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史梅婵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丽江小学,广州51000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点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教学实际,从着眼语言理解、重视语言形式、注重语言表达、习得阅读方法四个方面,探讨培养小学中高年级语言运用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就告诉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更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加以运用。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本领的。”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应该从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真正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

  一、着眼语言理解,多品读言意兼收

  小学语文课文中入选的范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还是语言规范、写作技巧、笔法文风等都堪称典范。在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上,对课文的学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先是从文本内容入手,读懂、理解文本意思,即会“意”;再是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领会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即得“言”。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文本内容,更要学习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做到言意兼得,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学习描写草原美丽风光的部分,教师可围绕描写草原风光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抓住描写草原美丽风光的重点句子,入情入境地读一读,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让学生置身于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那份惊喜与愉快。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描写草原句子的表达特点。通过这样的品读,既得意,又得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既读出草原如诗如画、独特迷人的风景,又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草原、小丘、羊群写具体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深化了对语言的理解。

  在品读学习中,既要读懂文本语言表达的内容,又要读出文本语言运用的表达方式,既得意,又得言,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构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重视语言形式,多引导揣摩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文章主旨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感悟上,更应该关注语言文字的应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形式,在咬文嚼字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领悟语言形式产生的表达效果,这样的语言才真正具有语文味。比如:文本标点符号的使用,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含义深刻句子的传情达意,修辞手法和句式的运用,情景交融写法的好处,文章布局谋篇的特色等。

  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老师引导学生阅读三个具体事例,体会三个事例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分析、揣摩,体会到三个事例用相同的构段方式,开头都使用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用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中间叙述的内容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组成,把实现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文中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反问句的使用,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也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开头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进行质疑。如:中心句中的“甲”是什么意思?围绕“甲”天下,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桂林的水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经过品读、分析,学生体会到: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甲”字来写的,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表达方式,写出桂林的水静、清、绿以及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阅读,学生明白了这样的文章具有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整体感强的特点。

  又如在《赵州桥》一文中的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时,设计问题:课文哪里写了赵州桥的坚固?哪里写了赵州桥的美观?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很容易就能领会到过渡句承上启下这一特点。学完课文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填补过渡句的练习,如“他不但学习好,而且还常帮助别人”“这本书不但知识丰富,而且很有趣味”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填补练习,就会加深对过渡句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语言表达,多指导迁移运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运用性很强的学科,关注语言形式就是为了学会表达运用。在学生感悟语言形式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加深理解和感悟,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将学习、积累的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在《燕子》一课中,教师可抓住描写燕子外形的句子“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让学生懂得从哪些方面抓住小动物的外形特征进行描写,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并进行迁移,练习抓外形特征的表达方法,写一种自己喜爱或熟悉的小动物。

  又如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 小村庄的树木为什么一天天减少?是不是因为家家户户有了锋利的斧头? (2) 小村庄的一切被洪水卷走了,是不是大雨造成的? (3) 小村庄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没有了什么? (4) 小村庄被毁,谁之过?通过讨论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以“一个老树桩的诉说”“一个小村庄的毁灭”“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为题,也可以自选内容和角度,写一篇保护环境的短文。

  四、习得读书方法,多品味学会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都是不尽相同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阅读,不仅要从语言文字中读懂内容,感受形象,获得情感熏陶,更要通过语言文字培养起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时,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朗读、默读、浏览,抓住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进行品味,欣赏精彩的片段,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展开想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等,从多角度、深层次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中,对学习策略的指导可以这样安排:第一步,引导学生从单元导语中提炼出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方法———抓住主要内容,了解民族风情,揣摩表达方法,积累优美语言;第二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抓住文中比喻句体会小艇的特点和好处,抓住“操纵自如” 体会船夫驾驶技术高超,发挥想象,画出小艇的样子,体会人们“说不完的情趣”。通过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品味语言等方法,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教学从过去注重内容的理解,到现在更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于学的地位,教师服务于学生,处于教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特点,着眼语言运用,把语言的深层理解、语言形式的揣摩和语言表达的迁移运用这三者有效融合,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献生.运用后教策略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案例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19).

  [3]马丽云.以小学中高年段阅读教学为媒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25).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