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美术创新思维的路径探究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生,美术,创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27 21:47
当前教育领域普遍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分析教育的本质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心智全面发展。经大量的研究证实,心智属于人类特有的一种大脑功能,其中影响心智水平的重要一大因素是生理差异,但最主要的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为此学校教育在心智全面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小学阶段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更是人生中大脑和心智发育的重要时期,为此现阶段小学教育不应只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心智的发展,其中创新思维作为心智的重要组成,更应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
1 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受较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尤其是学生自身因素方面所占的比例更大。在教学中通过设计的教学模式、方法及内容的运用,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可通过以下几点工作展开,切实有效的实现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美术教学不仅是教材课堂教学,更是课外实践的拓展,通过让小学生了解专业化的美术课堂教学,进一步的加深课外知识的认知,有利于知识层面的加深。基于该需求,美术教学应做好课内外教学的衔接,有效的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进而打下较好的创新思维基础。
1.1 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信息化的发展进步,教学中已普遍覆盖多媒体技术教学,以网络、广播、视频等拓宽教学和学习渠道,有助于实现丰富而生动化的美术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思维,加强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感兴趣的美术信息,并通过实践和学习运用到美术作品的创作中。
在校园环境中充分展示美术作品,优秀的作品不仅可美化校园环境,打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更是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交流学习渠道。教师可借助校园中的走廊、文化长廊及教室等地方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收集课堂作业、手工制作、自我创作等作品,带给学生直观的平面到立体视觉变化体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审美意识。
课外可组织学生进行美术馆、当地文物资源及自然环境的参与,定期组织校外实践活动,近距离接触艺术品,引导学生想象和观察体验艺术品的美。借助美术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等资源展开教学活动,在有条件的学校中也可开展实践教学,由专业人士讲解,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和休养。
1.2 创新思维的引用方法
1.2.1 因材施教,通过因材施教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循序渐进的进入美术课堂学习。小学阶段的教学入手点可从生活经历的现实取材,由学生的经验来掌握美术知识。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化的差异性特点,学习能力水平的不同,需要教师考虑到生活经验对美术的感受影响,引导学生建立在生活的角度以艺术形式展示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分析学情,通过班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灵活应变的实施教学,确保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因材施教应用中可利用分层教学,让学生的长处得以发挥,进而增强学科学习的信心。
1.2.2 启发诱导。不同的教学手段获取的教学效果不同,但是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得出了“启发”一词,为此孔子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善于启发心智,在启发的过程中可借助联想引导学生活跃思维。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由教师围绕生活实际来设计巧妙的启发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根据自身感兴趣的话题,结合自身经验设计画面。
2 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模式,引入“心智课堂”文化特色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为通过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思维的激发,作为“心”“智”结合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均可设计“思维的场”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大力提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思考,培养和建立较好的思维性能力。
2.1 游戏情境教学引入
2.1.1 以竞争性特点游戏激发思维主动性,小学阶段的学生较为好动,对于游戏保持浓厚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引入游戏情境教学,实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效果,同时游戏除了带有的趣味性特点,也带有竞争性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好游戏的特点,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2.1.2 问题与游戏结合激活思维的敏感性,思维发展的起点和动力是问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脱离浅层次的认知获取深层次的认知,不仅活动了大脑,也体验到思维带给学习的乐趣,为此可将游戏情境教学中设立合理的问题,由被动性的学习体验过渡至主动性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学生思维敏感性激发。为此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巧妙的引入难度适中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引起对问题的思考。
