挑战
虽然2010年世界各国经济都呈现出了普涨的格局,但卻並没有引起人们多少的兴奋与欢愉,相反,由於紧跟金融危机之后主要经济体失业问题的强烈发酵,2010年带给了国际社会更多的压力和沉重。据国际劳工组织预计,2010年全球失业率将达到6.5%,失业人口超过2.1亿人。
按照常理,经济的复苏一定程度上必然拉动就业的增长,但观察发现,美国国内的就业市场在过去一年中並没有随着经济基本面的改良而出现任何形式的改观。资料表明,2010年1至10月份,美国的失业率从未低於9.5%,而且在11月份又重新回到了9.8%的位置。与美国相比,欧洲国家的失业率也显得丝毫的不轻松。据欧盟统计局公佈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0月份欧盟的失业率已经连续第9个月维持在9.6%的历史高位,而欧元区16国的失业率则从1月份的9.9%上升到10月份的10.1%,为欧元区成立以来的历史最高纪錄。
在欧美遭遇失业重压的同时,其它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市场也不乐观。其中,日本2010年的失业率已从1月份的4.9%上升到10月份为5.1%,加拿大的失业率抵至7.6%,澳大利亚的失业率升至5.4%。
必须指出,失业问题並非发达经济体所独有。虽然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失业率总体上要低於发达经济体,但部分国家的失业状況依然非常严峻。截止到2010年底,马其顿的失业率高达33.8%,居全球失业率排行榜之首;印度失业率达9.4%,俄罗斯失业率则抵至6.6%。
关键词之三:通胀与通缩
作为一道十分特殊的经济景象,2010年出现了发达国家通缩与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同时並存的市场状況。
应当说,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在为抑制通货紧缩而作着艰苦的努力,但过去一年中通缩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数据显示,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率已经从2010年1月的2.72%下降至10月的1.2%,如果除去食品和能源价格因素,美国的核心CPI至10月份仅上涨0.6%,刷新了1957年以来的最低值。同样,欧元区的CPI初值一直徘徊在欧洲央行设定的2%通胀率目标之下。与欧美相比,日本的物价上涨在2010年中持续保持着负值,其中日本10月份核心CPI年率下降0.6%,为连续第20个月下降。
在发达国家经受着通缩煎熬的同时,通货膨胀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不安和恐慌正在蔓延。以“金砖四国”的CPI为例,2010年前11个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俄罗斯上涨7.6%,印度上升了9.6%,巴西增幅达到5.25%,四国物价指标均已经大大超过各国预设的通胀警戒线。
关键词之四:
刺激政策的收与放
与2009年各个不同经济体步调一致地採取刺激性经济政策完全不同,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在2010年的政策路径选择上出现了截然分道扬镳的格局,並形成了刺激性经济政策收与放的两大阵营。
在传统货币政策的操作上继续趋於保守几乎是过去一年中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资料显示,2010年以来,美联储一直坚守者联邦基金利率0至0.25%的水平,欧元区也维持着1%的历史最低利率水平不变,英国中央银行也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始终保持着0.5%的利率。不仅如此,日本在2010年10月份将政策利率从0.1%降到0至0.1%,冰岛央行则在2010年中连续四次降息,成为发达经济体降息频率最高的国家。
除了坚守传统货币政策之外,发达国家也不断强化了非传统货币政策对经济复苏的刺激力度。2010年11月初,美联储作出将购买总额为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的決定,而早於美联储“量化宽松”的決策,日本央行在2010年10月底日公佈了5万亿资产购买计划。另外,欧洲央行作出了投入1000亿欧元购买欧元区国债的決定。
与发达经济体不同,出於对通胀的忧虑,主要发展中经济体普遍加强了货币政策的收缩力度。其中印度央行2010年中六次加息,巴西央行在过去一年中累计加息200个基点,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各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达到了18.5%的历史新高。
关键词之五:
欧债危机与恐慌
在2010年国际经济领域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事件莫过於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这一目前依旧处於活跃状态的经济事件不仅让欧元遭遇了自诞生以来最大的承压,而且给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罩上了新的不确定性。
作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始发国家,希腊的财政状況的恶化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资料显示,2010年初,希腊财政赤字佔GDP的比例达12.7%,债务余额攀升到佔GDP的113.4%,由於希腊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400亿欧元,而其实际负债则高达2800亿欧元,希腊在实际已经破产的情況下於2010年4月爆发债务危机並非偶然。
作为年初希腊财政危机的映衬,年终爆发的爱尔兰债务危机再一次刺激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预期。由於国内银行业在房贷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窟窿,爱尔兰政府不惜进行地毯式的财政注资,最终导致国库的耗尽和融资成本的飙升。资料显示,仅救助国内的五大银行机构,爱尔兰就需要高达500亿欧元的注资。在自身根本无法自救的情況下,爱尔兰不得不向欧盟和国家社会伸出求援之手。爱尔兰债务危机随即引发。
值得庆幸地是,在抑制主权债务危机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再一次见证了欧盟一体化的庞大力量。希腊危机爆发一个月之后,欧盟迅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希腊提供了1100亿欧元的资金援助,並且在2010年5月推出了高达7500亿欧元的救援计划。而在救助爱尔兰的问题上,欧盟的反应异常迅速,其与IMF一道推出的总额为850亿欧元的救援计划对稳定市场信心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关键词之六:
