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理水营园——基于景园式整体规划理念的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职校园,开放空间,水体景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17 15:04
文/孔子然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产斯友安徽建筑大学
摘要:结合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的方案创作,文章对景园式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构思作了一些实践性探讨。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出发,讨论了一种景园式高职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和具体设计手法。文中具体分析了规划设计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继而因势利导,综合考虑景观、建筑、规划三者共同作用下的景园式整体布局,以达到营造出诗意化校园的目的。
关键词:景园式规划理念;高职校园;开放空间;水体景观
引言
高校的景园式整体规划理念,指的是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突出校园核心区的景观设计,并使中心景观空间与各功能组团之间相互渗透,同时强化建筑内外的空间融合,以图共同营造出园林化、一体化的诗意校园空间。景园式整体规划理念是校园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对高职院校来说尤其如此。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职院校校园规模相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通常较小,空间尺度适宜,便于形成以景观为中心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校园内实训功能比重较大,多中心的格局利于形成主次分明的整体环境。
下文将简要回顾国内高职院校校园规划的发展历程,梳理相关文献,并通过对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新建校园规划设计展开综合研究,归纳其典型布局类型,并对其特色与利弊加以评述,继而概述“景园式”高校校园规划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实践,探索景园式高职院校校园规划设计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1国内高职校园规划的发展与相关研究
1.1文献综述
二战之后,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其中德国在高职院校的建筑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学界对于高职院校校园规划的研究稍晚于国外,自20世纪70代至今的几十年时间里,以2004年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之前为高职院校的初步发展期:各地兴办高职院校,联动当地工厂企业,在产学研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这一时期,高职院校并未有针对性的类别区分,国内学界大都将其纳入普通高校校园大类中进行研究。1987年,徐卫国在《中国近代大学校园研究》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大学校园规划布局进行总结分析,强调了功能分区和中轴对称、几何图案等手法在校园规划中的运用[1]。宋泽方、周逸湖则通过《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对于校园规划的设计理论进行深入探索,将校园中心区形态规划模型总结为核心型校园形态构成、动线型校园空间形态构成、网格型空间形态构成和综合型校园空间形态构成四大类[2]。在建筑期刊方面,有代表性的是何镜堂院士的《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一文,提出了高校规划发展办学模式多元化、综合化;空间环境人文化、生态化;空间布局社会化、开放化;校园建筑组团化、网络化等趋势和特点[3]。而随着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中对于高职院校定义范围的明确规定,建筑学界对于高职院校校园规划布局的研究也日趋深入。2009年,梁海岫的博士论文《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研究》就以广东为例,对于高职院校新建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高职院校理想的形态是开放共享的“培训社区”,校园形态所表达的制度性与权威性将减弱,不对称的布局、簇群单元式结构、圈层式的交通体系将是未来校园形态的发展方向[4]。天津大学的抗莉君在2010年将其对于高职院校规划理念的研究探索总结至论文《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筑设计研究》中,提出资源共享、生态化的职教园发展模式[5]。2013年,梁颖则以大连职业职业学院校园规划为例,探索了更具地域性特色的高职院校规划原则。在期刊文章方面,高职院校规划多结合实例进行项目介绍,如陈宇清2011年在《基于山水特征的高职院校规划设计》中对于特殊地形下高职院校校园规划的建筑实践进行了分享,提出高职教育与山水互融的设计探讨[6]。
1.2类型评述
国内高职院校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大发展,其规划设计的整体布局和空间组织模式可归纳为两大类:(1)以轴线、对称手法组织建筑群:借鉴传统大学的布局模式,轴线明晰严整,突出主体建筑和中心广场。这是目前的主要布局模式,相对理性,建筑等级分明,功能分区明确。(2)景园式组织建筑群:淡化轴线等几何构图形式,基于现状和环境,因循就势,强化以园林为主的景观空间,并以线性空间为联系纽带,串联起基本功能单位的领域空间[7]。
高职院校目前最常使用的是中轴对称式布局模式,它的优点在于规划布局有强烈的秩序感,能够适应广泛的基地条件,利于围绕轴线及公共空间骨架组织功能分区。然而,这种布局模式的缺点在于空间结构过于严格对称,容易造成校园风貌的单调性。随着我国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新城等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模式由被动式、接受型,向主动式、创新型、跨学科方向发展,校园功能混合,因此景园式布局的优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布局可以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实现规划整体式、园林式的校园布局[8]。
