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校园净土,对校园欺凌说“不”!
- 来源:留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校园,欺凌,计划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5-08 17:02
文_姜乃强
“过去3年,法国有近100万名儿童饱受校园欺凌的困扰,初中平均每个班级有两名学生是欺凌行为的受害者。”对此,法国前不久出台防治校园欺凌部际计划,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校园欺凌的防范治理。
在美国、在英国、在加拿大、在澳大利亚,各个国家相继出台政策,加大治理力度,围剿校园欺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生态。就环球各国治理校园欺凌的探索与实践,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国际教育专家。
法国:推出防治校园欺凌计划
2023年9月,法国国民教育和青年部等十一部委出台了防治校园欺凌部际计划,提出按照“100%预防、100%监测、100%解决”的要求,对校园欺凌进行防范治理。根据相关规定,发现学生遭遇欺凌时,学区干预团队将同学校教师一起介入处理。如果判定施暴情节严重,欺凌者将被要求退学;如有必要,学校还可将欺凌案件移交检察官。
根据该计划,法国从2024年起在学校开设“同理心课程”,以塑造学生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关爱他人的精神。该课程2024年上半年在部分学校试点,下半年将推广至法国所有学校。法国教育部还发布了“学校同理心课堂教学包”文件,从认知、情感、社交技能三方面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游戏和讨论,是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
根据法国防治校园欺凌部际计划,小学可以开除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的行为对其他学生的安全或健康构成明显风险,可强制将其转到另外的学校就读,以减少对受害学生的二次伤害。同时,对于实施网络欺凌的学生,可以提起纪律处分程序,即使他们与受害者不在同一所学校就读,也将受到相应制裁。
此前,为改善校园风气并积极治理校园欺凌,法国启动了校园“灯塔”计划,要求所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必须全部加入。该计划不仅为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提供指引帮助,还为施暴的学生指明改正方向。该计划动员了法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人员参与,并为每个公民提供了帮助校园欺凌受害者的途径。目前,法国已有3万多名工作人员加入该计划。
据了解,参与该计划的人员将承担预防和发现校园欺凌行为的责任,并在接到报告后及时进行干预。同时,学生或其家人不敢或不愿报告在学校受到欺凌的情况,或认为自己反映的意见没有受到重视时,可拨打专门的学术欺凌热线、国家呼叫中心电话进行联系,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会认真倾听受害者的心声并提供建议,直至受害者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
在审议2024年国家教育预算时,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一项得到政府支持的修正案,决定拨款3000万欧元用于打击校园欺凌,包括设立反欺凌小组,为每所学校的欺凌事件举报人提供经济补偿,及增加对反欺凌求助热线协会的资助等。为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法国还提出到2027年将为所有国民教育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反欺凌培训。
美国:通过立法治理校园欺凌
从世界范围看,加强法治建设是治理校园欺凌的大势所趋。推进校园欺凌治理法治化,不仅是保障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客观要求,也是营造安全和谐校园环境的有效路径。它能够明确不同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对违反义务的校园欺凌实施者及其监管人员追究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从而有效治理校园欺凌。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治理。美国作为世界范围内较早制定反校园欺凌法律的国家,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各州相继通过并颁布了反校园欺凌法案以及修正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内涵、认定与类型、实施者的法律责任以及相应的法律救济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早在2015年,美国各州便全面通过了反校园欺凌的相关法案,明确了学校在预防和应对欺凌事件中的责任。根据相关规定,一旦有欺凌事件发生,学校必须立即展开调查并进行积极应对。对于未成年的欺凌者,美国法律同样予以严厉打击,其可能面临与成年人相同的法律制裁。这一做法体现了美国对欺凌行为的零容忍。
美国反校园欺凌法案的制定与颁布,旨在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以2010年颁布的新泽西州反欺凌法为例,其在立法目的中开宗明义:立法机关对于欺凌行为是零容忍的。欺凌行为在学生间造成了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恐慌氛围,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秩序,必须加以预防和干预。
在美国,学校教育在预防校园欺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学校高度重视反欺凌教育,并将其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定期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培训。此外,美国《儿童反欺凌手册》等指导性文件的推出,也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了全面而详细的指导。这些举措增强了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识和抵制能力。
与此同时,社会教育也是反欺凌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美国,众多公益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反欺凌宣传和教育。一些州还将校园欺凌的治理延伸至校外及网络空间等,对网络欺凌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在美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欺凌体系建设,为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奠定了基础。
