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的传承与发展——以清河坊历史街区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历史文化街,传统,河坊街
  • 发布时间:2023-12-17 15:02

  文/陈佳慧 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的历史文化街面临着保留传统文化难以与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矛盾,历史文化街在两者之间徘徊前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筑需要与时俱进的新鲜血液,因而不断追求西方的“盒子式”的设计,而这种发展难以说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同样,保留传统能否使得历史痕迹深入大众的心,能否促进文化的发展,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文章力图将中国时代背景与历史商业相结合,以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为范例,力图在传承与发展中寻求一条可行途径。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传统;河坊街

  引言

  当西方文明席卷中国,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建筑原理、建筑构造、建筑物理等理论知识。中国在学习西方的建筑体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逐渐开始追求西方“盒子式”建筑风格,试图将西方建筑中实用性与简单性发挥到极致,却忽略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史中的重要性,开始出现了盲目拆毁古建筑的不良现象。20世纪末,有一些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建筑的西盘化将会侵蚀本土建筑的发展,因而开展了保护中国传统历史建筑的运动。而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在该时期的重点保护之一。如今,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得大众的需求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大众试图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贴近当地的文化,沉浸当地的习俗当中。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历史文化街区开始具有了商业性的特点。

  新型的历史文化街具有历史性与商业性的双重特点。街区拥有一些具有地方性的历史建筑,同时通过当地的文化实现创收可观收益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以谋利为特征的一系列的商业活动的建筑场所,更多应辅助于当地的文化。历史文化街在改造与保护的实践活动中,需要在新与旧的文化建筑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切不能让后建的具有商业性的建筑场所破坏原有历史文化特色。但是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在中国以不同程度出现于各城市,部分城市开始出现了历史文化街向普通商业街发展的趋势。

  2013年3月,杭州市发布了《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这一法规为杭州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参考依据,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在其办法中提及,杭州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需要从街区保护规划及其内容这两方面着手,并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格局、文化风貌及其保护准则都提出了相关的要求[1]。在此之后,于2016年3月17日发布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及“提高城市开放度和包容度,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等相关内容,国家开始号召不再以推动城市化进程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重点突出城市的人文性[2]。因而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具有当地的文化面貌,更重要的是需要成为城市的明信片。

  1杭州清河坊街概况

  1.1基本概况

  “文化之邦”是杭州着力打造的城市形象,为实现这一目标,杭州进行大规模的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提及杭州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清河坊街是其中之典例,同时它的保护与建设也是杭州的重点改造项目。事实上,像清河坊街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已经出现了商业化与历史文化失衡的征兆。在街区中可以发现,具有现代元素的商店层出不穷,而传统建筑或已消失或仅以遗址方式存在。如何长久地达到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抓住城市的地方特色,是这类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针对“历史文化(历史街区)”这一概念,普遍认为是城市或乡村的地段、街区和建筑群,它能够具有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3],而清河坊街就基本符合这一特征。杭州曾于南宋成为国家的京都,而当时的河坊街就坐落于皇城墙门之外,因而有“皇城根外第一街”的称号[4],即如今的清河坊。因为该街占据良好的地理位置,进而使得它成为了杭州最兴旺的商业街。

  经由历史的变迁,清河坊街中的诸多商铺建造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具有现代特征的店铺。一些老字号的店铺至今仍存留在该街区,如万隆火腿店、方回春堂、胡庆余堂。但部分商铺在河坊街已经消失,如孔凤春香粉店已搬离河坊街。孔凤春香粉店的新址现位于西湖大道这条街上,其新址的店铺早已丢失传统的建筑风格,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住宅区混为一体。

  1.2杭州清河坊街的街区特点

  1.2.1街区的总体特点

  《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办法》于2000年颁布,其中将清河坊的功能规划为集旅游、购物、餐饮、娱乐与休闲为一体的街道[5]。因而清河坊街的街区设计不能仅需要突出“宋韵文化”,而且对店铺的品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倡导“建筑为形、文化为魂,旅游为龙头,商业为主体”[6]。

  清河坊街位于杭州城的市中心,是杭城经济繁华之地,因而在河坊街附近有诸多的现代化建筑。考虑河坊街与街区附近建筑物两者之间的和谐性,与其附近的建筑物在风格上保持基本的步调。其建筑的高度不能过高,街区的整体调性保持基本的一致。

