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财务共享中心”下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专业,教学,创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27 21:37
由于高职财会专业的特殊性,刚刚毕业的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适应公司业务要求,不能很好地投入到具体工作的开展中,这是由于在现有的学习体制下学生所学的知识大都“大而不当”,应用到工作中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为了给予学生更好的教学体验,也是由于当前“双师型”教师的规划投入不足,而对外招聘的兼职教师又往往主观能动性不足不能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现在对如何在现代实行学徒制进行探讨,现代学徒制的确立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入微地参与到老师的言传身教当中去,可以有效规避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情况,现在我校进行财会专业学生的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探索,并对此产生的一些成果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1 高校职业教育的全新挑战
由于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中国经济开始了新局面,社会发展也开始步入全新的时代,这对高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高校职业教育从业者的一员,应当以更加严格的要求去要求自己,戒骄戒躁,用全新的面貌去迎接全新的挑战。根据中国人民共产党十九大会议中的相关指示,作为一名高校职业教育从业者应当要“对教育产业优先发展,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职业技能教育,着眼于企业实际运用,全面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由此可以观之,身为高校职业教育从业者的一员,处于高校职业教育改革的第一方阵,是现代学徒制的排头兵,面对新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要着眼于学生最根本的学习需求,要贴合学生的日常工作生活,不要一味好高骛远造成学生眼高手低与企业工作需求不相匹配的尴尬局面,使学生成为一个对企业、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完善,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导致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加广泛,大量的企业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始在日常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也对高校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更是学生与人工智能间的竞争,学生为了面对更加险恶的就业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竞争能力,而这些是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做不到的。在传统的高校职业教育模式当中,当前“双师型”教师的规划投入不足,而对外招聘的兼职教师又往往主观能动性不足不能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所培养的学生能力不足以应对日渐艰难的企业工作需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机遇、新挑战,现在新型"财务共享中心"开展学徒制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现代学徒制的确立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入微地参与到老师的言传身教当中去,可以有效规避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情况,增大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出更加合理的规划。
2 高校职业教育的目前形势
本文以全国境内二十多家拥有正规办校资质的高校财会专业作为调研对象,从高校教学实践入手,全面深化对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校园风气、行政制度、教材设施等各方面的调查了解,探究出在当今高校职业教育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校教程课件的知识内容跟不上企业对员工工作内容的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建设管理也更不上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外招聘的兼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责任心,校企合作的产出成果达不到企业预期要求等问题。
2.1“双师型”教师建设管理不到位
要培养出符合企业预期,可以达到企业工作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一个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大量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团体。而在当下很多高校在进行“双师型”的评定都是只要求教师通过讲师等专业资格证考试和会计师等专业职称考试,这就导致了大多数教师的时间都只用在了应对职业职称考试的备考中,虽然具备了极其完备且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在企业基层的工作经历,往往并不具备太多的实践操作经验,这就导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表现出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但由于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往往在课堂上讲课缺乏对实践操作中的讲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都在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建设管理工作,但却收效甚微,依旧缺乏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高素质人才的教师。
在当下高校职业教育的从业者大都是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不可否认应届毕业生理论知识体系十分完善也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在企业基层和工厂第一线的工作经历这就导致教师在实践工作经验方面的薄弱。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又怎么能教出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呢,又怎么能教出符合企业工作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呢?而更加严重的是,缺乏工作经验不仅仅在年轻高校职业教育从业者中是普遍现象,由于从事教育行业后没有时间去公司加强自身实际操作能力,很多老教师在实践工作经验方面也十分薄弱。要想真正做到培育符合公司工作需求的员工,为社会持续输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就必须要更加深入的完善“双师型”教职工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取决于讲师资格考试和职称资格考试,要更加注重教师个人实践经验的积累,使教师团队具备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强大的实践工作能力。
2.2对外招聘兼职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
由于在高校内“双师型”教师员工的缺少,不足以完成学校的日常教学任务,为提高教学能力,缓解教学压力,很多高校都会通过对外招聘兼职教师来弥补自身教育资源不足的困境。但由于兼职教师往往另有自己本身的正式工作,不能以学校的教学工作为主体,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只能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灵活上课方式,授课方式上也以开会、讲课以及实习内容为主,兼职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更为宽松,对学生也并不具备太多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兼职教师虽然具有较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原则上应该可以和“双师型”老师完善的理论体系形成互补,但遗憾的是,兼职教师往往并不具备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
而在现代学徒制的实行过程中,虽然部分高校开展了学徒制创新实践研究,并让学生跟随在企业老员工身边学习,增加了学生实践能力扩展的途径,但往往受限于企业人力资源,没有足够的老员工带领学生去观摩学习,而且由于老员工也需要完成日常工作,缺乏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导致学生无法有足够的时间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
2.3学生能力不足以满足企业工作需求
在高校职业教育规划当中虽然也有教学实践内容,也对学生讲解了如何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日常工作问题,但往往由于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不够细致,导致无法有效参与到企业的日常工作当中去。通过走访了五十名企业工作人员得出结论,高校应届毕业生对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比较完善,可以有效解决课本内的相关工作内容,但缺乏灵活变通能力,无法对与课本联系不紧密的工作内容着手处理。
在当下,高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工作需求产生脱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很少有能直接应用到企业日常工作内容中去的,这就导致企业招收学生后要进行漫长的培训过程,很难招到入职就可以上岗的新员工,同时也导致学校因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也很难招收到高质量学员的困境。产生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抱残守缺,没有及时对知识体系进行更新换代,企业需要的是可以把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实际的高素质人才,而学校却片面的忽略了灵活变通和联系现实实际,只顾将庞大而又繁琐的理论体系知识不加识别的全部抛售到学生的大脑中去,这是高校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的缺失。
3 新型"财务共享中心"学徒制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
针对学生能力不足以满足企业工作需要的问题,教育局下达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对高校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作出了指示,要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金财互联达成深度校企合作计划,成立财税大数据中心和企业财务共享中心,要共同发展为现代学徒制开展试点工作,进行对全新教学模式的新探讨,对培养符合企业工作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有着卓越贡献。在学校与企业的联手合作下,实现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无缝对接,可以将学习与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至于产生日常学习脱离工作实际,既保障了学生在校丰富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也为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财务共享中心在校企合作深度化上交了一份满意答卷,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共同施教,既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得到巩固与完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工作实践经验,由于是学校与企业联和作战,也保障了教学内容的实时性,不至于和当前市场需求相脱节,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做到入职即上岗,避免了漫长的培训期问题,直接解决了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根本问题。此外,由于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利益一致,那么构建出完善的学徒评价机制就是势在必行的重中之重,除了学校定期要对学生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企业方面也可以牵头组织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学校与企业形成合力才能将学生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4 结语
面对日新月异的全球经济新时代,高校职业教育也应该积极面对挑战,及时做好战略性改革布局以及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根本原则,全心全意将学生培养为适应时代变革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只注重于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而对实践工作能力视而不见,导致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并不接轨,使得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这一尴尬局面。面对困境,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金财互联达携手合作开创“现代学徒制”的新局面,致力于学习内容与工作实践相接轨,为学生补全实践经验方面的短板,为企业打造符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其他院校改革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项目: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互联网+税务背景下税收征管问题研究(SK2018A0968);
2.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项目: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博强财税服务有限公司财会专业示范实训中心(2019xqsxzx79);
3.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基于结构调整回弹效应的节能减排研究(SK2020A0895)。
(作者单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