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社区视野下儿童友好空间网络构建策略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儿童友好社区,儿童友好空间,策略研究
  • 发布时间:2023-12-17 14:57

  文/李昊田中共南京市委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副主任

  董一瑾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杨艺红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

  摘要:2022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文中指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应在城市、街区、社区三个层级统筹推进,强调了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的内容[1]。社区是整个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面对儿童成长空间建设不充分、社区参与机制不健全、社区育人环境特色不突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儿童成长空间、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让“架子”内的“里子”不断丰厚。

  关键词:儿童友好社区;儿童友好空间;策略研究

  引言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明确了各国儿童应当享有的生命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人居署(UN-Habitat)共同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2],建议在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之中,优先将儿童的基本权利考虑在内。目前,儿童友好的发展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可和采纳,成为全球化时代儿童友好城市创建的共同倡议。

  一直以来,我国始终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三个文件的出台[3,4],为建设中国儿童友好城市进一步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在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同年12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首次提出全域建设儿童友好城市。2022年11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印发了《江苏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指导手册》,确立了“建设原理及制度保障”“空间营造与硬件设施”“公共服务”“儿童参与”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提出“系统构建+行动计划”的实施路径。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1现状与问题

  南京作为第一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申请城市,2018年起,南京市政府妇儿工委办与市委社建工委开展“微更新、微幸福”项目,首批改造19个儿童友好空间,持续建设44个市级儿童友好空间。2022年,南京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市发改委联合出台《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引》,从社会政策、儿童参与、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人员与组织七个友好方面发力[5],力争把社区建设成为安全、包容、充分响应儿童需求、适合儿童居住的地方[6]。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采取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方式逐步推进,在建成21个市级儿童友好社区的基础上,将新建30个市级儿童友好社区。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100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儿童友好社区。2023年4月,南京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公布的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截至目前,南京市出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系列配套政策文件55个,全面保障儿童的各项权力。

  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城市治理的创新探索,更是进一步提升现代城市文明理念的创新路径。社区作为与儿童生活黏合度较高的城市空间,在发展与建设中不断被关注。对标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国内先行城市,南京在社区层面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中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社区儿童成长空间建设不充分,面向儿童友好的社区空间规划存在设施配备不包容、服务供给不平衡等情况。二是儿童友好社区参与机制不健全,缺乏落实儿童意见的长效机制与评估量化指标。三是儿童友好社区育人环境特色不突出,区域优势资源待开发,社区特色差异化表现不显著。

  2对策与建议

  2.1合理布局,优化儿童成长空间,逐步实现环境育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社区是除了学校和家庭以外,儿童成长最重要的场域,也被称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社会”。因此,社区内儿童友好社区空间建设,应从空间、环境、设施等几方面入手,通过对原有建筑空间改造、环境景观设计添加儿童友好元素,让儿童与社区充分接触,从而让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从年龄阶段、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等多方面满足儿童对于社区生活空间的需求。建立儿童各年龄阶段的成长所需及协同共享的空间资源,避免点状化单维度空间场景建设,加强系统化多维度育人空间营造。二是在社区公共空间的设置与布局上,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可识别性,尽可能地让儿童沉浸式认知标识系统、文化空间、生活环境要素等,以“儿童学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布局为基础,强化口袋公园、街角微空间、步行廊道的串联。三是充分挖掘社区中具有地域属性的红色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通过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场馆共连,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图书馆,作为红色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素质教育、劳动教育的阵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如上海市洋泾儿童友好社区,进一步发挥家庭文明指导中心的阵地作用,构建起“1+1+40+X”的服务网络,1个分中心、40个妇女之家、若干个社区公共教育服务点共同发力,通过适儿化空间的多维度拓展,将儿童服务中心、儿童之家、部分商场和公园绿地都根据儿童需求进行了适儿化改造和串联,为在地近3万儿童提供了更安全丰富的生活和出行空间。

