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 发布时间:2021-12-17 10:51

  引言:教师要以课堂教学情境为主导,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帮助学生合作学习上的规划和研究,以充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推动学生在课上探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经历。并以全过程指导和协助学生互动沟通等措施,完成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积极做法。结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理解教材语言表述、缺乏解题逻辑等具体情况,开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的具体研究,发挥合作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的教育意义。

  教师要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求的人才,构建适宜他们学习生活的高效课堂。并结合数学学科在理论上和逻辑上存在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使其能够在合作学习中理解和实践所学知识内容。针对学生在独立思考情形下,难以整合问题逻辑和完整复述个人学习思路等学习难点,让他们通过集体合作学习的力量,互相弥补对方在语言表达、思维逻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于一个高效的课堂环境之中。

  1 构建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个性相对独立,他们习惯使用自己的思路来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这就使这类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对外进行合作交流,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领悟到的经验,及时分享给可能存在类似问题的其他学生。学生之间不能够产生良性的互动交流,也让教师难以把握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时存在的困惑。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让他们能够学会与他人分享学习生活。这样才能够使小学数学课堂,存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高效性。

  其中一部分学生是由于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不能够表明自己遇到的学习问题,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梳理课上所有的知识点。并以习题演练和讨论形式,巩固这类学生对所有知识点记忆,让他们能够不再遇到以往的学习问题。这让教师要以启发学生学习为主,为他们灌输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学习观点,让学生不再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类生活问题去处理。从而构建适宜学生数学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他们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大部分知识点的巩固与实践。

  如《认识图形》这一课,为学生显示了许多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图形。这些图形可能存在于立体空间中,也可能是平面空间中出现的独立形状。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哪些物品形状属于一个单独的图形。但同时他们在描述物品特征时,又很难通过图形和数学语言让身边人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形式完成对物品图形的识别,使他们能够通过独立的语言表达,将各自对物品的理解拼凑成其整体特征。最终完成对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基本学习能力的训练,构建他们学习此堂课内容的合理课堂教学模式。

  2 科学规划提升数学课堂效率的合作学习内容

  学生在课上积极讨论学习内容,能让整体的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相对活跃。有利于教师讲解整堂课的教材内容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启发学生学习更多的解题思路。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能力,才是其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师不应当强行要求学生讨论无意义的内容,要科学规划有利于提升课堂效率的合作学习内容。并通过一些引入数学知识的课堂话题,让学生能够理解一些常见的数字关系和数学语言,为他们的合作学习成果发下坚实基础。

  其中有规律的数字关系,通常都需要以运算法则和数字分布规律来进行解释。而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数学语言和数字时,并没能形成全面理解以上内容的数学思维,需要教师针对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教材内容,帮助他们更好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所有的数学语言。学生要理解运算法则,就要对组成运算法则的数字关系进行认识,然后再通过观察和学习数字分布规律,进入到小学以上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只是让学生能够认识运算法则这个概念,学习基础的数字关系即可。教师可基于学生学习数字关系的合作学习需求,科学规划小学阶段此部分教材内容的讲解。

  如《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课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从1~10这些数字之间呈现的递增规律,并通过利用直尺火柴棍等工具,引发他们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以展示数字间的大小规律,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数字之间存在的数字差值,并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数学语言学习内容。学生在理解到了数字之间的大小后,方可讨论不同数字在经过加法和减法后,所能够得出的新的数字。这样便能够使学生快速认识和实践数字关系,使小学数学课堂对此部分内容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高效性。

  3 导入学生合作学习数学课堂互动交流的机制

  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成效,不能够对他们合作交流行为进行太过苛刻的约束。那样会使学生无法正常表达自己学习数学的思维逻辑,导致他们之间的合作学习不能够维护数学课堂的较高效率。但保证合理的课堂教学秩序,使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影响他人的正常学习生活,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保证的关键点。因此,教师要导入能够引导学生正常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有效机制,使他们能够形成一定的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情感和学习生活质量。

  其中学生由于不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又不想在学习进度上与他人拉开太大的差距,便在课堂上私自与自己合作学习的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的情形比较常见。学生的这种行为,表现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知识有着一定的需求,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对个人学习能力的不自信。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越来越多的合作互动交流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变得越来越自信。这样能够减少学生在课堂上不必要的沟通,让多数人都能够快速完成对知识点理解和学习,维护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授课秩序。

  如《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为学生展示了以10为单位的数学运算法则。此时他们还没有接触到乘法,这种比较便捷的计算方法。教师需要通过加减法数字关系逻辑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到10加上其他数字所组成新的数字逻辑关系。从而普及百位数以内数字关系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学习使用算盘工具完成数字关系计算的数学逻辑。这时,学生很可能会因对10位和个位数数学概念的不理解,而与他人偷偷讨论课后习题的完成结论。教师可邀请部分学生为他人展示自己使用算盘工具的计算过程,让大家都能够有效的学习此堂课的数学知识。

