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漪江
“将2024年作为‘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年’,着力破解学生身心健康重大问题。”教育部近日就学生健康工作的开展提出明确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众多代表委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高度关注,一股股温暖的力量在汇聚。
政策护航
在近日结束的2024年全国学校体育卫生艺术与国防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明确提出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年”为牵引,着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和学生心理健康等突出问题,切实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教育部提出,要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机理,构建有效预防体系;集中资源建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平台,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强化服务能力,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健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筛查机制,打通快速转就医“绿色通道”;办好学生心理健康讲堂,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生态。
去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出要求。该计划提出,要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把心理健康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专家建言
“青少年心理健康面临严峻挑战”“构建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新格局”“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协同育人新机制等话题,受到众多两会代表与委员的关注。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与精神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公共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张志勇认为首先是物质生活的进步与青少年精神成长需求之间的不协调;二是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沟通越来越少;三是唯成绩、唯升学的功利主义追求,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学习焦虑。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提出,要通过完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学校、家庭、社会责任分担机制,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行业监管,开通中小学生心理援助热线,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家校医社”联动服务机制等,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创新实践
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心理健康服务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问题,例如管理体制不畅、课程体系重复、师资力量不足、心理档案缺失等。他认为,应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潘碧灵认为,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政府部门、教育和医疗卫生部门、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参与;需要建设体系健全、目标明确、内容清晰、操作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推出统一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需要促进各学段师资融通,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携手同行;需要以心理档案建设为基础,确保相关信息畅通。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宝玲教授认为,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引入典型危机案例,并通过视频讲解与活动参与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现场互动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识别与认识心理危机,有效地掌握应对策略。
在多年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她在学校倡导开展的心理健康宣传月、师生万人心理健康运动会、心理健康教育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季、教师理性平和心态培育工程等活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些创新实践,在校园营造了“人人关注心理,人人注重健康”的浓厚氛围,实现了新时代心理育人工作的提质增效。
解困之路
我们生活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中,孩子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困惑、困扰并存。学业的重重挑战,人际关系的纷繁复杂,网络信息的冲击诱惑,学子们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所有这些,困扰着成长中的孩子们,也令他们的成长与选择充满了不确定性。
面对选择的挑战与困惑,学子们渴望被理解、被关爱;他们渴望在迷茫中得到指引,在困惑中找到答案;他们渴望有一片宁静的港湾,可以停泊心灵,不断整装出发。在此情景下,社会、学校、家庭及时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给予他们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变得日益重要。
而对于那些赴海外求学的留学生来说,身在异国他乡,面对陌生环境,远离亲人支持,面对语言、生活与学习等诸多未知因素的困扰选择,更加需要心灵的抚慰。关注学子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学子们身心健康地成长,有待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携手与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