  从杭城的街道划分来看,整条河坊街是指经由江城路、建国南路、中山中路等街道,最后直至南山路的一条街,其街全长约2公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大众进行游览观光更多聚焦于清河坊这条步行街。在这条步行街中不能使用一系列的交通工具,让我们在步行中更聚焦当地的特色。这样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减少交通工具对街区的影响,减少交通工具对部分建筑物的影响,同时步行游览的游览速度较慢,创造干净、舒适的游览环境。

  在清河坊街区的两侧以商业性的店铺居多,主要零售一些杭州的特色小吃和工艺品。除商铺外还拥有一些百年老店和博物馆。在街区的中轴上建造了一些铜雕和亭建筑,部分的传统亭建筑可充当短暂休憩的场所,而部分的亭建筑则充当一个店铺,如武大郎烧饼。在这街区的中轴上有一特色的建筑,将关羽雕像与传统亭建筑结合在一起,称为“忠义亭”,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与“义”是为人之本。

  清河坊街区总体的格调具有明显的“仿古”气质,其民间艺术工艺在店铺中随处可见。街区的屋顶和墙面大多还是保持旧有的色彩,带有浓烈的历史感和年代感。大众在游历中,感受杭城独有的历史故事。

  1.2.2建筑的特点

  杭州清河坊街中拥有大小不等的建筑,拥有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也有用玻璃、瓷砖等材料制成的现代建筑。河坊街这一历史文化街充满了传统与现代两种建筑风格的对立与融合。这条街区是杭城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传统建筑,同时也是历史建筑保留最完整的街区。清河坊街现存的历史建筑,大多于1928年扩建而成。这些建筑大多为2~3层的设计,一般皆为底层开放,其上层或用来住宿或充当杂物存放间,不对外开放。清河坊历史文化街中现有的建筑或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或是仿照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所建。而该街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人文精神,在建筑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清河坊历史街区中的建筑大多使用木材质制成,使得建筑物有一种轻盈、优雅的体态。街区部分建筑物的大门采用了延续历史材料的方式,其大门和上层住楼均用原有的木材料制成,并没有进行大型的整改。其屋顶大多采用二进木构坡顶,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曲线,体现了建筑的灵活性。木材料虽给人一种淡雅的气质,但其材料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容易潮湿、蛀虫,甚至长久使用还会变形。因而部分的木制建筑已经出现了些许问题,有部分老字号的店铺就用新木做旧,突显年代感,但从材料表面可以明显看出这是改造后特定做旧的手法,例如状元楼就是其中的典型。而一些店铺则在其大门、牌匾及其过门梁均采用铜质材料,在铜的表面涂制棕色的手法达到木制的效果。

  除了以木材料作为基础材料进行建筑,还有一些店铺采用石头这类材料进行构造。当时中国在借鉴西方的建筑理论之时,引进了一些带有西方建筑风格的产物,如今这些建筑物在清河坊街上还能看见其踪迹。例如万隆火腿庄,这一类建筑将历史的部分建筑构件直接运用。在这类建筑外观赏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洋风格的水泥砖,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一系列特征。在其内部多为钢筋混泥土,掺杂少许的木制楼板,但木制楼板在这建筑中不承重,更多达到装饰效果。因而仅看其内部装饰效果,较难找到之前的历史特色。这同样也是清河坊历史街区的建筑问题,即内部建筑与外部建筑相不适应。虽说万隆火腿庄是一家具有商业性的店铺,在其历史元素仍是建筑的特色。在其建筑内部采用玻璃、混泥土等现代材料,忽视了该店铺在清河坊中的历史特殊性,因其过于现代的内部装修会使大众忘记这是一家具有一定年代感的商铺,将其归于仅满足人民消费需求的普通商店。

  在清河坊历史街区有一建筑物很好地将传统性与现代性这两大特点结合起来,那就是朱炳仁艺术博物馆,又名“江南铜屋”。这座建筑以铜制作的门、窗、立柱等装饰而闻名,它的外观和内部结构都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的特色,它将传统的建筑元素和现代的建筑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7]。这是典型的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材料相融合的建筑。两者的结合既没有喧宾夺主的感觉,两者还能相得益彰,体现了江南一带居民的居住风格。