  4 以思考题形式拓展学生合作学习的数学课堂

  学生在学习中学习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便能够在合理的认知范围内,尝试思考和解答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他们在学习了认识钟表这一课的知识后,便能够和他人准确描述某个时刻的时间。而他们描述时间的过程,就是思考时间怎样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这里用于描述时间的数字和分秒关系,就成为了学生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在描述言论上的不确定性,细致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以此类推,学生在学习其他与数字有关的数学知识时,也可以通过必要的语言描述,来证明自己是否存在思考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数学语言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习更多知识的具体需求,增加引导他们合作学习的思考题内容,拓展学生用于学习的独立数学思维。针对部分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教材知识内容,提出要求他们分析数学语言的课堂合作学习环节。其中通过对话形式引出关键数字,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数字问题,是锻炼他们语言能力的最基础方法。也是教师在为学生普及运算法则概念时,带领他们学习和认识数字的最有效方法。

  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一课的教学,就可以利用学生之前学过的加法运算法则及逻辑思维,巧妙的通过对话形式引出需要进行减法计算的具体数字。教师可以让两位学生,进行以上过程的演示:一位学生说自己今天购买了20个苹果,另一位学生说自己想要吃掉其中的3个苹果,向大家提问两位同学一共剩余了多少个苹果。学生需要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表明两位同学共购买的苹果数量,和他们吃掉的苹果数量,计算出一共剩余的苹果数量。这就能够引发学生们对苹果数量关系的关系,让他们以语言描述形式先得出结论,再通过计算过程理解退位减法这个运算法则,学习和认识20以内数字的计算。

  5 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课后习题课堂讨论契机

  学生除了要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内容外,还需要通过应用和实践所学知识,让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讨论课后习题解答思路,使其能够在合作学习中掌握运用知识点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爱动脑、勤思考的课堂学习习惯。但如果教师强行要求他们对某个集体内容进行讨论,学生很有可能会通过直接找到参考答案的方式,把答案直接填补到应用题材料中解题。他们这样的学习思路,主要与自身阅读文字语言的正向思维有关,需要教师以某个契机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推导及应用。

  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课后习题中,小灰有17个松果,小黑只有5个,小白有8个。学生能够依据这些数字的大小,了解到小灰和小白的松果数量都比小黑要多。因此,他们在回答小灰比小白多几个的问题时,已经知道了小灰的松果数量比小黑多。在不知道小白松果数量的前提下,学生依旧可以想清楚其中的数学逻辑。但最终要求得的个数,才是他们要说明的结论。此时他们可以直接利用参考答案,将这个个数数量填充到在问题中,去得出一个完整的数学逻辑结论。但要用怎样的运算逻辑来证明这个结论,才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运用知识点的讨论内容。教师可以尝试提出与松果数量计算有关的其它相关问题,制造需要学生套用数字关系和运算法则的学习动力和契机,使他们学会如何推导和应用退位减法知识点完成解题思路。

  6 指导学生完成合作学习的数学语言沟通过程

  学生使用文字语言描述问题,能够清晰的梳理解题思路,使自己的合作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目标性。但这会让他们在分析图片语言时,不能够结合具体的课后习题场景,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和他们需要在学习中掌握的数学逻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使用数学语言,进行学习沟通完成对数学符号和答题格式的合作实践。其中具体的沟通学习内容,可包括对教材课后习题的课上研讨,也可包括对教材文字语言及数学知识的互动研讨。

  比如《分类与整理》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要求学生把同类物品进行分类,学会识别不同物体的个数。其课后习题内容为,把图图片内容进行分类和涂色。学生可根据教材文字语言,了解到以形状、性别、年龄大小进行分类的逻辑方法。这让他们可以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把自己在学习此内容得出的结论,进行分类之后的再次整理,呈现出一个有规律的表格或分类。无论学生同一个方面来学习此课内容,都能够以合作学习方法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研讨。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指导他们使用数学语言来完成自己个人学习结论的互动沟通,让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够存在对数学思维和解题思路上的整理,发挥小学数学课堂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的高效性。

  7 评价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堂提升空间

  教师要在学生完成每部分学习内容后,对他们进行各自表现的具体评价,使学生能够有方向的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多的表现出自己的优点。其中由学生合作学习所完成的内容,是否让个人在学习时得到了能力上的提升,是教师评价学生表现时要着重关注的关键点。对于没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改变的学生,教师要了解他们是进入了新的学习阶段,还是缺乏理解他人言论的良好学习思维,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合作学习建议,帮助学生更好的表现自己、学习数学知识。对于完全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知识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的专注力进行必要培训,使其摆脱环境因素的干扰、快速进入好的学习状态。

  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中,主要内容讲述了数数和数的组成,需要学生使用数字来描述自己学习的最终成果。可有些学生根本不理解数数和数之间存在的关系,他们只会通过把描述眼前物体存在的数量,来完成对数的组成的认识。这类学生如果不借助,具有一定数量的物品来学习此刻内容,就很难将自己看到数用语言描述出来。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给每位学生表现机会,让他们能够通过数数这个认识数的组成的学习经历,来学会使用数字语言描述数的组成。对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语言表达和充分理解数学知识能力上的现实情况。并针对所有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能力,为他们提出在课堂上更多表现和提升个人能力的小目标,使其能够具备提高个人思维能力的学习方法。

  8 结语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师要梳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经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一定的评价和学生个人提升要求,使学生能够克服自己在理解数学知识、分析习题逻辑上存在的难点。针对他们在语言表达、学习状态等方面进行合作学习的需求,提出和落实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相关措施,使教学工作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多种需要。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庆城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