案例举例:苏教版一年级教材中《送你一个书签》,教师可在课堂导入阶段设计一个书签展示环节,由选中的学生拿着教师提前准备好的书签在教室内走动进行展示,向学生抛出问题:“没有选中的同学也不要灰心,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展示中选择出最善于观察的同学并送出奖品,请认真观察手中的书签,并说一说从书签中观察到了什么?”在多媒体下播放音乐进行环绕教室的走秀展示,走秀结束后,关于书签中运用的美术方法、色彩等均被学生一一答出,对于积极回答的学生,教师可赠于书签以示鼓励。随后在抛出问题:“这个小礼物与我们今天的课堂内容有什么关系,在你的书签制作中又如何去创造呢?”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课堂设计。
2.1.3 注重游戏教学中的感官体验引起思维的开放性,在心理学中认为,人的各类器官之间是存在联通性的相互作用。为此在教学中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不仅可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在激发学生想象力方面给予极大的帮助。
案件举例:苏教版三年级《三原色三间色》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并学会对三原色和三间色的搭配。为避课堂在生硬的理论知识下枯燥,课前通过小组分组,每个小组准备了三原色的水颜料,设计“色彩碰对碰”小游戏,由小组学生选择一种颜色后将手掌与颜料充分接触,然后在将手放到白纸上留下带有颜色的手印,下面再换另一种手选择另一种颜色,重复以上操作,在第一个手印上按下第二个手印(重叠),然后以同样的方法在纸上按下3-5个手印。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按下的手印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是红、黄、蓝三种其中的两个颜色演变出了不同的颜色,由此教师进行总结,引入三原色的概念。
2.2 故事情景教学引入
2.2.1 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提升思维深刻性,除了游戏,故事也是学生的最爱,尤其富有真实情感的故事能够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击心灵深处激发内在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利用故事情境教学导入,实现对学生认知的指向和引导,进而让学生的感官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激发学生的思维性。
2.2.2 鼓励创编故事培养思维独立性,美术教学中除了引用已有的故事,也可充分的激发学生自主性的创编故事,对于故事的喜好不仅停留在爱听,自编自导自演更是小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创编故事可分为原创故事和续编故事,均可实现对学生思维主动性的激发。更为重要的是,独立性的思维能力建立可让学生摆脱思维惰性,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快乐。
2.2.3 选取对比和冲突性的故事锻炼思维的辩证性,故事带有趣味十足、天马行空和无所不能的特点,一些枯燥性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可通过加入故事进行美化,不仅可获取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跟能够借助辩证思维锻炼深刻的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案件举例:苏教版三年级《梦中的我》一课教学中,成语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接受度更好,尤其通过成语故事的续编故事更能够实现学生思维独立性的锻炼。为此教师可以引用多媒体播放《庄周梦蝶》、《南柯一梦》等片段来创设故事情境教学,通过影片播放,如果教师提问:“梦中的我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虽然出发的本意是好的,是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意,但是这样的弊端会导致学生受到作品暗示,引发思维惰性,依照葫芦画瓢,学生呈现的作品也存在思维限制的问题,为此教师可通过抛砖引玉的方法,先给学生讲述梦中的相关情境自创故事,通过示范引导学生主动性的展开联想。
2.3 活动情境教学的引入
2.3.1 加强课程与活动的整合建立思维的整体性,知识体系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由多个类似于树叶的知识点构成,为此知识带有显著的整体性特点,教师应在学期教学中注重对各零散知识点的联通,构成立体的知识体系,不仅包括学科内各知识点的衔接,更包括知识点与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新课改的要求也提出了教学学科的整合,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知识的多边组合,培养综合性的全面发展人才。
2.3.2 充分借助身边资源推动思维的灵活性,知识本身带有情景化的特点,源自于情境,经过学生的思维整合构成了其经验,更应该回归情境中,在当时的情境中实现问题的解决。
案件举例:苏教版三年级《我造的小房子》一课中,针对该阶段学生有着较强的观察能力,金昌市作为河西走廊上的一座古老城市,拥有着历代历代中的著名建筑,这些分布在各个地区的建筑,呈现了生动化的从古至今城市面貌的特点。教师可组织班级学生参观一些地标性建筑,由小组合作方法进行外形、风格、色彩等方面的观察,随后布置创造作业,通过折叠、剪、卷、切割及拼接等方法,以各种废旧材料设计自己想象的房子。
2.3.3 发挥节日的魅力增加思维创造性,节日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沉淀和积累,富有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我国丰富的节日文化展现了民族的精神魅力。美术学科作为艺术类课程,通过以文化为依托,能够为美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孩童时期对节日有着浓厚的追求,在节日的氛围下可有效的舒缓和放松学生思维,为此借助学期内的节日教学资源,能够在增加学生思维创作方面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作为学习成长中的重要阶段,美术学科的学习不仅可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更能够在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方面起到较好的促进效果,进而对学生的长远性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为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立足于学生对于美术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借助多样化的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教学体验,进而为其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