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桎梏,积极面对心理挫折

  • 来源:留学
  • 关键字:心理,挫折,面对
  • 发布时间:2024-05-08 16:58

  文_符佳慧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被屡屡提及,青少年群体因心理问题而发生惨剧的新闻日益增多。笔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随着物质生活愈加富足,人们对心理层面的舒适度需求增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致使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报道也随之增多;二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但人的心理发展却远没有跟上,因此便会出现心理耗竭、稳定感失调等心理感受,青少年作为正快速成长、心智尚未稳定的人群,受到的影响更为强烈。

  留学生是青少年群体中颇为特殊的一类,沟通受限、思念家乡、课业压力、社交不便……留学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些经历常常是学生们的压力来源。与在本国接受教育的年轻人相比,留学生大多远离亲友,得到的社会支持和资源很少;初来乍到,陌生文化对自我带来的冲击很大;耗费金钱,在经济和学业上背负的心理压力很重。2020年,国内心理机构Know Yourself对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的数据令人担忧:高达83.95%的受访者在留学过程中经历过至少一次心理崩溃,44.58%的受访留学生曾考虑过放弃学业。

  心理问题缘起何处?

  为什么有的人能很好地应对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而有的人却会陷入不安,甚至引发心理问题呢?自我模式、人际关系、适应模式的发展和受损是心理咨询密切关注的变量,也是探讨留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3个侧面。

  自我模式。自我即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对自己能做什么和喜欢做什么的认识。通常情况下,自我能够帮助我们去判断和选择能够带来美好感受的事物和活动,即使面临困境,对自己的良好感觉也能维持下去。一个人对于自我的体验与本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密切相关,因此,自我的功能对人整体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对于留学生来说,在异国他乡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与自我有关的问题—比如自我身份的迷失:在新的环境中,留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脱离原有的社会群体,但又无法融入当下的群体,这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不安或迷失;内心自尊的受挫:无法理解聚餐时同桌人的笑点,无意中违反了社交礼仪,对方没有按照自己预期的那样做等,留学生的“少数群体”感容易因日常的文化冲击而加剧,这种“羞耻感”是对自尊造成损害的一大来源;自我效能感的挑战:面对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学习压力,学生们还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以上冲突和困惑,可能导致留学生们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

  人际关系。建立人际关系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人际关系往往也是沮丧、痛苦和迷惘情绪的来源。这个过程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心理能力,例如对人的信任感、对自己和他人的感知度、内心的安全感、与人的亲密性等等。

  异国他乡的环境容易形成压力,诸如导师、课题组或班级这类校园关系,通常是大多数留学生人际关系的第一站。我曾与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同门李同学探讨过国内外课题组的文化差异。我们二人硕士时均师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纾研究员,李老师带学生的方式近似于师傅带徒弟,他会手把手教我们做研究,课题组的其他同学也经常成为彼此情绪的第一分享者。而与此相比,李同学与他的英式教育导师更像是工作关系,同学间也更像是彼此促进科研成长的同事关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更高,如果学生不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导师也不会主动提出督导建议。综合我所观察到的其他中国留学生,他们中部分人往往会因现实与预想的不同而受到不小的文化冲击,这其中的差异就包括对“师徒”般的师生关系和“集体主义”般的同学关系的预期。

  适应模式。心理咨询中的适应模式是指人对自己压力和情绪的调节,例如调节强烈的情绪、焦虑、疼痛、与他人的关系、创伤事件带来的负性感受。防御机制就是人们调节内心压力的手段,适应性的防御方式能够增强我们承受压力的能力,甚至转压力为动力,非适应性的防御方式表面看似消除了压力,实际上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

  留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文化冲突,很多留学生在与当地人交流时会感到不自在,或是对当地的一些习俗感到困惑。非适应性的防御机制会使留学生认为对方或文化是有问题的,刻意回避与当地人在这方面的交流,以此来消除对自己的怀疑和否定的负面情绪。远离家乡和亲人的留学生难免感到孤独和失落,非适应性的方式可能会导致留学生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回避社交场合、过度饮酒或滥用药物等。

  总之,留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这些都有可能是自我模式、人际关系和适应模式层面引起的心理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

  在异国他乡,如何应对心理挫折?

  面对受挫心理:抓住自我成长的机会。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自尊心受挫和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其实是人们成长的预兆,预示着原本的观念和经验需要在新的环境下进行改变,也意味着处理不好当下的困境是因为没有可借鉴的过往经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突破舒适圈”。当人们能从各种危机和压力中看到自己成长的机会,改变就开始了。留学可以帮助自我成长与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新知识、结交新朋友、参与各种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经历,提升自己的能力。将每次尝试当作摆脱脆弱自尊、自我怀疑的机会,在行动中不断获得自我确认、收获真实反馈,并继续尝试,是慢慢稳定自我模式、发展自我的有效方式。

  面对人际冲突:关注自己的内在需求。人际关系在心理咨询中常被当作心理创伤暴露的载体,心理创伤通常会在良好的人际互动中被治愈。从个体来看,人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对别人不切实际的预期,常是引起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在与本国或其他国家学生交往时,可能会扩大这些创伤性感受。例如,学生在安全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可能会解读导师对自己的宽松教育方式为“放养型”,进而引发自己曾被忽视过的创伤,产生学业焦虑。为应对人际关系问题,留学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积极学习所在国家的文化和语言、参加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学习人际关系处理技巧等。同时,也可以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的支持与帮助。

  面对非适应性的防御机制:自我觉察。当一个人意识到因为自己的性格、行为方式等原因而对生活造成了困扰时,往往会开始反思自己做这些行为的动机和真实需求,这便是觉察自己防御机制的时候。认识常见的防御机制、学习和实践适应性防御机制,有助于人们更加了解自己,逐渐取代不适应的防御机制,这通常需要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协作才能更好地实现。适应性防御机制包括幽默、升华(例如将悲伤投注到绘画创作)、寻求社会支持等。适应性的防御机制还能培养出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几乎每所学校都会为学生提供获取心理咨询的途径,若本校缺乏专门为留学生提供本国语言的咨询服务,学生们还可以通过线上咨询的方式找寻中文咨询师。除此之外,自我观察、反思和记录、阅读也是学习和理解自我防御机制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国防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教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