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的空间组织模式分析,我们优先遵循高职院校景园式整体设计理念,意在发掘每个校园特有的环境和地域特点,突出核心区景观设计,强调景观与建筑并重,营造景园式多层次公共空间。
1.3景园式整体规划设计理念
校园外部空间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内涵,它一方面为师生提供户外活动的物质环境;一方面以美好的多感官景观环境作用于师生的心理,使校园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提供潜移默化的美育功能。一所理想的高职院校校园,应当由良好的规划、建筑与景观共同组成,三者相得益彰,不仅要为师生提供基本的科研、学习、生活场所,还要形成独特的校园环境及空间氛围,对师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观念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景园式整体规划理念,正是强调三者的一体化思考,基于场地的景观资源,注重校园核心区的景观特色营造,并促成中心景观空间与各功能组团空间相互渗透,校园内外空间融合,共同营造园林化的诗意校园空间。具体而言,规划设计应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做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整体设计。
1.3.1宏观层次——树立整体化校园的设计目标
高职院校校园作为容纳师生学习、科研和生活等行为的容器,其功能及使用者属性多样,景园式校园规划应以整体化校园为规划设计目标,强调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合理组织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综合考虑校园物质与人文环境,统筹规划、建筑与景观三个层面的设计内容,以提升校园空间与环境的整体品质。
1.3.2中观层次——创造内外融合的校园空间
在景园式校园规划布局中,建筑应成为景园的一部分。与中轴对称式不同,景园式布局注重内外空间的融合,建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周边景观相互渗透。校园的核心景观与周边功能组团之间应该具有连续性,使校园成为一个相互贯通、互不孤立的整体。同时,建筑内外空间的融合也非常重要,需要充分利用建筑的“灰空间”,如架空空间、连廊、檐下空间、室外平台等,使内外空间边界弱化,层次丰富,有机共生。通过这些设计,校园可以充分发挥环境的有利因素,创造一个和谐、宜人的校园环境。
1.3.3微观层次——选配适宜的景观元素
景园式校园规划具体到微观景观空间的塑造,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地形、植被、水体、小品、灯光等。依据不同的空间功能和空间主题,需选择合适的景观元素。通过细节的打造创作动人的校园环境和亲切的尺度。
2项目概况与布局应对
2.1项目概况
本案的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是经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专升本学生联合培养试点单位,安徽省“高职发展标杆校”和“技能大赛标杆校”。新校区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炎刘镇新桥产业园迎宾大道与共建路交口西南角,用地面积合约40.7公顷。建设单体包括教学楼、实验实训大楼、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图1)。
2.2基于环境,因势利导
经过仔细研究任务书并进行多次现场勘查,我们着重分析了现状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由于高压走廊和塔架位于用地北侧,规划建筑需要向后退缩达120米的道路红线,使入口远离校园核心区。(2)现有用地主要为民房和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西侧和南侧道路仍在施工中。(3)整个用地虽然总体平缓,但局部区域起伏较大且有大片水面,对施工不利。虽然这些不利因素对校园整体规划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如果能因势利导,这些制约因素也可能转化为设计的亮点和创新。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秉承着这种设计思路,即尊重现状环境,化用制约因素,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和整体布局,处理好环境与空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将不利因素变为有利条件,力图创造一个建筑、规划、景观空间统一的现代高职校园。
在整体空间布局中,我们首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场地尺度选择主入口:退让后的用地呈东西向较长、南北向偏窄的尺度关系,为了创造具有纵深感的校园主轴线和展示完整的沿街立面,我们选择将校园主入口设在东侧道路。(2)兼顾外部交通条件和场地形态的功能分区:北侧东侧为城市主干道,西侧、南侧为次干道和支路;北侧用地作为实训区,南侧作为生活区和运动区,相对灵活自由的布局既便于实训区的内外联系,也契合了用地的形态条件。(3)基于环境现状的核心空间打造:用地中央部分有大片池塘,地势起伏较大。为减少土方,我们整合了现有水面,打造了亲水怡人的校园中心景观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共享景观带,成为整个布局中的亮点(图2)。
3景园式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及运用
3.1校园总体设计——把握设计的整体性
基于整体性的考量,我们对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新校区规划总体布局提出以下构思:
3.1.1分而不散的整体布局
在整体规划上,摒弃了相对传统并大行其道的中轴式布局形式,因地制宜,结合现状地貌,以景观水体为校园核心景观,串联校园各个功能分区和单体建筑,形成完整、自由、开放的景园式整体布局。
3.1.2高效的功能分区
