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探析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心理品质,积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09 21:12
张秋红
(吉林省扶余市拉林学校 131200)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过程方法等多个方面。其中情感态度强调学生意志、情感、思维能力以及求知欲望等精神品质与心理品质。当学生们具备了积极的心理品质,那么他们就会逐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会展开独立且深入的思考,进而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提升其数学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进而创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品质;积极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5-010-01
心理品质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当学生们具备了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那么他们就会精力充沛、热情向上,并会在学习活动中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然而一直以来,教师们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忽视了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激励与引导,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内容的兴趣,帮助学生增强数学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感知探究数学的成就感,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注重正面激励,创建积极的师生情感
当教师与学生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就会深入感知到教师的关爱与鼓励,进而就会在教师的关爱与鼓励下形成浓厚的数学探究兴趣以及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且教育本身就是激励、鼓舞与唤醒的艺术,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激励,让关爱与鼓励成为学生发展积极情感的助推器。
教师可以运用目标激励。学生们要积极制定与数学探究有关的日目标、周目标以及月目标等。每天内,学生们都要完成基本的数学作业;每周内,学生们都要对一星期内的学习进行总结整理与反思,对下一周内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每月内,学生都要积极接受教师的检查测评。当学生们完成了既定的目标计划,那么教师就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奖励,从而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如学生们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制定数学计算练习目标,每天坚持做两道数学计算习题(可以由家长、教师等出题),每周内总结自己计算练习的正确率、时间,每月接受教师组织的计算检测等。
教师可以运用情感激励。即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正面期望。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分享了他们见到的生活中的小数,教师就要做出积极评价,并明确表示希望学生能保持认真观察生活以及发现生活中数学的良好习惯,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当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分享了他们理解的小数各个数位数字的含义,那么教师同样要表扬学生的努力与进步,并明确表示希望学生能继续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交流中,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探究的正循环。
二、讲究批评的艺术,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固然重要,但是当学生的行为有问题时,教师同样要对其进行批评指正。批评学生是为学生及时改正不足之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因此教师要运用学生们更乐于接受的批评方式,引导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错误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小动作等不良行为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身边,用自身的威严来提醒学生保持学习的专注力。或者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等方式,引导他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学知识的探索构建中。
当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吵架等严重的违纪行为时,教师要将学生们喊到教室外,逐个询问具体的吵架原因,并通过批评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团结同学的重要意义。尽管学生们违反了班级纪律,但是他们也不希望教师当着全班同学批评自己。因此教师要注意采取批评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感知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当学生有不交数学作业,或者是数学作业书写不认真,作业错误率高等问题时,教师同样要通过个别批评与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作业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如果批评指正的方式没有起到作用,那么教师可以给予其特殊待遇,即单独检查该学生的作业,从而引导该学生认真对待作业练习。
三、创建家校协同干预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家庭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因此数学教师要积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共同给孩子们创建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从而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微信以及电话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确定出适合学生的教育引导方式。家长与其子女朝夕相处,非常清楚孩子们的性格习惯与学习能力,自然也清楚适合孩子的教育引导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家长做好自身的榜样示范,引导学生家长运用积极的心理品质来面对日常生活。当学生家长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与精神状态,那么其子女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与启发。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家长积极鼓励其子女,积极表扬其子女的努力和进步,从而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教师要积极调整家校沟通的内容与方式。传统家校沟通,一般是学生在学校中出现了问题行为,教师向学生家长描述其子女的问题行为,希望与学生家长共同教育学生。教师的这一行为,在学生看来就等同于是“告状”。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下,教师要适当改变家校沟通的内容和方式,即教师不仅要指出学生的问题行为,还要指出鼓励这一教育引导方式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家长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之处。如有学生在家做数学作业时,经常坐立不安,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具备一定的耐心,通过鼓励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等。
总而言之,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课堂是重要的教学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场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融入到数学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探究的良好情感体验,进而切实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迎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积极心理品质相结合的策略和方法[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No.448(02):56.
[2]方芳.小学数学学习中积极心理品质的渗透[J].吉林教育,2023,No.1064(07):8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