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美容服务机构的内控现状及优化策略

  • 来源:公司金融
  • 关键字:内部控制,现状,优化策略
  • 发布时间:2021-03-24 20:19

  摘 要:随着我国医疗美容服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当前我国医疗美容服务机构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服务质量均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和提升,为众多爱美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美容环境。但随着当前我国医疗美容服务机构医疗任务的不断增多,内部财务控制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医疗美容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需要对此类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内部控制力度。

  我国医疗美容服务事业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给医疗美容服务带来了新的契机,医疗美容技术不断提高、服务项目逐渐增多、从业人员队伍逐步扩大。虽然我国医疗美容服务发展较快,但与西方、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起步晚、从业人员能力水平良莠不齐、服务市场混乱等问题。为规范医疗美容服务,加强行业监管,国家卫生部与卫健委先后颁布了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 《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 等系列政策,对美容医疗机构的设立标准、从业人员规范、服务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2020年4月,国家卫健委重磅发布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再次加强行业发展规范,旨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总体来看,如何加强对医疗美容服务机构的监管,已成为卫生管理者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一、当前医疗美容服务机构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内部控制不完善

  当前医疗美容服务机构由于受到经济及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平均规模不大,使内部控制的开展缺乏稳定的基础,机构普遍缺乏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亦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导致潜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单纯依靠财务人员的努力无法实现内控的整体性。因此需要根据目前机构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与完善。

  (二)内部审计监管不到位

  医疗美容服务机构内部控制水平的好坏,依赖于内部审计监管,所以在加强机构内部控制的同时,需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但由于当前医疗机构身份的特殊性,加之受制于医疗体制的限制,整体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并未起到有效监督的作用。具体来看,机构缺失内部审计管理,内审人员配置不合理,审计程序缺乏规范性,部门之间缺少有效配合,使审计工作开展受外来因素干扰较大。

  (三)问责机制不健全

  当前医疗美容服务机构要想进一步对问责机制进行完善,就需要对相关的责任主体进行确定,对问责流程进行规范,确保问责机制得到妥善落实。但在当前大部分医疗美容服务机构中,由于缺乏健全的问责制度,没有明确相关的责任主体,导致推卸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医疗美容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审批不够严谨

  当前,随着国内医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地区均加大了对医美机构的用药和医疗器械投入,但使用无证产品与自制制剂的现象时有发生,二、三线城市较一线城市更为严重,存在很大的服务质量风险。说明各地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管职责并未得到切实履行,监管资源不够充分,监管责任边界不够清晰,基层监管人员责任与监管职能的不匹配,导致监管工作出现盲区。

  (二)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1.机构管理者。诸多民营医疗美容机构管理者的从业背景千差万别,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卫生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基本培训,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敷衍了事。

  2.医务人员。一些民营医疗美容机构投资者聘请外籍医务人员在其机构行医,有些外籍人士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主诊医师条件,却没有在主诊医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更有甚者冒名顶替,非法行医。

  3.纹饰技术人员。现下各类纹饰项目流行,但从事纹饰的人员大多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培训,私人工作室并非具备资质的医疗美容门诊机构,整体环境、操作流程、使用工具的消毒与安全有效性方面缺乏监管,潜在极高的感染风险,无执照的技术人员也不具备有效控制上述风险的能力。

  (三)盲目开展服务项目

  当前不少医疗美容服务机构不考虑自身人员能力与资质、设备和设施条件能够达到的程度而盲目开展服务项目。如美容诊所不具备基本的抢救设备和用血资质,却擅自聘请整形外科医师进行隆胸、吸脂、隆鼻等高技术难度、较高风险性的美容外科手术。

  (四)企业ROE普遍偏低

  国民对医疗美容的接受程度日益提高,在人口基数大的优势下,近年来发展快速,但在热闹的表象之下,医疗美容服务机构的实际状况却是“毛利很高却不挣钱”,究其原因与机构营销管理的失当有关。现下火爆的医疗美容服务行业已然成为红海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具备源源不断的客流是机构的生存之本。从获客层面出发,医美营销面临着无效流量、终端消费转化率低、成本高昂等困境。

