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的对策探寻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学生量感,有效培养
  • 发布时间:2023-07-09 21:09

  熊 雄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帮助学生通过视觉感觉来感知物体的长短,大小,重量,以及速度等多方面的感觉,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要求,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我们通过介绍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创新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学效果显著,旨在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量感;有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5-003-01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进行量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一些简单的量的辨析能力,帮助学生对于教学的内容能够清晰快速的感知,提升了学生的良好的认知感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培养学生量感的意义

  量感就是学生通过视觉感觉等多种感官来对于事物的直观感受。教师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助于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够更好的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同时量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预估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采用单位迭代法以及参照法等方式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在单位的换算、单位间的进率以及生活中的估量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中进行深入的理解,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自身学习效率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量感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境,丰富学生表象感知

  学生量感的形成需要通过各种感官配合来完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多种形式来对于物体更好的感知,学生有了清晰的亮感之后,能够快速的接受教学的内容,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测量”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向学生询问:你们猜猜我有多高?并让学生进行估量,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借助不同的尺子,卷尺、直尺、盒尺等不同的尺子来对于教师亲自测量,并让学生来验证自己的估值,学生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明确测量时应该从物体的一头测量,并注意测量时与物体保持平衡等,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让学生观看大家测量的差异,并找出原因。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有效的情境来创设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量感,学生能快速的融入到学习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被调动,并且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基于生活实际,构建良好知识体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量感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元素来进行知识的教学,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表现与生活经验建立有效的联系,帮助学生能够对于教学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能够高效的掌握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良好感知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时、分、秒”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中每个人常见的钟表进行教学,让学生来进行估量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都可以做什么事情,并不断培养学生的量感,引导学生对于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刻的感知。接着教师借助生活中进行“长跑”时用的秒表,来进行书包的整理比赛,并以此来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提升学习和生活的效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借助生活的经验与感受进行教学,给学生以亲切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在提升良好的量感的同时,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

  (三)创设实践活动,提升评估判断能力

  学生良好量感的培养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量一量,以及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来亲自进行感知,学生对于教学的内容能够通过时间来掌握,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帮助学生通过计算分析等多种方式来高效的理解与掌握教学的内容,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方向与位置”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量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于班级中一名新来的学生进行学校不同办公楼的位置讲解时,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进行方位的感知,让学生对于方位有明确的的概念,并让亲自进行感受。教师让学生在创设好的方位图中进行站立,教师发出口令后,让不同方位的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来做动作,并以此来让学生感知不同的方向。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不同方位的学生都有谁,并以来培养学生的量感,学生的方向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于根据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知识点的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教师借助实践活动进行教学,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来逐步进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并以此实现了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

  小学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时,应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所学,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量感品质,实现全面发展。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笔者开展了一次“猜一分钟有多长”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作者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开始计时,当他们认为一分钟到了时,请他们举手。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没有等一分钟就纷纷举手。1分钟后,作者宣布结束,并要求学生睁开眼睛。至此,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分钟太长了。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1分钟的时长。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度量意识,使学生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笔者还开展了一次关于“一分钟做好事情”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作者让学生尝试一分钟内走路、写字、踢毽子,让学生感知一分钟内自己能走多少步、能写多少字、能踢多少个羽毛球。当然,作者也会要求学生对实践效果进行反馈,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秒的量感意识,作者还开展了秒的实践活动。作者让学生闭着眼睛试着感受10秒的持续时间,并引导他们试着感受射一个球20次,跳绳10次,跑50米所需的秒数。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的建立秒的量感。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从而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量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创新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量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更好的在素材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思维的发展。学生具备精准的量感感知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欢.浅谈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明日风尚,2017,(022).

  [2]周红梅.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8,(11):164.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