  2杭州清河坊街的传承与发展

  2.1突出语言景观对街区的影响

  2018年杭城颁布的《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标志着杭州未来发展将要瞄准城市国际化这一重点目标。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历史名城,不仅对国人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国外游客同样也被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吸引。但由于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局限,国外游客走进杭州清河坊街总会遇到或语言不通,或无法理解宋韵文化,出现了一知半解的情况。为了减少这类情况的发展,在清河坊街应该辅以一定的语言景观。

  语言景观对杭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大众可以通过语言景观简单了解文化背后的深刻含义。有学者发现,在河坊街这类最能体现杭州文化特色的街道发现了较大比例的汉字单语码标志,同时此类情况不仅在河坊街有所体现,在南宋御街等历史文化街中均出现这样的问题[8]。由此可以看出,双语或多语在历史文化街区是较为少见的,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中遭遇困难。

  经实地走访发现,语言景观中双语种大多选用的是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英语成为了除汉语之外的优势语言。虽然在全球中会说英语的游客占到一定比例,但也有一定的国外游客不懂英文,考虑到这一点,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多语标志。尤其是一些具有杭州城市特色的建筑或艺术装饰有必要设置多语标志,通过文字了解当地的特殊性。

  以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朱炳仁铜雕艺术馆为例,不管其艺术馆内部还是外部,仅有汉字标识,并没有相应的外语标识,这样阻碍了国外游客对中国铜工艺制造的理解。他们更多只能借助图片以及艺术品本身了解相关内容,因而获取的信息明显是有失偏颇的。再以万隆火腿庄为例,其建筑外的石头标识只告知了它是一座历史建筑,但对其店铺的具体信息不仅没有相对应的英文标志,同时也出现了汉字描述缺失的现象。如此一来,类似万隆火腿庄这一类老店铺的背后历史,就会被不知情的人遗忘。

  清河坊的历史传统不能离开语言景观的帮衬,不仅在街区交叉口需要设有标有中英双语的标识,同时,对于一些清末至民国初期的老店铺,应设一些相关的标识进行解释。像王润兴酒楼这样保留部分建筑的百年老店,最好设有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可使大众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

  2.2突出杭城的地域特色

  清河坊作为杭州城的文化标签,在建设中需体现该城市的地方性特色。在街区的建设中,反映杭州的地区特点,从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了解杭城发展的轨迹。杭州是典型的旅游城市,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布局、生态环境、历史建筑以及人文气息。从旅游景区来看,清河坊隶属于西湖风景区,因而在清河坊的文化推广上还是要突显一些西湖文化的相关元素。因而在清河坊上新建了一些类似于“西湖秘境”这类的店铺,建筑底层则是通过内部装饰和音乐让你感受到西湖文化,而二层则是一些旅游纪念品,其建筑本原是想通过建筑的艺术美感以及音乐的渲染,营造良好的仿西湖的氛围。但根据目前的最新情况,在清河坊附近出现了如“西湖秘境”这样的多家同质化商铺,出现了一些西湖元素滥用的现象。

  针对这类现象,要避免其中的商业性侵蚀本地特有的文化性,要动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适当地将一些没有文化内涵、不具当地特色的普通商店,或将部分普通商店改造成为具有仿宋气质的书屋或茶楼,而非一味地只能追求“西湖元素”。清河坊街旁的大井巷就意识到这点,开出了一家具有宋朝特色的咖啡屋,其名为“铁手咖啡制造局”,试图通过空间视觉与氛围突显宋朝的生活场景,为人们创造一种脱离现代的慢生活。

  2020年,杭城力图将工匠元素带入河坊街,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突显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下的新价值;另一方面,杭州确实拥有一定的工匠元素。在清河坊两侧总能听到敲打金属的声音,有诸多的工艺品以及银器可以挑选。在清河坊的诸多建筑中,将工匠精神发扬得最好的就是朱炳仁艺术博物馆,它集建筑、艺术、雕刻为一体,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匠人精神。同时,该艺术博物馆也一定程度展现了杭州的地方特色。杭州新十景中的新雷峰塔就是朱炳仁的代表作,其中的主体铜这块就由他主要负责,在其艺术馆中也展览了雷峰塔的相关模型。游客可以通过游览该博物馆了解到一些关于西湖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从中熏陶一些匠人文化,也让游客有了去雷峰塔一饱眼福的冲动。类似于朱炳仁艺术博物馆这类博物馆,很好地将传统性与现代性、特殊性与地域性展现出来,可以适当地在清河坊街开发这样的博物馆或体验馆,以文化带动商业,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2.3突出对历史文化街的宣传