澳洲:多措并举防范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行为,会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会导致被欺凌学生面临心理困扰,进而导致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校园欺凌还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失去对学校的信心,甚至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校园欺凌还会对整个学校的氛围和校园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欺凌行为会破坏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学校的环境变得不安全、不友好,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也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预防校园欺凌不仅是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维护学校良好教育环境的需要。只有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教育宣传,才能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保护每个学生的权益和尊严。
澳大利亚是较早关注校园欺凌问题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正是意识到了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他们采取多种举措应对校园欺凌问题。如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和处罚标准,确保对欺凌行为进行严厉惩罚;通过学校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和教师提高对校园欺凌的认识。
在澳大利亚,根据相关规定,5岁至7岁的孩子会接触决策制定、妥协的相关教育内容;更大年龄的孩子会陆续学习关于偏见、人权、同理心和宽容待人的教育内容;12岁至15岁孩子的教育增加了愤怒管理,以及自尊、善良、自律、毅力、诚实、责任、信任等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了解冲突可能发生的场所、导致冲突发生的原因,自己是如何卷入冲突的,分析并尝试解决电影或电视中出现的冲突,了解压力、嫉妒、偏见、拒绝的常见原因,掌握冲突解决、同伴调解的技巧,懂得倾听别人的陈述,与对方一起想出合适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这些都是澳大利亚中小学反欺凌教育的学习内容。
注重对学生施行与冲突密切相关的价值引导,培养妥协、同理心、平和宽容的心态,培养学生友善的价值观等,都是澳大利亚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对策的教育内容,这些教育有效地融合了国家、地方、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资源,彰显了教育效果。
英国:开通匿名举报抵制欺凌
英国政府专门开发了在线平台,方便青少年匿名举报校园欺凌。举报者可以通过截图的方式把辱骂性的信息保存下来,或者把欺凌者的照片拍下来,发送给平台工作人员。调查显示,这一举措有效治理了欺凌行为,半数以上的英国青少年认为校园欺凌事件有所减少,许多家长认为校园欺凌问题正在得到改善。
尽管传统的教育手段能够在纪律与道德层面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但仍有局限性。与教育手段相比,法律手段似乎更有规制效果。一方面,其能在事前指导学校、教师与学生,预防欺凌行为发生;另一方面,它可以在事后对相关损害予以公平的救济,并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
英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政府主要发挥领导与督促作用,颁布完善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学校制订各自的校园欺凌治理方案,并且要让这些方案为所有教师、学生及家长熟知;社会组织要为学校、学生以及家长提供有关校园欺凌的咨询与帮助,通过多方携手共同营造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的氛围。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如今网络欺凌成为一种新的校园欺凌形式,且大有增长之势。相比传统形式的欺凌,网络欺凌由于能够随时、随地发生,因此其危害性更加严重。针对新出现的网络欺凌现象,英国及时更新与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为各个学校处理网络欺凌提供参考。
学校对校园欺凌的治理不应始于欺凌发生之时,预防工作应成为校园欺凌治理工作的重点。英国的许多学校都会主动收集学生之间可能引发冲突的信息,通过与学生及家长沟通,根据具体问题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课上的教育帮助以及开展相应的活动等。
加拿大:加大监控力度防范欺凌
让学生相信校园内到处都有监控,本身就是对校园暴力的一种震慑,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感。在加拿大,监控器材最密集的地方不是十字路口或广场,而是在中小学。监控的影像资料,学校无权删除或剪辑,一旦出现家长或学生投诉,学区教育局会调看这些资料,如果有疑点会直接上报,并在需要时移送法律程序。
在加拿大,校园欺凌最著名的案例是“粉红服装事件”和“阿曼达事件”。2010年的一天,1名9年级男学生穿了件男孩子很少穿的粉红色衬衣上课,被同学嘲讽、欺负。后来,这一天被定为加拿大的“反欺凌日”。每年的这一天,许多中小学生都会穿上粉色衣服到校,以表示对校园欺凌的反对,学校也会借此进行反校园欺凌的“情境教学”。
发生于2012年的“阿曼达”自杀事件,是令人震惊的网络校园欺凌事件。女学生阿曼达·托德被人诱骗,在网络摄像镜头前拍了半裸照,结果被人上传到网络,在同学、熟人中传得沸沸扬扬。最终,阿曼达在16岁生日前绝望自杀。阿曼达事件最令人震惊的,是各种防范手段的苍白无力。
作为受伤害较深的国家之一,加拿大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治理校园欺凌。在《中小学安全法》或类似的法规中,要求中小学和学校管理委员会有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政策,有针对欺凌的干预计划。各地普遍设立了儿童帮助网站,中小学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专家,对遭受校园欺凌者,以及部分实施校园欺凌但情节轻微者进行心理干预。
加拿大对校园欺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采用各种直接、间接手段故意伤害或恐吓他人,且受其欺凌者无法自我保护或辩护”,并明确其适用范畴包括身体欺凌、情感欺凌、口舌欺凌、网络欺凌等,包括给别人起外号,嘲笑或辱骂他人,以种族、信仰、文化背景为理由的歧视行为等,以助力各方迅速判明校园欺凌的性质并进行积极应对。
除了对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外,他们还尝试对施暴者进行帮助,即认为施暴者存在心理障碍,需要通过正面干预加以宣泄。加拿大特别倡导父母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欺凌问题。加拿大的社区心理辅导机构也会为受欺凌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欺凌问题带来的困扰和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