  (五)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

  目前在商圈、网络、社区,越来越多的医美广告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赢得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医疗美容服务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发布虚假广告,如夸大手术效果、隐瞒手术风险、隐瞒所用产品真实成分等,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以牟取暴利。

  三、医疗美容服务机构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使用产品审批标准

  由于医学美容服务多为满足人们追求美感的心理需要,属于特需医疗服务的范畴,且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在其机构、人员、技术、设备以及所使用的产品设置标准上应与其他类别的医疗机构有所区分。使用的产品必须符合我国境内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实行产品注册的管理要求。医疗美容机构应当在具有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购买药品与医疗器械,落实进货查验制度,按照适应症合理使用,严格毒性与麻醉药品使用。监管资源需要更加充分,监管责任边界需要更加清晰,监管思维有待提升。

  (二)加强对医疗美容执业人员的培训考核

  由于医学美容技术发展与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其执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术考核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在医疗美容执业人员的执业规则里加上继续教育和培训内容,同时要求定期组织技术考核,建立优胜劣汰机制。

  1.国内医疗美容医师。所有希望从事医疗整形美容工作的医师,均须获得“医疗整形美容主诊医师”资格后,方可执业。允许医疗美容医师多点执业,但应获得已注册执业地点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的书面批准。建议建立全国“医疗整形美容主诊医师”信息查询系统,将具备资格的主诊医师名单、所有执业地点、执业范围等相关内容定期向社会公示。

  2.外籍医疗美容医师。希望在我国从事医疗整形美容工作的外籍医师,除自身具备“执业医师证书”外,还必须取得“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证书”方能执业,不具备主诊医师条件的应在主诊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医疗美容临床技术服务工作。

  3.纹饰技术人员。建议规范对纹饰技术人员的资质管理,对其进行无菌操作、器械消毒和医学美容学科发展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由当地行业协会或学会发放“纹饰人员资格证书”,并且需要对纹饰地点加强监督管理,监管部门应就专门开展纹饰业务的机构设定建设标准和工作流程规范,相关机构需要申请获得“纹饰服务”执业资质后才能开展业务。

  (三)明确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的界限,完善医疗美容管理立法

  建议国家监管部门明确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的概念及工作范畴,对暂时难以明确的美容服务项目,应依据有关规定,制订相应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防止生活美容机构擅自开设医疗美容服务项目,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风险事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建议将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 修订上升为 《国务院医疗美容服务管理条例》,并适时加入“罚则”部分,使卫生行政部门在监督医疗美容服务行为和处理医疗美容纠纷时,有据可依。

  (四)建立科学营销体系,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医美营销的核心关键在于品牌推广、渠道建设、终端销售三个方面,传统以广告营销为导向的医美营销模式应向以医疗为导向的口碑营销转变。在国内消费升级,互联网平台型渠道宣传效应凸显的背景下,建议医疗美容服务机构建立多触角获客、包围式定向精准社交化营销体系,同时将自身开展医美项目的“技术+产品+服务+激励”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差异化竞争。

  财务管理方面,建议系统跟进客户所产生的信息流,完整地储存在EC SCRM企业库里,自动生成的销售报表,为机构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实现精细化的客户管理和销售管理,有效提升机构财务管理水平。

  (五)严格审查医疗美容广告

  建议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依据 《广告法》 《医疗广告管理办法》 以及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 的监管要求,认真审查医疗美容广告的内容,非医疗机构不得发布医疗美容广告。医疗美容服务机构应按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查核准的内容发布医疗广告,不得利用新闻形式、医疗资讯服务类节目发布或变相发布医疗广告,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对一些社会反响强烈、内容虚假的医疗美容广告应作出严肃处理。

  四、结语

  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对于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整容整形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但由于国内美容整形行业存在很多问题,想要推动该行业发展,就要从明确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的界限,完善医疗美容管理立法、严格审查医疗美容广告以及提高使用产品审批标准等方面入手,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游牧,汪耀,程红梅,等.安徽省医疗美容行业人才现况及培养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4(08):72-74.

  [2] 吴伟刚,张京京,汤传芹,等.医疗技术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2012(12):66-69.

  [3]江伟华,陈英耀,沈明韶,等.上海市黄浦区医疗美容机构现状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0(06):18-1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