在校园分区规划上,以功能为导向,方案自东向西划分了四大功能区——校前公共区、教学实训区、体育运动区和生活服务区。
3.1.3建筑的组团式组合形式
校园建筑采用了“组群”作为建筑的构成特点,以满足功能优先的原则。不同组团之间通过连廊相连,形成了隔而不断、自然衔接的布局。
3.1.4生态化的景观环境
贯彻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合理分配绿化面积,规划校园绿化环境(图3)。
3.2核心景观区的形成
正如前文所述,近年来国内大量新建高校校园,其主要布局模式是一条严整的轴线主导公共空间架构,轴线两侧以教学建筑群围合中心广场或大片草坪,广场四周或有柱廊相连,通常以图书馆作为对景与标志性建筑位于轴线终端。这一轴线上对景建筑与两侧的教学建筑群限定的中心广场,作为校内大型公共交往空间,具有鲜明的礼仪性,强化了校园特色。但随着这种布局模式的大量重复,对其反思的设计意识逐渐兴起,部分校园规划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强调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减少对这种过于严谨对称的、礼仪性的大型广场空间的惯性依赖。
有鉴于此,本项目保留并整合现状地形中的水系,在延续地块文脉的同时,将其打造为景园式校园的中心景观区。人有与生俱来的亲水性,围绕水体打造的一系列的滨水景观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校园不同功能区,并且成为师生日常交往、集会的重要场所。
3.3内外空间整体化及多层次复合型开放空间
景园式校园规划布局追求公共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本项目充分利用景观、建筑及内外部空间创造多层次、复合型开放空间,形成完整的校园学习、生活与交往场所。开放空间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3.3.1开敞空间
广场空间、滨水空间、庭院空间。本案广场空间位于形象出入口和重要建筑的出入口,起到人群集散、形象展示的功能。结合核心水体景观打造的滨水空间是本案最具活力的开放空间,提供师生不同尺度的交往和休读场所。庭院空间是本项目最为常见的开敞空间,分布于各个学院组团之间。
3.3.2融合空间
底层架空空间、屋顶花园、互动长廊、室外台阶和平台。架空空间、互动长廊等灰空间是建筑外部空间和室内空间的过渡空间,不同空间的交融、组合,构建了形式生动、层次丰富的景园式空间系统。
3.3.3小型景观空间
因户外小品、台阶高差、植物围合等方式形成的多样化的亲人小尺度公共空间。
3.4以人为本,安全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
景园式校园规划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考虑到高职院校师生日常在校园中的活动以步行、骑行为主,校园空间应保障人行活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本项目以“安全通行”为设计目标,构建“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创造安全、便捷的景园式高职校园。
机动车车道在校园建筑最外侧环绕形成环路,内部除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外,限制其余车辆通行。环路以内的校园空间则以步行空间为主,主要人行步道连接了不同的功能片区,次要人行步道则散布于绿地系统之中,作为师生休闲、活动的场所。
3.5贯彻生态理念,创造舒适宜人的绿化系统
贯彻生态理念意味着采用生态学方法,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环境。景园式校园规划不仅注重视觉上的景观观赏,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环境。为此,本方案采用滨水绿化系统和陆地绿化系统,以丰富的植物配置打造多样化的滨水景观空间。滨水植被选用香蒲、睡莲、野菱等水生植物以保护水质;而陆地植被以公共绿地为主,乔木选用透、漏的柳树、银杏等,中层则以四季搭配的观赏乔木及大灌木为主,地被和灌木以常绿色带为主。为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本项目选择了适应性强、易于维护、抗病虫害、无害于人体的本地植物,如红叶石楠、金叶女贞、金桂、栾树等,并结合当地气候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创造出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结语
随着教育理念和规划理念的转变,高职院校校园作为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载体,其规划设计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9]。在安徽城市管理学院新校区规划实践中,设计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践行了以水体景观为核心,串联四大功能分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着力,创造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的景园式校园空间,创造出独特的校园环境。也希望本案景园式的设计探讨能为其他类似高职院校的规划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卫国.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设[J].华中建筑,1987(02):25.
[2]宋泽方,周逸湖.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J].新建筑,2002(04):5-7.
[4]梁海岫.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
[5]抗莉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筑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0.
[6]陈宇青.基于山水特征的高职院校规划设计[J].南方建筑,2011(03):61-63.
[7]郭嘉.有机发展的大学校园空间架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2.
[8]李昊天.高校校园空间架构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8.
[9]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