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后现代主义设计方法的网红建筑反思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后现代,符号,布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17 14:52
文/叶无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摘要:消费主义时代,建筑不仅作为一种实物提供活动空间,同时也作为一种图像被人们所感知。网红建筑伴随着诸多新的交互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众多“网红”建筑中均有着后现代符号化的装饰和布景式的处理。文章以网红建筑作为切入点,以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法为方法论,以社会学对于图像传播所进行的探究作为理论基础,探究建筑“网红化”机制的成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具体的特点,进而总结出网红建筑在设计营造阶段的系统方法,并反思网红建筑这一现象对于建筑学和社会领域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网红建筑;图像;建筑;后现代;符号;布景
引言
“玻璃构成的透明天花,大理石铺装的地面,连通建筑的通道,光亮从顶部照入,道路两旁是高雅豪华的商店。”这段本雅明对于拱廊街的描述,也被视为消费社会的原型,而它却意外地与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所设计的上海旭辉天地The Roof商业街如出一辙,这一建筑因其富有特色的立面布置与空间效果而收获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并在各类社交媒体形成了规模效应。当19世纪的消费社会的原型再次出现在21世纪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时,没有人在意其本身所具有的讽刺意味,相反,人们积极地拥抱它。
网红建筑意指“被大众所知晓的建筑”[1],其最早出现于社交媒体中,由“网红”一词衍生而来。由于建筑行业本身的相对封闭性,对于建筑的讨论一般不具备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建筑圈的壁垒使得建筑学的发展始终在闭门造车,因为缺乏与外界沟通而与社会认知形成脱节[2]。网红建筑区别于仅在圈内讨论的一般建筑,伴随着大众传媒与互联网等媒介的兴起而成为了民众关注、讨论的对象。借由公众对于网红建筑的评判,建筑圈内可以一窥社会对传统的建筑设计原则提出的质疑与思考。网红建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特殊的性质和建筑所蕴含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它成为资本所追逐的对象[3]。正如文丘里所言,后现代主义的诞生是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抵抗[4],虽然当今建筑学界本身大都对后现代持以“无力的、肤浅的”负面评价,但今天重新审视后现代主义和相关作品时,依然发现其诸多的可取之处,针对网红建筑这一现象,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装饰、符号化、布景等手段的合理运用恰能有效地建造出满足大众审美偏好的建筑。
1网红建筑的成因
网红建筑诞生的那一刻起,使用者便自发地改变了建筑非预设的使用方法。纷至沓来的“打卡者”对于建筑的使用不再是对设计本身所提供的功能进行消费,而将建筑本体作为消费对象进行消费。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所撰写的《景观社会》一书。这部作品深刻阐释了消费社会中视觉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消费视觉化后所导致的消费主义滥觞,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导向了由形象主导的消费伪欲望[5]。再进一步由视觉引入到“景观”这一概念,揭示了人们因为对于景观的痴迷而最终迷失自我,并被景观的制造者所操控[6]。另一位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则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并分析了消费社会。他提出了物的符号性这一概念[7],并在《消费社会》中指出了物的符号性对于消费观念的影响,消费在这里超越了满足需求,而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消费对象也从物转变为符号[8]。
综合上述两个针对消费理论的研究和分析,网红建筑的本质可被定义为景观的生产所实现的视觉消费的符号对象。使用者对于抽象精神层面的符号价值追求超越了对建筑本身的使用。建筑的符号价值,成为了消费者为体现其“自我价值”所进行的消费。使用者在拍照、发推等过程中,实现内心感官审美的体验,构建自身的符号价值。自媒体或社会媒体,则是通过内容进行流量引导达到影响力推广、收益获取或意识形态传播等。而对建筑运营方或是地方而言,则是客户流量上涨所获得更可观的经济收益[9]。而以上所有的消费结果,均建立在建筑本身的网红效应。
