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践行新路径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师,高职院校,课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27 21:31
工匠精神是现阶段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核心技术,通过工匠精神的引领可以促使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更加完善,明确其教学意义与方向,并为高校思政课程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思政重点强调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联性,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元素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综合型素养人才培养,推进教育发展。
1 基于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践行意义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明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注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深化落实素质教育,而“工匠精神”则是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的核心,将其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辅助
课程思政一词出现在2016年,主要是指利用课堂的优势实现思政理论渗透,并保证其针对性,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优化,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不限定于某一课堂或者活动,将教育教学作为载体开展将思政教育与活动全面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时代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带动各个行业发展,并引发行业对综合型素养人才的需求,实现全面的创新驱动,遵循绿色发展原则,实现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以“工匠精神”精神为基础,为教师的教育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打造全新的发展模式,实现技能型、知识型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人才产生良好的敬业意识,将“工匠精神”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抓手,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开展教学创新,将“工匠精神”作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优化现有的模式,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步伐加快,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职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1.2促使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更清晰
实际上,现代学者在“工匠精神”分析过程中,其表述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进而造成其出现层次上的差异,如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其产品的西区,促使其产生良好的职业行为,符合职业规范标准。在职业情感发展中,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职业兴趣,明确其未来的发展目标,产生良好的职业归属感,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意志方面需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动力,追求进步,创新自身的意识思想,并且优化自身的职业行为,实现精益求精,专心发展卓越的产品,以适应时代发展。工匠精神可以说是高职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将其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可以促使当前的高职教育得到发展,明确其“工匠精神”的应用方向与发展方向,将课程思政的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相结合,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遵循课程思政的教育原则与规律,驱动学生全面发展。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思想与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社会实践等方面相结合,将其贯穿整个教育,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优化教材,围绕发展目标设计,以实现最终的目标。“工匠精神”的应用促使高职院校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方向,紧紧围绕社会发展来创新,融入全新的德育意识,促使学生的德育水平提升,塑造良好的精神使命,推动课程思政发展,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1.3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提供衡量标准
相对来说,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在发展过程中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综合型素养人才,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创新改革可以促使当前的教学模式得到创新,注重学生的体验感融入全新的思想因素,促使现阶段的改革不断创新,打造全新的发展模式,达到人才培养目的。例如,在发展中可以将“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衡量标准,明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责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引导学生对产品负责、对职业敬畏等,深化其内部的主观因素,在理论与实践中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发展,在主观上实现内部的创新,获得良好的职业满足感,逐渐实现自我价值。“工匠精神”是现代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认知与职业意识,可以将其归属于外部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共同结果,实现整体的耦合,引导学生在匠心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发展。
2 基于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践行关键点
2.1课程目标与定位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目标在于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提升,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文化素养,优化现阶段的发展模式,促使学生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为自主创业与就业提供支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全面发展,对于专业的人才提出全新的要求,要求人才正确把握时代需求,提升自身的能力,以适应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在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践行过程中,应明确课程目标与定位,全面开展创新与优化,制定完善的发展计划,优化现有的模式,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并丰富课程实践,保证课程教学水平提升。
2.2课程内容与计划
良好的课程内容与计划可以促使现阶段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提升,提升其教学工作效果与时效性,将“工匠精神”与教学进行全面的融合,构建全新的教学计划,促使学生通过教学任务实践来提升其综合素养,深入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促使学生时刻感受“工匠精神”对自身产生的影响,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为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促使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水平提升,培养综合人才。
2.3课程资源与创新
实际上,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想要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必须积极开展课程资源优化与创新,丰富现有的思想,并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查找相关的“工匠精神”资源与案例,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创新现有的模式,优化自身的思想,将“工匠精神”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认同“工匠精神”的内涵,实现以工匠精神为荣,成为综合人才,提升社会的适应能力。
3 基于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践行路径探索
3.1根据时代要求打造高职院校思政特色工匠课堂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教学价值,全面开展创新,完善现阶段的发展模式,将其理论进行合理的划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中,打造特色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内容,构建详细的教学模块,同时保证每一个理论都以相对应的案例作为支撑,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探索“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思想,并深入挖掘其对自身发展产生的影响,形成良好的认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水平。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定期邀请相关行业的“工匠”来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引导其走进课堂,向学生传递相关的经验,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促使其感受“工匠精神”思想,引导高职学生对专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开展分析,明确其对自身的意义,在实践中促使自身产生“匠心”,打造独特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提升,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
3.2创新现有的模式在课堂中融入“工匠精神”
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创新,优化现阶段的发展模式,以学生为基础,针对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深化现有的理念思想,例如全面开展教学实践,深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同时引导高职院校突破当前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如加强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到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努力拼搏、爱岗敬业、永不言败的工匠精神,在日常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怕挫折,不屈不挠,成为优秀的人才。积极开展专业实训,通过合理的实训促使现阶段的思政内涵得到渗透,注重学生的精神培养,优化学生敬业态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敬业观与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与道德素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促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来面对学习与实践,同时融入全新的思想,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丰富专业课程内容,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合理的指导与优化,促使学生在实习与实践过程中,可以全面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深层次开展,通过多种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成为综合型素质人才。
3.3通过以“工匠精神”为导向营造优质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明确校园文化对其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实际情况为基础,针对性开展创新,促使其融入合理的校园文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意识。因此教师可以以“工匠精神”为导向,全面开展创新,提升课程思政的隐性与显性教育功能,针对性开展完善,利用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气质,以满足当前的教育要求。例如,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活动,并在校园中悬挂相关的宣传标语,积极弘扬劳动最光荣、道德素养等方面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形成精益求精的思想,不断努力进取,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以满足现阶段发展,实现心灵与思想的发展。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发展,通过“工匠精神”的引领与塑造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使命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3.4积极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内涵建设考核机制
相对来说,良好的考核与评价是促使课程思政工作全面开展的基础,因此应加强重视力度,将课程思政的内涵融入到各个方面,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注重理论渗透,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从多个方面开展评价,优化教师的使命感,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把关。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建立全新的制度与策略,优化现有的模式,实现统筹推进,例如根据现阶段的相关考核指标来完善现有的模式,定期开展考核,将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分析其发展效果,明确教师的工作成效,促使各门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提升。明确考核评价的重要性,全面开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从各个环节入手,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的串联性,明确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将其考核作为评级、评奖、选拔等参考依据,实现全面发展,深化推进各项思政内涵建设,将工作成效纳入到具体的发展计划中,根据实际情况对下一步工作开展调整,解决传统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加快,促使现阶段的高校课程思政逐渐受到重视,应加强其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发展,明确当代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开展深化,完善现有的发展理念与模式,制定全新的计划,积极开展专业的实践与培训,制定符合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专业的实训与联动,为当前的专业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互动交流,实现价值引领,培育出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综合型素养人才。
(作者单位:南阳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