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有效性策略研究

  • 来源:未来教育家
  • 关键字:语文,朗读,小学
  • 发布时间:2021-08-05 10:21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为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的学习语言,提升自身的表达和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范文朗读是为了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加深记忆,这是锻炼学生语言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朗读。

  1 扫清“顺读”路上的障碍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字词,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竖起书凭眼睛扫视来感知成篇成段的语言文字,是有困难的。学生朗读出现添字和漏字,主要原因是对文本不熟悉。所以,首先任务是要借助拼音,扫清生字字音这一障碍。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原因是,儿童没有来得及把词好好地读熟并且感知它们的发声,特别是不能在自己的意识里把词跟有关的表象联系起来。”因此,在识字教学时,我们首先要“披荆斩棘”,扫除朗读障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生字过关了,就要读好词语,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在词语教学的环节,我们一定要指导每一个学生正确地理解词义,并正确熟练地读好词语,读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充分感受每个词语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为流利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虽然要过好这道关,费时又费力,但“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是学生流利、有感情读的基础,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在低年级我们就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底子打好了,以后学习的路就走得轻松了。

  2 教师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不论是任何学科的学习,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科学习中,锻炼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学习保持兴趣,以此为基础实现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阅历较少,心理发育不成熟,因此尚不明确自身正确的兴趣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首先进行示范性阅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情感,感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文章情境。在教师示范朗读方面,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教师应重视范读的准确性,应准确读出每一个字,准确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儿化音及轻声音等,合理区分字词的变调,并强调多音字的读音。此外,教师应重视范读的流利程度,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规定流利为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回读以及正确断句。教师在流利范读的基础上应掌握阅读感情,对于低年级可用适当的语气表达出句子的意思,对于高年级应用准确情感表达出心中体会,使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文意。

  低年级的课文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加上了提示语,而提示语的插入,削弱了对话的感觉。生活化的对话式朗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学生靠近朗读,喜欢朗读,爱上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3 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掌握朗读艺术

  学生在朗读这一过程不应只是完成朗读任务,而是在这一过程中理解文章,掌握作者情感,并通过这一行为掌握朗读艺术。为使学生掌握朗读艺术,教师要加强朗读指导。例如阅读文章时要求学生精准发音,对文章中每一个词语的含义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理解,从而掌握文章的大意,领悟文章中的高尚品质以及高远境界,通过阅读把握作品的基调。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用多种朗读方式,例如集体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并作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对学生的发音和情感进行纠正、引导,学生可在这一过程中,对阅读进行一定的设计,例如运用适当的体态语言,或是通过媒体辅助手段提升朗诵水平。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学习课文,我们应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才能使学生读出感情来。低年级学生要读出课文中的感情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尝试“添油加醋”,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指导朗读,学生更能表达课文的意境。在学习《秋游》一课时,我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教室,嘴里一边唱着“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喧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几个爱做小动作的孩子也放下了手里摆弄的物品。几个孩子按捺不住地问我:“老师,你在唱什么?”“我唱的是《一同去郊游》,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走进课文,一同去秋游。”在这样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的作用下,孩子们神清气爽,再来读课文,自然能读出愉快的心情。我趁热打铁,问:秋天的天空很美,秋天的田野怎么样呢?班里有很多孩子老家都在乡下,说起来更是头头是道:

  “田野里,稻子成熟了,像铺了一地的金子。”

  “田野里,高粱火红火红的,像一个个高举的火把。”

  “田野里,棉花白了,远远望去像天上的朵朵白云……”

我让学生联系切身的体验读课文,轻松自然,一气呵成。在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时,适时地“添油加醋”,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学生情绪到了,再来读课文,自然是事半功倍。低年级是朗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变成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并在朗读中获得语言的积累和深层次的感悟,最终实现语文的学习目标。

  用朗读来表情达意,无论是读者还是听者,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民族文化、文章意境和优美韵律。气息的无穷变化,声音里的万种风情,再加上创作者的情感起伏,使文章处处充满厚重的历史感、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定的行者勇气。

  参考文献

  [1]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J].陶文慧,中国校外教育,2014(08).

  [2] 论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J].于双全,学周刊.2012(06).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