  杭城具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称号,因其富有江南水乡之名,更多的游客的游览目的地基本确立为西湖周边景区,更多聚焦于里西湖。而来访于清河坊的旅客或对清河坊历史文化街有一定的认识,或是其旅游团已经购买了清河坊街附近的旅游景点,因而前来参观游览。但一些完全不清楚清河坊历史文化的消费群体就会流失,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这类消费群体的流失,一方面是因为在对杭州的城市相关宣传片中,清河坊这类历史文化街在宣传片中占据靠后的位置,杭城对城市的介绍一般会突出西湖;另一方面,从清河坊历史文化街的自身情况来看,街区的自身宣传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清河坊这条街区内,可以明显观察到在其街区的进出口并没有设置有关清河坊的相关介绍,并没有将该街区的二维码或微信小程序设置在明显区域。虽然在一些店铺的柱子上张贴了一些宋韵码,但因为其二维码设置过小,同时其二维码的外形与消防码相似,因而难以引起游客的关注。经实地走访发现,其宋韵码就是清河坊的公众微信号,但对二维码的标识不够明确,因而容易产生分歧。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应设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其公众微信号、官网和微博进行推广,或在景区的鲜明位置加以提示。

  在其清河坊的公众号中介绍了河坊街2022年的相关活动,其历史文化街的主题活动是不定期开展的。对于初次来杭的游客会出现错过重要文化街的现象,部分多次游览的游客会因为不确定主题活动的具体时间而跑空。因而在清河坊街区中应有一块海报或屏幕,对一年中的重要文化活动进行简单的预告。例如“宋韵文化节”这类的节日,可以通过短视频或新媒体进行一定量的宣传。最好能在一年中定期开展多场主题活动,如此也避免了游客走空门的情况发生。

  历史文化街的宣传也可采用如今最热的直播形式,虽然在清河坊街的一角已经设有“直播·清河坊”的小屋,但目前并没有将这块很好地利用起来。其直播大多皆于晚上正常工作,但于白天却不太运行。这样不仅占据街区的空间面积,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应该在该街区以整点或定点播放直播,并通过街区的新媒体进行预告,通过直播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宋代建筑与文化。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受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的双重挤压,在城市文化与历史文化之间寻求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文章聚焦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试图通过探讨清河坊这一特殊街区,得出如今我们对历史文化街应该如何进行建造和改造的结论。研究发现,历史文化街深受现代经济的影响,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的商业店铺,对传统的建筑与文化造成了影响。虽然存在了一些问题,但清河坊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将“宋韵文化”与“匠心”这两大元素进行推广,突破西湖风景区的地理局限,找到专属于该街区的地方特色。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难以分辨其中的高下,不以传统与现代、新与旧区分其中的好坏,更重要的是让大众在游览中得到与他城不同的特殊感。对于同质化的店铺要进行一定量的清退,不可以一种貌似文化的方式贩卖当地的工艺品和体验,让大众心甘情愿为文化买单。

  历史文化街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探索与研究中前行。街区的发展过程中,借建筑为文化载体,以传播历史文化、弘扬文化的精神力量为主要目的,以此进一步进行一系列的商业活动。但仍需时刻牢记,对于历史文化街而言,文化是根本,商业是末。若本末倒置,历史文化街将最终走向随处可见的普通商业街的道路,而其中的历史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洪航勇.关于《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说明[J].浙江人大:公报版,2013,(03):13.

  [2]唐璐.历史商业街区的功能再生与改造设计研究——以闽南地区为例[D].华清大学,2018.

  [3]陆翔,王蓬.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方法初探[J].北京规划建设,2001,(01):26.

  [4]郭欣.杭州河坊街的前世今生[J].文化月刊,2016:24.

  [5]潘丽丽,罗宇红.杭州河坊街历史街区商业网点业态结构及规划启示[J].旅游市场研究,2014,(06):74.

  [6]于欣淼,秦洛峰,戚爱飞.历史街区的改造与更新模式研究——以杭州河坊街、南宋御街、小河直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2:78.

  [7]朱哲颍.江南铜屋——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J].杭州:周刊,2016,(18):53.

  [8]柴畅.城市国际化背景下特色商业街区语言景观研究:以杭州为例[J].宁波开放大学学报,2021,(04):7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