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阅读,理解,能力
  • 发布时间:2021-11-26 13:58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尤其是现代文阅读,一直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部分,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还会在间接程度上决定着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往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形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和适应现阶段教学需求,并且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政策不断深化和全面贯彻于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今天,传统阅读教学形式的教学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此,对于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创新现代文阅读教学形式,全面提高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1 目前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的载体,阅读作为分析、理解语言的一种方式,其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能力。根据这个要求,教师就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与方法。但是,从笔者近几年研究的结果来看,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失分很多。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成为了教师的重要工作目标,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则成为了首要工作内容。

  1.1 教师对阅读指导教学的认识不足

  虽然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有很多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教学中,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往往会将阅读指导的核心教学内容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上,阅读指导方法较为单一和形式化。学生也常常将大部分的学习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在机械的抄写和背诵当中,使得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1.2学生缺乏做阅读理解题的信心

  导致学生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二,其一,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理解答题方法的指导,虽然初中语文隶属于基础语文教育,但由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会受到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即便是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理解题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初中生仅凭个人力量是无法正确、全面的揣测文章所表达的重要思想的,在加上教师没有及时的给予相应的指导,学生难免就会在回答阅读理解题上碰壁,几次下来,学生便会产生挫败感;其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主导,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习惯这种学习状态,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便会受到阻碍,从而直接表现在解答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中。

  1.3学生文学素养有待提升

  在文章的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会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将要表达的主旨等通过文字的描述书写其中。而文章作者通常博览群书,进而对于部分文字或者情感的叙述会采用“引经据典”的方式,进而学生会对于突然出现的名句等产生疑惑,由此促使学生不能够很充分的理解其中的意思,进而使得学生对于文章的主旨内容传达的理解产生了误差。由此,要想学生能够充分并全面的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含义和蕴含的道理,就需要学生能够有丰富的文学素养作为依撑,帮助学生进行对于文章内容或者语句的分析和探究。

  2 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从当前的语文知识结构来看,现代文阅读作为重要的知识内容,学生对其掌握能力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语文知识内容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想要实现对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进一步实现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就必须要先做好对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现代文阅读在语文知识体系当中的重要性。

  2.1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初中教育阶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还是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来说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而初中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的教学学科,在现代文文本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准确的掌握语言表达和语言应用的形式,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的感知文字的内涵,并通过阅读认识自我,审视自我,进而实现进一步的语言能力发展。

  2.2 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黄金期,把握好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学生心智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文本教学中合理的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加理性的理解与认识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并且阅读材料中的文本内容还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智力发展。

  2.3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初中阶段是学生能力与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初中阶段中所形成的能力和行为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与成长。因此,初中教育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经验,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感知,现代文文本阅读中的文字和语言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同时,更加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勤于阅读、善于阅读的优秀学习习惯,发展终身学习能力。

  3 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从当前的学生能力来看,他们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语文学习效果。为了实现对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做好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需求,为了进一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实现对他们的认知水平培养,教师必须要保证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工作可以在迁移欧化中予以进行,从而进一步实现语文科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3.1注重积累,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当我们打开一本书,阅读一篇文章,其他文章的一些章节,古今中外的,可能同时都被打开。在文学的时空隧道里我们的思维可以穿越,可能是生动形象的画面、可能是心灵的震撼。所以在每学期的教学中,我总会给学生开一张阅读书单,学生在阅读中慢慢积累,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慢慢提高,语感也逐渐好起来。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解决学习生活中某些相关的问题,逐渐自主感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构思意图,明白作者写了什么;再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写;再学习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学习作者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也就是明白作者怎么写的,明白了这三个问题,已经基本理解了作品。

  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而合理地解读,再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凭着已有的积累、阅历,创造一个可以激发自身的感悟的全新的认知环境,用自己的体验去品味欣赏,用自己的感情去丰富提升,培养解读文本的能力。

  所谓“言为心声”,文章从来都是饱含了作者的感情和心血的。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体现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歌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又有些许的变化,这是因为感情是变化的;诗中运用“金柳”“柔波”“星辉”等词,使诗中出现的形象具有动态感又富有美感,也就体现了绘画美;诗歌一、三句和二、四句在排列上错落有致,这就体现了建筑美。诗人用一幅幅动态的画面营造了美妙的意境,把自己对康桥的爱恋、留恋表现得真挚而浓郁。在教学中老师需用声音、画面、创设情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2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弄清文章脉络的能力

