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周一歌”中渗透美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陈仕香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石洲小学,佛山528000)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公民素养之“审美与表现”的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学校开展“每周一歌”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学习前接触美,以美激趣;在音乐欣赏中孕育美,以美扬善;在音乐学习中认识美,以美启智;在音乐实践中体验美,以美导行。最终起到启发智慧、美化心灵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美感教育;审美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纯洁的精神源泉。”在音乐学习中渗透“美感教育”,它能培养学生美好的品格和良好的素养。学校开展“每周一歌”的活动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音乐学习前接触美,以美激趣

  音乐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而且它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能抓住所有人的心灵并为之陶醉。爱音乐的孩子他也一定是快乐、阳光的孩子。以下的措施可激发学生对“每周一歌”的兴趣和热爱。

  (一) 书籍、名言、电影导航

  兴趣与好奇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有了好奇,学生才会产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活动。笔者给学生推荐《第56 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其中一个章节就是介绍雷夫老师如何在班里组建合唱团,让孩子们带着好奇去品读名著。同时,还让学生倾听一些大师的名言,如俄国大文豪契诃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象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笔者还给学生放映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电影里那位班主任,怀着对音乐的梦想,把一群寄宿学校的孩子训练成一支精湛的合唱团,还培养了一位伟大的指挥家。

  (二) 亲身经历做引路人

  实践证明,学生对老师的亲身经历充满了兴趣,利用这点,可给他们讲老师小时候的经历:在农村长大,经常对着大山、对着瀑布、对着溪流唱歌。虽没有成为歌星,但起码不会五音不全,而且因此喜欢上了音乐。上大学时,报名参加了合唱团,在团里学的合唱技巧让自己终身受益。因为懂得如何发声,所以能更好地保护喉咙。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指导班级同学合唱,也能有板有眼。学校举行教工歌咏比赛,还取得了“十大歌手”的称号……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悲伤或快乐的时候,总有音乐做伴,让心灵不会空虚。音乐就像一个精灵,紧紧地抓住了我们的灵魂。学习兴趣是进行音乐美育的前提条件。当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产生了对音乐的兴趣,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接下来的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音乐欣赏中孕育美,以美扬善

  一首经典的音乐,它一定具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歌词。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欣赏旋律和歌词的过程中,激发内心最柔然善良的地方,领悟做人的真谛。

  (一) 善对国家、自然、集体

  对小学生进行爱国、爱集体、爱自然的教育,如果只是空洞的说教,他们不会乐意接受。但如果渗透在歌曲里,在耳熟能详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林妙可版的《歌唱祖国》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之情。歌曲《春天在哪里》《最美丽》《四季歌》等,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顺应万物的神奇美:“桔子红了早晚就要添衣,风婆婆摇着树叶落满地。桂花飘香收割麦田玉米,大雁启航向着南方飞去。”歌曲《校园的早晨》一下子把还在假期状态的孩子们又引回了静美的校园。

  (二) 善对自身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还可以教会学生善对自身。 “每周一歌”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爱自己,并培养乐观向上的品格。《学习歌》把千古永恒的道理变成歌谣———“中国有一句话,我听着它长大。做人一定要勤劳,活到老学到老”。《童年在长大》———“看小树发芽蚂蚁搬家,看梦中彩虹变成图画,旋转的快乐骑上木马,快乐在马背上飞向天涯”,似乎带领孩子们又体验了一遍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闪亮全世界》 ———“把快乐偷偷放进背包里面,用微笑来保鲜。自信满满的面对一切,我要闪亮全世界”,让学生学会自信和阳光。《梦想的翅膀》———“可是我会坚强,有你给我力量,洒下一点泪光,我就会成长,当梦想的光芒,照亮我的脸庞,追寻自己的梦想,有我自己的肩膀”,让学生遇到挫折也能坚强。

  (三) 善对家人

  当音乐响起,在那音符流动的每一个瞬间,它悄悄地走进了每一个人的心灵。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歌词写得特别感人,是培养孩子爱家庭、爱家人很好的素材。“你是我写过,最美的情书,钮扣住一个家的幸福”是这首歌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笔者让学生重点理解“钮扣” 的含义,它本是一个名词,在这里却是一个动词。老师用最浅显的语言告诉他们:“就像身上穿的衣服,本来是两边的,一边是爸爸,一边是妈妈;一边是爷爷奶奶,一边是外公外婆,本来是两家人,但核心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你们。一个家的核心,因为你们,把一个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再也分不开。所以,你们的作用多么重要啊。我们应该爱我们的家庭,更要爱我们的家人。”另外, 《孝心到永远》《爸爸的雪花》《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等歌曲,都饱含着孩子对父母浓浓的爱意。

  三、在音乐学习中认识美,以美启智

  (一) 借助歌词,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每周一歌”选材好,不但旋律优美,歌词也是浓缩的精华。其实故事也好,歌词也罢,如果能很好地运用到平时的语言表达甚至是写作上,一定能增色不少。在学习《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笔者渗透了以景带情的写作技巧,“月亮在白莲花的云朵里穿梭,晚风吹来一阵阵甜蜜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向我们描述了一幅静谧、甜美的画面,似乎都能感觉得到那阵晚风吹拂脸庞的感觉。又比如《四季歌》里通过“淅沥淅沥窗外的小雨”“大红萝卜做成雪人眼睛”等意象,描绘出了四季最大的特点。老师让孩子们学会背歌词,学会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相信同学们通过掌握这个技巧,就又多了一个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二) 借助歌词,展开想象与创造的翅膀

  “每周一歌”活动的开展,还能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育中渗透智育。谷建芬老师创作了一系列唐诗儿童歌曲,里面的主题曲《读唐诗》也是学校“每周一歌”的曲目。这首歌里每一句歌词都蕴含着两首经典的古诗,如“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蕴含着杜甫的《绝句》和骆宾王的《咏鹅》两首诗。接下来,班里似乎在举行唐诗背诵比赛,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其他几句歌词里所暗含的唐诗。笔者给这节课做总结:“唐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丽文化。多么简练的语言,多么押韵的曲调,却能把意境完全表达出来。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我们一定要学会欣赏唐诗里的画,听懂唐诗里的歌曲。” 《读唐诗》这首歌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透过这扇门,能窥见唐诗花园里绚丽的景色。

  四、在音乐实践中体验美,以美导行

  在“每周一歌”活动中充分渗透美感教育,可以引导孩子主动地去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学校每年开展“班级合唱比赛”以及“六一才艺比拼”。作为老师,要利用学生参加这些艺术活动的机会来进行教育。如在班级合唱训练中,对学生的音色就有很高的要求。为了达到声音统一、声部均衡,整个班就必须要有很强的集体凝聚力。在训练和唱曲目《故乡的小路》时,老师通过练声,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学会协调,学会顾全大局、团结合作、遵守纪律,最终能亲身感受到和谐的音乐所带来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以美导行”,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变,学会了相互配合和协调。以美激趣、以美启智、以美扬善也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示。

  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讲过:“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以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音乐启发学生的智力,以音乐呼唤学生的情感,以音乐进行德育教育。”在“每周一歌”中渗透美感教育是课堂上一种春雨润物无声的交融,它描绘了一幅美育教育华美的画卷。美育引航,童声飞扬,它编织出美感教育五光十色的彩环;它堆砌起小学生良好素养的大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