网红建筑这一现象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建筑类型导向,因为无论这一建筑原初的设计功能和规划指向何处,众多的“打卡”者针对网红建筑属性的消费方式大多以图像呈现,而图像的直观给予了观者最快速,也最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10]。
可被图像记录并被感知的建筑视觉特征,成为了网红建筑区别于一般建筑的核心特征。这一视觉特征不一定被理解为具备普世的美感,也可是区别于一般的、常规的设计。它存在于扎哈·哈迪德所惯用的曲线,抑或河北天子酒店般具象化反常规尺度的设计操作。这种反常所带来的符号价值同样可以帮助人寻找到其自身的社会定位并完成对符号价值的消费。
2网红建筑的传播
信息时代,建筑的传播依赖于图像得以实现,而互联网使得传播的速度大大超越过往,如何吸引眼球成为关注的焦点。图像的直观使得它更易被关注,并更快速地传递信息,因而成为了被广泛使用的信息传达方式。小红书、朋友圈等以图像为核心的社交媒体也成为了各类网红建筑批量生产的核心场所,然而在这些社交媒体中,所有的内容均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这使得如何从众多的图像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用户和媒体们所努力的又一个方向。
进一步研究网红建筑在社交媒体中出现的形式时不难发现,它们在社交媒体中的出现总是类似的。这类相似不仅局限在构图的角度、建筑出现的方式,乃至天气、光影等环境因素都十分类似。这一拍摄地点和时间分别被称为最佳打卡点,这些限定条件的加入被认为在图像层面展现了建筑最好的一面。然而建筑的图像化道路还不止于此。通过针对图像的处理,建筑存在于网络上的图像开始出现失真,从对建筑的图像化复制,逐渐演化成了对建筑本身的美化,甚至超越。
鲍德里亚认为,图像最初是对真实现实的反映,接着它掩盖了这一现实,使得图像的现实发生改变,并进一步掩盖了这个已经没有真实存在的现实,图像成为了它自身的拟像,而和原本的现实发生分裂。从仿真、生产到仿造,图像逐渐超越了现实而构建了属于图像本体的“现实”[11]。
网络图像中的建筑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建筑原型”,但这套原型的建构却是建立在已经超越建筑本体的图像自身的拟像所缔造的虚构现实之上。图像与现实的落差带给使用者陌生感,浑然不知对于这个建筑的概念早在他们亲眼目睹之前已被塑造。
3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文丘里对于现代主义所传达出的“无趣”而进行的反抗,试图以符号化的历史元素和通俗文化来重新激活建筑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他为后现代主义定下了“模糊”的设计原则,并强调了后现代主义对符号、装饰、历史元素以及通俗文化的认可[12]。
国内外学者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态度更多是否定的,普遍批判文丘里符号化的地域主义和怀旧主义,认为此类处理建筑不免破坏了城市文脉,因而将文丘里和后现代主义建筑打上了肤浅的、片段式的标签[13]。不可否认,文丘里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的建筑实践中,也仅仅是局限于建筑外形方面的多元和统一,并没有对现代主义的本质进行改变,而只是在视觉效果上做了些许的表面文章[14]。
但是超脱现代主义的枷锁,并重新审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与理论,针对文丘里所提倡的手法,在当代建筑,尤其是有目的性地引导网红建筑现象这一方向上,依然有许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内容。文丘里对于装饰的主张,改变了现代主义中对于建筑外表与内部空间存在必然联系的原则。现代建筑的设计中,缺乏建筑师与群众的沟通,这直接导致了建筑的设计无法真正满足群众的使用,因而文丘里也赞赏拉斯维加斯的这座商业城市中所充斥的商业性的标志、象征和装饰,尤其是这些内容均反映了群众们的喜好[15]。
符号化的建筑装饰出现在当今的建筑上显然已经并非孤例,虽然网红建筑营造视觉特征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对于处在一般城市背景下的建筑,采取更为激进的立面设计,显然是能够使它区别于背景中的其他建筑物的。不过在当代的网红建筑中,几乎不存在文丘里定义中丑陋的、平庸的建筑。这一方面固然是社会进步后带来的群众的审美和价值观的改变,但另一方面,当代建筑针对后现代主义提倡的手法的采用也是片面的,尤其对于文丘里所强调的符号的使用所应具备的象征意义,在众多的网红建筑中,或是因其象征过于隐晦,或是因为本就未考虑其象征意义,而逐渐失去了后现代主义符号化的核心价值。
4网红建筑实例分析
4.1“超级文和友”
