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国,他们曾打过一场“心理战”

  • 来源:留学
  • 关键字:出国,留学,心理战
  • 发布时间:2024-05-08 16:57

  文_苏素

  出国留学,往往是和美好的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能获得更高的学位,能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等。然而独自漂泊在异国,与美好相对应的则是一系列的心理压力。某心理研究机构2020年的一份网络调查显示,在10707位留学生中,有高达83.95%的人经历过至少一次心理崩溃。

  对于留学生而言,哪个年龄段最容易遭遇心理问题,近年来有哪些心理问题较突出,以及该如何打赢这一场“心理战”呢?为此,我们采访了知名心理专家、家庭教育专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临床心理学博士王颖女士。王颖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0年,帮助近万个家庭解决了孩子成长、教育所遇到的困惑,对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也有着近距离的观察。以下是她的讲述:

  青春期的留学男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在传统观念中,女孩似乎更敏感、细腻,男孩要更坚强,但实际上,找我来咨询的男孩,心理问题普遍比女孩更严重,尤其是在青春期。

  子轩是我接诊过的一个孩子,目前已经确诊了双相情感障碍。母亲当年为了将子轩送到加拿大读书,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奔赴海外陪读。多年来母亲一直告诫子轩“我们家很穷,爸爸妈妈为了你‘抛头颅、洒热血’,所以你一定要争气!”这导致子轩的精神负担沉重。高中时代,子轩就读于一所贵族中学,周围的同学非富即贵,而他则家境清贫。很多学校的活动他都没法参加,在社交活动中也逐渐被边缘化,加上正处于青春期,子轩开始对自己的容貌、身材感到自卑,慢慢就抑郁了。

  本以为上了大学后一切都会好起来,没想到读大学后子轩的学业经常跟不上,而此时母亲已经回国了。子轩独自在国外生活,几乎没有社交与朋友,逐渐产生了“活着没有意义”的想法,并很快发展为激烈的自残、自杀,终于在第三次自杀未遂后辍学回国,住进了医院。

  青春期是一个很“危险”的时期,尤其是对于男孩而言。很多女孩在外留学,会主动社交,找三五好友做伴,也会向父母撒娇,“心理弹性”更好。而多数男孩则会有严重的叛逆期,如果孩子本身性格内向的话,崩溃起来也是“不动声色”的。精神压力经过长期压抑后,发病起来更猛,极端时甚至会直接自杀。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没有打开求助的大门,就以为一切安好。一旦他反映经常有头痛、肚子疼等躯体化症状时,除了带孩子去医院做一般性检查,还需要做做心理筛查。

  “我总有种不配得感”

  很多出国留学的孩子会不断地被钱所困,进而产生心理问题,这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突出现象。

  以往我们很少会关注留学生的经济压力,大家都会觉得出去的都是有钱人。但实际上随着普通家庭留学占比不断攀升,有些家庭甚至卖房、卖地也要供孩子留学。由于投入很大,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值就会很高。例如会不断地告诉孩子“你得珍惜每一分钱,平均下来你一天的花费就得三四千块钱”。或者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抱怨“都是供你留学,家里才这么穷!”这都会让孩子容易产生不配得感,特别是意识到可能一辈子都挣不回留学的钱,如果再有一个挂科,负罪感就产生了。

  在安然读初中时,父母就将她送到了英国一所老牌贵族学校读书。安爸、安妈都是上海的普通工薪族,为了支付起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将家里唯一的住房都卖掉了。安然每次打电话回家,家里头都会不断地诉苦:“因为你留学,全家都特别惨,爸爸妈妈经常为钱打架。你一定要节省节省再节省!”

  安然所就读的是所女子中学,十几岁的女孩喜欢成群结队活动,周末总会有丰富多彩的安排。比如说小姐妹一起包车到城里去吃美食、买漂亮衣服。为了合群,省吃俭用的安然偶尔也会参加,她特别想AA,但同学们却主张轮流请客。同学请客多了,安然心里老觉得亏欠别人,一到周末就忍不住忧心忡忡。

  从初中到大学,还要在英国读近十年的书,生活太拮据,安然想回国读书。但由于接受的是英国教育体系,参加国内的中考、高考基本上都不可能了。于是就变成了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全家人咬牙熬着。“都是我把全家带入了一个悲惨的境地。”安然经常会自责,她感到孤独,不想去社交,整个人都非常敏感。

  准备好了再出国

  在我所接触的案例中,除“孤独”以外,“迷茫”“无目标感”是留学生反馈最多的心理状态。

  我们一些家长会有很理想化的想法,容易把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渲染得跟天堂一样,认为孩子到了那些地方后,就自动长大了。而对于一些孩子来说,突然被送出国,原本是没有心理准备的。待升学的喜悦退去后,迷茫、困惑的情绪就来了。

  第二次高考后,辰辰被父母匆匆忙忙送出了国。第一年高考,他被一所二本院校录取,但全家人一致认为辰辰是个一本或者211资质的孩子,读二本太没面子。没想到复读一年后,辰辰的分数却更低了,只够读一所私立三本院校。家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就将他送到了美国读书。

  辰辰原本并没有出国的想法,突然被送到国外,只觉得手足无措。在咨询中,他多次告诉我,整个大学期间他都特别迷茫,学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不知道再学下去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回国后能找什么样的工作,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除了未来的方向,更紧迫的是眼前繁重的课业。中美两国教育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美国高校的作业项目并没有量化评判标准,它更多基于教授的主观评判。有时当辰辰精心准备完一科作业后,得到的却是一个C甚至是D,“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辰辰沮丧地说道。

  由于是被半强迫性地送出来的,辰辰内心对父母一直存有埋怨。而当他在国外屡屡遭遇挫折时,这种埋怨就转变成了对父母的恨。每当看到国内同学精彩的大学生活时,他就会想“如果当年你们让我上那所二本大学,现在我也可以像这些同学一样顺利!”“新仇旧恨”加起来,辰辰最终罹患了双相情感障碍,逃离到了一座古镇上,不工作也不社交。

  我一直主张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留学。适合留学的孩子一定要具备两个前提:第一要心智成熟,拥有基本的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二要有具体的人生目标,出国前一定要做好留学规划。如果仅仅只是因为升学失利,为了面子或镀一层金就跑出去,在这个留学普遍化的时代,其实大可不必。

  听完王颖的讲述,一个个案例发人深省。留学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如果留学期间情感沟通方式不当或者经济、心理准备不充分,则会不可避免地对孩子造成伤害。学业终有结束,人生道路却十分漫长,如果留学生在异国出现了心理困扰,一定要记得向外界及时求助,赋予自己一些前行的力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