美元贬值与汇率战
在日元重回套息的货币因素支撑下,进入2010年的美元在年初迎来了一波不小的反弹,及至欧债危机的升级对欧元形成强大的压制之后,美元更是在避险情绪引领下一路奔至6月的阶段性高点88.7。然而,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差强人意以及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美元重又掉转直下。数据显示,与前期高点相比,2010年中美元已经自由落体式大跌9.7%。
美元的贬值带来了其它非美货币的的大幅“被升值”。在欧洲,欧元从2010年5月的1.18兑1美元开始一路跃升,直至在第三季度创出2002年6月的季度升幅新高。在澳洲,澳元一直延续反弹走势並且刷新1983年澳元汇率自由浮动以来的高点。在亚洲,日元在2010年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0.2%,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触及近13年以来的新高,新加坡元兑美元也摸至历史高点。在美洲,2010年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约26%,成为了与美元相衬的全球最强势的货币之一。
美元的贬值使得后危机时代各国希望出口拉动经济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无法左右美元大势的情況下,通过在外汇市场上提前干预本国货币蔚然成风,全球性的汇率战剑拔弩张。在亚洲,日本央行於2010年9月中旬抛售了价值200亿美元的日元,创下了单日抛售额的历史纪錄;而在此之前,越南中央银行先后两次自贬本币,贬值幅度累计达到10%。早於亚洲部分国家,欧洲的瑞士自2002年以来首次启动了单方面干预汇市的行动,以压低瑞士法郎。在美洲,巴西政府決定使用资金规模为179亿雷亚尔(约105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进入汇市现货市场上购入美元。
关键词之七:
金融监管与改革
出於对危机中暴露出的监管漏洞的修复以及原有监管政策的纠正,2010年金融领域所施展的改革动作可谓铿锵有力和成效卓然。
由美国总统奥巴马於2010年7月签署的《多德—弗兰克法案》被看作是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由於该法案在金融监管的广度和力度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可以堪称为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比肩的又一块金融监管基石,其在美国金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並将引起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全面重塑。
作为主权债务爆发以来欧盟国家的最大改革动作,欧盟27国领导人於2010年10月底最终敲定了一份经济治理改革方案,这一被誉为是欧元诞生以来最重大变革的政策方案可以通过制度化举措堵住债务危机暴露出的欧元区体制性漏洞,同时达到维护欧盟国家金融长期稳定的目的。
如果说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和欧盟经济治理方案目前尚不具备的“全球性”色彩的话,那么2010年9月出炉的《巴塞尔协议Ⅲ》则可以称之为国际银行业的统一准绳。相比於原有的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III在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和资本缓冲资金规定等方面实现了很大的突破,这一被视为近几十年来对银行业监管的最大规模改革方案在强化银行资本风险管理的同时将会驱使银行业的经营格局发生重大洗牌和变局。
关键词之八:
全球FTA与贸易保护
为了更快地推动经济复苏,各国在依托自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量的同时,也纷纷将目光转向对外贸易领域,由此产生了2010年特有的外贸景观:自由贸易协定(FTA)如火如荼,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是进入2010年第一天带给国际社会的刺激与兴奋。这一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贸区不仅代表着中国和东盟10国经济与贸易关係发生实质性飞跃,而且将极大刺激区域内的“贸易创造”和区域内消费,客观推动亚洲国家的经济转型。
2010年底美国与韩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可以说是当年FTA的压轴大戏。由於美韩FTA被美国视为仅次於北美FTA的第二大自由贸易协定,因此,该协定将为美国创造数百亿美元的出口收入和7万多个工作岗位。对於韩国而言,美韩自贸协定将使该国经济年均多增长0.6个百分点,今后10年年均多创造3.4万个就业岗位。
实际上,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美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成型和启动的同时,各种自贸协定的谈判也在密集进行与推进。2010年2月,秘鲁、哥伦比亚及欧盟三方结束自贸谈判,协定最终文本进入法律审查的评估阶段;5月,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承诺将努力在2012年前完成中日韩自贸易区的投资协议谈判;11月,秘鲁同韩国结束自贸协定谈判,双边自贸协定将於2011年上半年生效;12月,欧盟与印度达成协议,双方同意2011年春季结束有关欧印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然而,受持续高失业率、宏观经济失衡以及汇率紧张关係所影响,2010年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卻极度盛行。按照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GTA)的最新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超过500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100多项就诞生在2010年6月底G20多伦多峰会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