无论是长沙的,仅在内部空间进行布景设计的“超级文和友”还是广州的,将建筑立面一并纳入设计范围的“超级文和友”,是否可以算作建筑?至今在建筑界也未见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超级文和友”所具备的极大的网络热度使得它在社交媒体上也被冠以了网红建筑、网红地标等标题。
各地的“超级文和友”都采取了类似的布置手法,参考当地城中村的样貌、形制,并将这些户外场景以布景一般嫁接到室内空间,且广泛地采取了具有年代感的材料和其他场景设施,诸如真实的废弃老砖以及其他一些来自布景年代的老电话、旧广告、老家具等,并最终构成了一幅以核心餐饮业展开的20世纪80—90年代的微缩社会图景。这里汇聚着众多的提供核心服务的小食摊和饭堂,也包含了非营业性的场景布局,包括住宅和小卖部等一系列带有强烈年代感的生活场景[16](图1)。
许多人认为“超级文和友”是一种文化遗产的复兴,一种在地的、历史文脉的保留,将已经被拆除、抹去的城市记忆重新在建筑物中重构,但它并非批判的地域主义。“超级文和友”甚至超越了浪漫的历史主义所追求的符号复制,而成为了一种历史片段的直接拼贴,但这种拼贴又构成了一幅全新的,不同于任何历史街区的图景,它重构了在地的历史街道,却又能够带给人们强烈的共鸣。“超级文和友”如同卡纳莱托绘制的《独特的帕拉迪奥建筑》(图2)般,通过布景将人们带回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年代。
“超级文和友”无疑是后现代主义的,它将时代记忆符号化地、甚至复制般地塞入场景之中,构建了一幅足够还原的布景。但是“超级文和友”绝不算优秀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过于直接的复制从来不是建筑学所推崇的,且这样的复制在缺乏实际的社会关系、足够的人文交流的支撑下,也仅仅只能作为布景而使用,它永远无法构建一个真实的街区。
所幸,“超级文和友”作为一个网红建筑,仍然具有消费场所的使用功能。但其成为网红建筑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因为其精心营造的时代背景所产生的视觉特征而非其餐饮业特色。这一视觉特征不仅区别于一般的餐饮业店铺,也区别于其城中村的原型。更加微缩的场景使得“超级文和友”的场景化更加精炼和压缩,原本平面化的城中村形象在这里由于建筑结构的原因,也成了纵向的,辅以大型广告牌和霓虹灯,使得“超级文和友”能够从普通的餐饮街区中脱颖而出,即便只是怀念城中村这一概念的游客也会更青睐于光顾“超级文和友”,因为其空间特质使得其在镜头下所能涵盖的信息量也大大超过了传统城中村。
4.2上海旭辉天地The Roof商业街
旭辉天地的建筑本身体量是巨大的,但其作为网红建筑在社交媒体中出现的形象却是单一的,即便建筑的大部分外立面的设计与网络图像中的差别也仅仅出现在颜色之上。The Roof以一条带有顶棚的城市步道的身份出现在这一建筑中,通过两旁的建筑外墙限定其边界,由区别于其他外立面的颜色限定了这一空间。
底层空间完全打开,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两侧建筑之间,与一般的商业建筑廊道别无二致。在其上布置了四座横跨两座建筑的天桥,为两栋建筑增添了横向交通,也为整个空间的观赏与游览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廊道两侧的墙面采用了砖红色的建筑立面涂装,与建筑整体统一采用的外墙陶罐中种植的绿植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让·努维尔采用了两种立面涂装,临街一侧通过淡黄色融入城市街区,而在内部廊桥则采用了砖红色,试图唤醒市民对于20世纪上海的弄堂记忆。其在每层都采取了大量的陶罐容纳绿植作为外立面的装饰点缀。如果说陶罐的装饰仍然具有一定生态方面的功能需求,那么区别于外立面的砖红色则是典型的带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即使这一装饰背后隐含的象征意义较深,以至于难以被大多数的游客所察觉。
正是这砖红色的立面涂装,使得这里的廊道成为了其网红打卡地的核心特征。社交媒体上The Roof的出现形式大多集中于廊道之中,而横跨两栋建筑的廊桥不意外地成为了最佳打卡点,廊桥提供了一个纵向的视角,抬高的地面也使镜头避开了底层平面穿行的路人,提供了一个干净的构图基础。而特殊的砖红色立面搭配冒出陶罐的绿色植物和顶棚玻璃透出的蓝天作为点缀,在视觉特征上形成了干净简洁却又难得一见的建筑图像,区别于一般商业街的立面构成,有别于一般建筑的光线、颜色和景深,这些区别都使得The Roof成为仅仅只依靠一个背景就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去参观的网红建筑。甚至是与The Roof仅有颜色之差的临街一侧的外立面,也只是没有路人驻足欣赏的普通建筑。
5认知、局限与改变
过去几年,“网红”一词因为种种原因始终被世人用略带偏见的目光所审视,被认为是非严肃、肤浅的代名词。网红建筑独特的立面设计带来的流量指向性,往往掩盖了其优秀的功能或是空间设计,这显然并非建筑师所希望的。在进入数字媒体时代以来,使用者也成为了建筑批评中不可忽视的一方。他们大都由不具备建筑学基础、审美偏好也参差各异的群众所组成,却能够代表公共建筑所面向的更广阔的受众。对于网红建筑而言,他们是背后的推手,前期的营销与口碑的积累,最终导向了流量的提升,而他们就是流量本身。
