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课堂体验式教学策略
- 来源:《少男少女》月未版(教育管理)杂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品德课堂,自主体验,教学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8-06 21:08
陈惠卿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西片教育指导中心,广州510000)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体验情境,激发起学生身心参与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领悟、反思、创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收获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文章就小学品德课堂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出了五个策略,即创设符合教学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注重活动设计的多元性,关注学生的互动体验;灵活运用教学评价,激发学生自主体验;拓宽自主体验渠道,延伸生活体验经历。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堂;自主体验;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品德课程越发重视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课程更加关注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并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认识的世界出发,用心去体会及感受生活。体验式教学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设置出来的,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体验情境,激发起学生身心参与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领悟、反思、创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收获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使我片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高效实施,现结合我片优秀的教学实施案例,探究出如下小学品德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符合教学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基于生活的学科,因此,在运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设计更多与生活相关的小游戏,或者是创设一定的小情景剧,应用到课堂中,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为学生渲染情景,创设出特定的氛围,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引起情感共鸣,最后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如我片简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在商店里工作的人们》时,为了让学生通过参与即兴式情景体验,换位体验,换位思考,亲自体验售货员工作的不容易,以及工作意义所在,简老师挑选1 个小组在全班模拟表演,表演中出现三类顾客,顾客A———到商店购物,随意拆包装、试吃;顾客B———想购买物美价廉的笔记本;顾客C———有礼貌地向售货员询问商品放在哪里。面对顾客的不当行为,售货员依然以礼相待,耐心劝说。表演过后,简老师及时提问:“你觉得这个售货员表现怎么样?好在哪里?”让学生在即时情境中体验售货员日常工作的繁琐与挑战。即兴式情景体验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再次激发学生积极合作探究学习,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
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自主体验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自主体验,找寻个性答案,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并享受到作为自主学习的小主人的快乐与幸福感。如我片邝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粮食来得真不容易》时,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农民伯伯每日耕作的劳苦艰辛,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先示范农民伯伯插秧的样子,左手拿好秧苗,右手从左手中取出一根,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其他四指保持垂直,弯腰,插下去,再取第二棵秧苗,就这样重复插秧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在课堂上模拟插秧。伴随着音乐,老师数着节拍“1、2、3……”,还没数到20,学生们有的已经插不动了,有的边弯腰边喊累……有了这样亲身体验、自由活动的机会,不用老师过多的言语,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农民每日工作的辛劳。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索、积极实践,学会感受、发现、评价,从而建构起自主的个性知识,提高了自主实践的能力,最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活动设计的多元性,关注学生的互动体验
美国休斯敦儿童博物馆有句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活动是儿童品德课学习过程的关键。因此,教师可以灵活设置活动情境,促进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实现互动体验,学生得到了切身的体验与感受,最后就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片廖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保护水,节约水》一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互动体验环节,廖老师对孩子们说:“下面,我们成立一个“节水宣传队”,向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街坊宣传节约用水吧!请你们打开老师送给你们的小礼包,把里面的图案张贴在T 恤衫上,再和组员商量写上一句节约用水的宣传语,这就成了一件‘节约用水T 恤’了!再穿上这样的衣服向身边的朋友宣传节约用水!”老师话音刚落,孩子们热情高涨地投入环保T 恤衫的设计和创作当中,然后通过组间的介绍、交流,课后的推广,将节约水资源的环保教育标语印在衣服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才会愉快地、积极地参与。
四、灵活运用教学评价,激发学生自主体验
“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它揭示了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运用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内心产生良好的体验感受。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用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回答要多鼓励,无论回答是否令人满意,都应该给学生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勉励的话,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如我片区简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变来变去的水》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认识水的三态的转化,简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体验环节:让学生分成小组,并在小组内通过看、问、摸等方式去体验,然后进行班内汇报。在汇报的时候,针对学生的每一个回答,老师都给学生一句赞美、鼓励的话。评价不仅关注结果,而且关注过程,它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问题。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五、拓宽自主体验渠道,延伸生活体验经历
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品德课的必要条件。课前活动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把握教学要点,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所以在课前准备中教师也可以拓宽学生自助体验的渠道,了解学生的学情。除了要做好课前准备,课后活动的延伸同样重要,因为课后活动能够让道德规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焕发出道德教育应有的活力。因此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并组织学生按计划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社会服务、参观、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从学校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课堂,得到真实的生活体验。如我片简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在商店里工作的人们》时,课前布置学生了解身边为我们服务的人,并分成四人小组对其中一个行业的人进行采访调查,完成《“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工作情况调查表》的填写。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实践考察,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才能使学生更有活力。通过实践,增强了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内化道德认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适合才是最好的。”这句话在教育中同样适用。因此,创设适合的活动是小学品德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品德课程中可以创设更多合适的活动,建构起品德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产生真正的情感体验与真实感受。其实体验式教学的策略在小学品德课堂中的应用还远不止以上几种,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继续探索与总结,以寻求更多有效的途径。我们的品德课堂因有效的活动而变得丰富多样、灵动活泼,它激发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收获了师生的纯真互动,能够让学生稚嫩的、美好的情感真正成为德育知行合一的基础和内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