  我们教学生读文章,一定要重视理清文章思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用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方法有条理地表达中心思想。只有培养学生的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才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培养学生理解现代文阅读的能力。文章的脉络是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核心因素。通过对于文章脉络的把握,学生能够顺利的理清文章先后发展的顺序以及故事情节的梗概,进而有利于学生提升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

  例如,讲读《枣核》时,学生自读课文后,我提出几个问题: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围绕线索写了哪些事?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确文章的线索是枣核,围绕枣核写了“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文章表现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于此,学生通过对于问题的回答和寻找,能够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而能够帮助学生清楚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内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此外,教师在进行文章的教学之前,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对于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在学生对于思维导图丰富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

  3.3 展开想象,为阅读插上翅膀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发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阅读中激起学生对于文本的画面感, 通过想象把文本的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在自己的脑海里。比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望父买橘”的描写,作者用“攀、缩、倾”三个动词描述了父亲爬月台的过程,表现出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体现了父爱的感人至深。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抓住动词的运用,想象当时的画面,使学生在正确掌握词语的用法的同时又深刻领会到其中包含的深挚的父爱。学生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社戏》中月夜归航时偷吃罗汉豆的描写:“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摇着船, 几个到后舱头生火, 年幼的和我剥豆。不久豆熟了, 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 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很平淡,但透过平淡、朴实的描写, 就可以看到小伙伴们热情、兴奋、淳朴、聪明、能干、欢快吃豆的场面,体会到“我”喜悦的心情。此时的想象力, 不仅是可以再现文中的画面, 还可根据文中的情景去创造。那夜的戏让小伙伴们很失望,仅让“我”看戏的心愿满足了,那夜偷吃的罗汉豆,也不是珍馐美味,不过是普通的豆,可是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快乐,文章最后“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更能体现“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在初中阶段,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获得美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鉴赏中,使学生在情感、理解与想象力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那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变得活生生的,学生的头脑里再现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画面,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形成了强烈的画面感。如朱自清的散文《绿》,用了多个词语来描绘“绿”,如“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醉人的绿”、“奇异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女儿绿’等等,在教学中就需要学生对这些词语深刻理解,展开想象让“绿”的千姿万态呈现在眼前,也才能欣赏作者清新细腻、诗意盎然的描写,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3.4 重视名著阅读,厚积薄发

  阅读知识依靠课本上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阅读理解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延伸学生对于课外知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以此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得学生的语文阅读以及理解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和丰富。《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要不少于260万字,每一学年要研读两到三部名著”。并且,具列举出的数据目录中可知,课外阅读的书本中有14本名著,其中童话和语言各占2本,诗歌和散文各1本,长篇文学名著中国3本,国外5本。这也就是说,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和理解,不只是专注于本国著作的阅读,亦或者是传统文化的阅读,而是要涉略各个方面以及题材,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的题材以及文化之中,促使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知识能够得到提升和完善。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和理解,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并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对于文章的理解。

  书本内容之所以被称为名著,是因为其文学价值以及思想上的价值影响着许多芊芊学子的成长以及发育。在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之中,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中考制度的变革,名著的阅读已然成为了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要想学生能够提升对于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就需要学生拥有做够丰富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并将名著训练转变为系统化和科学化,以此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对于名著的学习。

  例如,教师在新学期的伊始,就要将本学期的阅读任务布置下去。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文学底蕴的不同,布置不同的阅读任务。并要定期开展阅读分享会,以此让学生能够分享短期内,其阅读的主要内容和收获,进而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加以指导。对于文学功底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形成阅读笔记,这样不仅方便教师进行批注和讲解,还有利于学生日后复习和巩固。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名著中相关情节的视频,以此激发学生对于名著的探究兴趣,并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对于名著的阅读和理解。通过名著的阅读之中,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理解能力,进而使得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的过程中,所有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所以说,教师要注重名著的引入,以此才能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4 总结

  语文现代文的阅读教学, 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多面体, 只有多方面入手,采用灵活的对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语文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才能实现效果最优化, 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发展与提高。所谓要“润物细无声”,还需“随风潜入夜”。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张浦初级中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