  2.2精准施策,完善社区参与机制,践行协同育人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需要进一步完善儿童参与机制与评估体系建设。一是在社区层面,要积极探索儿童意见从表达到落实的长效机制,儿童要积极参与儿童友好的决策评估体系、评价机制与法规政策制定。二是在学校层面,要畅通儿童参与的渠道,加强学校班委会、学生会及校外儿童议事会建设,将儿童友好纳入学校教育、校外机构、社区工作,支持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及体验活动,广泛开展儿童参与的宣教和培训工作。三是在家庭层面,要尊重并鼓励儿童参与家庭相关事务的权利,不断培养儿童参与的意识与能力,强化基于社会资源共享、社区生活场景友好共建、儿童及社区公众参与下的自下而上的模式。关注儿童成长的社区生活单位,在实现“安全性”与“健康性”营造的同时,突出“科学性、创造性、文化性”等更加多元的儿童友好价值体现。如深圳市福田区园岭街道百花儿童友好街区,整体空间以“五个一”民生项目成果呈现《园岭叙事》场地记忆,从学校到街道,再从街道、社区纵深推进到街区。项目营造了由社区居民和儿童共同参与建设的社区花园,使得儿童友好的概念由理论变成了实践,通过自然教育、科学观察、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相互融通,创树儿童参与社区管理治理的“园岭样本”[7]。

  2.3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围绕“文化、科技、教育、创新、金融、商务”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特点,从城市到街道、社区的递进式,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特征的社区课程资源体系。二是充分发挥区域内及周边的公共服务配套资源,用好图书馆、文化宫、电影院、体育馆等场所,充分发挥南京“文学之都”“博物馆之城”的基质优势,运用好“梧桐语”城市客厅、“世界文学客厅”的文化空间功能,构建社区与学校、研究机构等共商共建,可复制、易推广、可持续的社区友好协同体系。三是塑造自然与人文、建筑与环境、人居与记忆相交织的社区浸润场景体系。依托贯穿明城墙环线、十里秦淮水线、长江文化岸带、紫金山山脉林线等遗产廊道与文化地标,串联、交织、互补内部场景节点,形成文化资源聚焦的城市环境空间。以“点”“线”“面”的嵌入思路,强化“街道-社区内”“街道-社区间”的联动模式。如南京于多点位开展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玄武区锁金村街道锁三社区在高校及社区两种用地属性融合的区域,设计举办“花园骑士”等一系列儿童参与式营建活动,聚焦校园、社区与儿童的共生关系,赋予儿童参与决策的权利,创建儿童友好活动空间。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兰园社区,地处南京长江路中央文化区,周围分布多所学校,拥有深厚的城市文化价值,街道结合周边校园性质,基于“儿童友好”要求,推行“零废弃、共设计、共建造”的社区共建活动,创造全新的文化融合场景,为青少年打造友好社区道路。建邺区双闸街道新亭社区成为南京市首批儿童友好试点社区。街道以“亲”文化为纽带,积极创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社区,不断完善社区家庭教育氛围宣传,与邺城路小学联手成立“校家社”协同育人联盟,不断优化儿童室外成长环境。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友好是在保障儿童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儿童友好社区作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让儿童真正参与到社会发展中。随着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不断深入,儿童友好理念的逐步普及,进一步构建系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儿童友好空间网络[8],让儿童在社区的“最后一公里”健康成长,逐步形成“输血+造血”的网络建设模式,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兢.对儿童友好,当直面与对治互联网上的“仇孩”情绪[EB/OL].(2022-12-10)[2023-07-29].https://www.infzm.com/contents/239918.

  [2]董慰,闫慧中,董禹.在游戏中成长:英国的儿童游戏环境营造经验[J].上海城市规划,2020(03):14-19+37.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就《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EB/OL].(2022-06-01)[2023-07-29].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zhengcefilelib/202206/20220601_766463.html.

  [4]柳五.人小事大:“托”起宝宝的明天[N].吉林日报,2021-04-28(7).

  [5]肖淙文,陈醉,应彭忠,等.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浙江多地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EB/OL].(2021-11-30)[2023-07-29].https://news.hangzhou.com.cn/zjnews/content/2021-11/30/content_8107065_0.html.

  [6]宗振芬.国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特色做法[EB/OL].(2021-04-21)[2023-07-29].http://www.qunzh.com/pub/qzzzs/qzxlk/jczx/2021/202108/202104/t20210421_95269.html.

  [7]靳阳懿.园岭百花儿童友好街区正式开街[EB/OL].(2020-09-03)[2023-07-29].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0-09/03/content_23521788.html.

  [8]施雯,黄春晓.国内儿童友好空间研究及实践评述[J].上海城市规划,2021(05):129-136.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