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与社团建设的融合发展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语文,融合,发展
  • 发布时间:2021-03-27 21:35

  高职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这一共同目标下,实现高职语文与社团建社的融合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语文与社团发展建设现状、特点的分析,探索高职语文改革与社团发展建设融合之路。

  1 高职语文地位凸显

  当今人才培养的趋势越来越重视文化素养,高职语文教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地位凸显。《高职语文》的课程性质为“它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基础课程”。《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将“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作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凸显了高职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价值。在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里,把“具有充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实现和履行对人类社会高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内容着重强调。工程管理教育专家李培根院士说:“对工程类学生来说,文化缺失则意味着内心世界的缺失。”经济学家许小年说:“内心世界的缺乏或者虚弱,是当下我国创新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高职语文肩负着启迪智慧,培养优秀品格,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

  2 高职语文发展现状

  高职语文对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求职、就业等方面都有潜在的重要价值。“听、说、读、写”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欣赏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都无一不受制于语文学习水平。但目前高职语文教育却面临严峻的考验。当前,高职语文教育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2.1 职业教育重专业技能,轻视高职语文等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侧重实训实习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语文等实用性不强的课程缺乏兴趣,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学院开展的各专业技能大赛盛事,技能月的汇报演出,更突出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习生涯中的重要地位。高职学生大都喜好动手能力强的实践课程,而对于偏重知识、感悟、理解多的高职语文学习缺乏热情。高职语文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渐进、积累、运用的过程,难在短期产生实用的成果,故备受冷落。

  2.2 高职语文囿于课堂,与学院文化建设脱节

  高职语文教育目标和体系未能融入学院整体文化建设之中,高职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和展现。如学院举办的各项辩论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读者之星评选等等与高职语文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缺乏与高职语文课内教育的衔接和过度,而是临时选拔,对筛选后的学生进行集训或个别指导,这种组织方式看似合理,实则造成资源浪费、急功近利、优者更优,并不能调动全员参与的热情,对整个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也有影响。高职语文的价值体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却被困在教室这个有限的时空中,难以体现其有用性、实用性和价值性,故而越来越被边缘化,甚或视为“无用”之课。

  3 高职语文改革与社团发展建设

  高职语文发展面临诸种困境,就必须要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积极思考解决途径,扭转高职语文“无用”的思想认识,积极发挥其在高职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如何使高职语文走出课堂的时空限制,开拓高职语文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并且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我认为以当前活跃在校园的社团组织为载体,进行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探索方向。高职语文最基本的特征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发组成的团体,具有整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两者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发挥彼此的优势潜力,更能够弥补双方发展过程中的劣势和不足,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及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3.1 高职语文的特点及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高职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倡导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中,高职语文的培养目标与“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六项职业能力任务相一致,故高职语文肩负着对高职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训练及人文素养培养的双重任务,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专业课无法取代的作用。

  尽管高职语文肩负着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但高职语文发展却面临着转型的困境。高职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对于语言的实践应用部分,以课堂讲授和训练为主,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也以课堂的感悟讨论为主,辅以极少的写作训练。总之,高职语文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课堂的有限时空完成,没有实训室,更没有仿真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影响。高职语文教育是鲜活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开拓高职语文教学的空间,发现和利用适合高职语文教育的实践所,才能焕发高职语文的生机活力。

  3.2 社团建设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社团是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建的团体。校园社团建设也逐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多样化的社团,有利于志同道合者就某一共同领域的问题进行自主、自发的趣味性学习,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群体的力量将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全面和深入,又能够满足群体精神文化的需求,具有整合性的特点。除此,社团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尤其是文化艺术类、科技类、学术类的社团,都为成员提供了实践的舞台。社团有广阔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造力、自主能动性都为实践性提供可靠保证。社团文化的与时俱进,使其具有生机活力,更加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加入。

  社团建社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社团建社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社团是以学生自发组织、开展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社团组织,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未定型,易受社会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使社团文化的发展受到影响和制约。

  3.3 高职语文与社团建设有机融合

  高职语文的培养目标和社团建社的目的异曲同工,旨趣同归。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高职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大学生社团的建立,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语文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表现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各个方面,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对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有重要意义。将高职语文由课堂走向社团,有机融入社团建社之中,不仅解决两者发展中的困境,更将两者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3.3.1 高职语文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被局限在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而社团活动的时间空间较自由,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

  高职语文教学的作品赏析以教师引导为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及感悟作品中蕴涵的主题,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思考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是否内化于心,成为行为的指引,则需要通过生活实践不断总结和思考。学生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不止于在课堂这种严肃的场合,它更重要者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要打破把高职语文作为文化传承、精神塑造的意义局限在课堂内完成的观念,那无异于将精神阻隔在教室内,无异于纸上谈兵,高职语文课程的目标也不能实现。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也在课堂完成,没有完整的项目,是各种能力要素的单项训练,这种训练存在于理论的环境中,或虚拟的环境中,缺乏真实感、实践的检验、巩固和提升,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吸引力,参与热情不高和学习效果不易检测。社团是由不同专业、年级层次的学生因共同的兴趣自发组成的群众团体,社团活动因其主体的参与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实践教育的功能。社员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社团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合作,是锻炼、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真实环境,社员在社团建设中处理的各种实际问题,是高职语文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能力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检验。

  3.3.2 高职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全体,而社团活动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传统班级式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群体学习水平进行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及难易程度也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置,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提问等,多是知识性的浅层次问题,满足于集体回答、大部分掌握,表面的热闹其实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养提升效果不大,更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因基础不同,兴趣不同、思维反应速度不同,在课堂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学习需求,如某些学生语文基础好,理解力强,对于作品中表现出的观点有个人思考和理解,如何能够进行不同观点间的碰撞交流,将主题引向深入,给学生更多的启发思考,这在课堂往往难于实现;同样,有的学生爱好书法,有的喜好朗诵,仅依赖课堂上的讲解和练习是不能够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而社团具有整合性,学生根据专业特长或兴趣爱好成立社团,有明确的目标,有共同的志向、共同语言,具有天然的凝聚力。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多样化的社团,有利于志同道合者在某一共同领域进行自主、自发、深入持续的学习。文学社、国学社、书画社等与高职语文紧密相关的社团,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也能实现高职语文课程在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培养方面的目标。

  3.3.3 社团建设结构不平衡,高职语文应鼓励和培育具有思想性学术性的社团类型

  社团建设结构不平衡,制约着高职院校多样化全面化的发展进程,高职语文应鼓励和培育具有思想性学术性的社团类型;如组建辩论社、读书社、写作社等社团,并选派实践能力丰富的教师加强指导。学术性社团是学生基于与学术相关的共同意愿和对同一领域的兴趣,自发自愿组成的社团组织,学术性社团作为校园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校风和学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语文教师要认识社团建设对职业教育目标的现实意义,要重视培育与高职语文相关的学术社团,积极参与社团建设,制定明确的社团目标,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和社团工作计划。将高职语文改革与学术社团建设相结合,将高职语文培养目标渗透到学术社团的建设中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能力。

  (作者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