大众的评价虽然重要,但难以触及建筑学领域内所关注的问题。他们对于建筑功能的使用是片面,也不过多关心建筑功能的设计。建筑仅仅是为他们的消费行为提供场所,对于建筑形式的视觉特征的识别,应发生在进入建筑之前,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行为还没开始。另一方面,视觉的直观性所带给观者的印象也远远超过了空间体验。结合这两点,普通群众的建筑评价也更多地导向了视觉层面。
后现代主义在视觉上的特征性使它获得了昙花一现的成功,但它伴随发展逐渐和装饰及符号画上等号,而最终抛弃了象征意义,成为了一种直观的、肤浅的、缺乏内涵的设计方法。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即对于城市文脉、建筑审美的破坏。即便是作为一种时尚符号与商业娱乐行为结盟,也因其肤浅的视觉效果难免形成审美疲劳而无法持久吸引游客。
网红建筑的存在尚短,但也同样出现了类似的现象。网红建筑的热度和流量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其在社交媒体上的营销影响力都有一定关系,通过口碑的点对点传递相较于社交媒体中大数据推广的影响力有较大的差距,前期营销通过宣传吸引前卫的游客前来观赏,再形成辐射效应,才能产生较为可观的流量。
结语
网红建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影响力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愈发不可忽视。后现代主义理论为部分网红建筑的设计提供了一套方法论,装饰、符号、布景等手法仍然难逃肤浅的倾向而难免有成为形式主义的风险,但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仍然掌握在建筑师的手里,如何恰当地提取象征意义,运用上述手法将其赋予建筑则是建筑师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舆论的影响力同样是惊人的,社交媒体的存在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建筑,如何理解并利用媒体同样值得建筑界思考。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力量,可以让建筑学从一个门槛高、小众的圈内讨论,发展成为一门更为普世、更具话题性的学科。
对于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网红建筑同样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建筑的使用方式、建筑的使用年限、建筑的功能设计,都存在可能的改变。此外,建筑所具有的经济潜力同样值得发掘,对于部分缺乏文化底蕴又缺少支柱产业的地区,通过建筑营造形成网红效应,吸引前卫视觉消费者,并通过流量建立可能的产业,是建筑带给地区经济的新可能。
参考文献:
[1]徐腾.易县奶奶庙的启示[J].城市设计,2020(02):78-85.
[2]李卓.网红建筑的类型定义与破圈策略初探[J].住区,2021(02):150-158.
[3]Manfredo Tafuri.Architecture and Utopia:Design and Capitalist Development[J].MIT Press,1979.
[4]罗伯特·文丘里,周卜颐.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5]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刘扬.德波景观空间文化理论述略[J].城市问题,2011(11):89-94.
[7]鲍德里亚.物体系:法国哲学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8]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3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朱旭佳,罗震东.从视觉景观生产到乡村振兴:网红村的产生机制与可持续路径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8(06):45-53.
[10]李翔宁.图像、消费与建筑[J].建筑师,2004(04):89-93.
[11]张媛.让·鲍德里亚的“仿真时代”——解读《拟像与仿真》[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增刊6):143-144.
[12]罗伯特·文丘里,丹尼丝·斯科特·布朗,史蒂文·艾泽努尔.向拉斯维加斯学习[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3]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4.
[14]贺承军.《向拉斯·维加斯学习》译后记[J].华中建筑,1992(01):58-59.
[15]李卫.《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思想评析[J].华中建筑,2006(03):5-6.
[16]朱起鹏,何志森,李涵.“超级文和友现象”:从类型界定到城中村的未来[J].建筑学报,2021(04):94-99.
[17]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