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运输效率与民航企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研究

  • 来源:销售与市场
  • 关键字:运输效率,民航企业,经济效益
  • 发布时间:2025-02-21 15:38

  杨晓(山东机场管理集团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航空公司的稳定运营已成为保障旅客安全便捷出行及产业进步的关键因素。中国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民航局)秉持“为民服务”的宗旨,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坚持真情服务理念,实施“优质保障”措施,同时加大对飞行管理的日常投入力度。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有限资金条件下,最大限度提升运营质量与运营效益,保障飞行安全,成为我国民航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民航运输效率与民航企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航运输;运输效率;民航企业;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献标识码:A

  民用航空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2023年民航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188.34亿吨公里,全行业在册运输飞机平均日利用率为8.12小时,同比增加3.77小时。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航空运输业务量的快速增长,也体现了运输效益的稳步提高。航空公司普遍认为,运输效率是影响旅客体验及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且直接关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深入研究民用航空公司运输效率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对提升运输效率与企业经济效益、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 民航运输效率与民航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民航运输效率的高低直接反映民航企业的经济表现,高效的运输配合优质的服务体验,能够显著提升民航企业的品牌形象,从而强化航空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有力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攀升。与此同时,民航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也能够为运输效率的提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效益的增长使得民航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用于改善其运营条件和提升服务质量。这些资金不仅可用于民航飞机的引进与更新、飞机维护体系的升级,还可用于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福利待遇、推动机场设施的现代化升级,以及机场规模与容量的合理扩张。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运输效率,还能显著增强旅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形成正向的反馈循环。民航企业应深刻认识民航运输效率与民航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施科学的管理策略与创新手段,持续优化运输流程,提升运输效率,以实现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此外,民航企业应充分利用经济效益的增长,将其转化为提升运输效率的强大动力与资源支持,推动民航运输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民航运输工作现状

  2.1 航班运行效率成为关键指标

  自 2019年始,民航局秉持强化源头治理、提升运营效能、加强协同合作、完善考核体系的原则,不断推进民航运输事业的发展。2020年,明确提出健全航班常态工作机制、持续提升航班运行效率的工作重点。步入“十四五”规划新阶段,2021年进一步描绘了民航事业发展的蓝图,强调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致力于航班运行的常态稳定与效率提升。此外,自2017年起,民航局、机场运行管理委员会及各大运输机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评价标准和措施,深刻体现了对航班运行效率的高度关注,以及对民航服务本质特性的准确把握。

  2.2 完善民航飞行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依据2016年发布的《航班正常管理规定》,自2016年起,民航局及运输机场等部门相继制定了多项考核标准与管理措施,从航班正常率、关舱门及时率、航空公司责任占比、机上延误时间、雷雨季航班正常表现等多个方面,对航班运行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显著增强了航空公司对航班正常运行的责任感 [2]。

  2.3 加速飞行监测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2024年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不断推进创新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当前,数字化日益成为各行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民航企业亟须推进其数字化转型进程。缺乏数字智能化的飞行运营监测系统,不仅会削弱飞行保障过程的监控效能,还会限制民航企业对运营数据的深入分析与利用能力。

  2.4 飞行保障全链条管理有待强化

  由于飞机地面保障流程复杂且涉及多个独立环节,各环节的生产信息分散存储于不同部门的系统中,导致飞行状态监控部门难以获取全面的生产保障信息,也难以实现全链条的有效管理。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调度效率的提升以及飞机地面运行质量的提高,对民航运输效率与民航企业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构成了挑战。

  3 民航运输效率与民航企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策略

  3.1 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秉承“安全第一,效能优先”的原则,民航企业应构建运营效能控制中心。该中心负责飞行运营与生产的总体决策、指挥协调,管理飞行任务,协调国家空管与CDM(协同决策)运营,并对各分支机构的生产指挥和外部生产部门进行监督和协调。以正常航班率和72小时完航率为关键绩效指标,提升航班完航率和飞机日利用率,增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二,为满足业务集成与资源调配的需求,民航企业应构建立体管理模型。民航企业应以指挥、决策、支持为主体,构建运营与OCC(运行控制中心)的协同运作指挥系统。在此系统中,OCC指挥组直接领导前线各部门,有效整合飞行、机务、运控等多个部门,实现资源的全面整合,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专家支撑”的运作管理体系,显著提升指挥效能和生产效率[3]。

  3.2 实施飞行作业精细化管理

  为提升飞行作业效率,民航企业须从众多保障机构和工作程序中寻找控制点,构建以运营效能为核心的层次管理模型,实现对飞行过程的精确控制,切实提升飞行常态化水平。

  第一,在策略层面,民航企业应建立能力优化团队和机制,对飞行人员排班率、飞机利用率、飞机过夜地点安排、航线正常性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制定安全、科学、高效的能力配置策略,有效降低延迟比例,提升每日航班利用量。

  第二,在战略层面,民航企业应依据航班历史数据和气象数据构建运营风险预测机制,与各运营主体共同调整航线安排、航班时刻和运营资源。同时,制定经营风险会商制度,由情报专家和服务保障经理组成的专家小组每晚对次日天气、航海通告、机组资质、客座率等因素进行分析,提前介入并作出相应调整,编制和下发运营风险决策表,以提醒机组次日运营风险并制定控制对策。此外,民航企业还应充分发挥飞行班次调节机制作用,根据运营风险分析结果,对次日存在运营风险的航班提出应急措施,并上报有关部门。在地方政府运营管理机构的支持下,民航企业应积极争取调整时间,保障航班正常运行。

  第三,在技术层面,民航企业应确立多航线运营模型。在受到流量控制约束时,利用预先设定的备用航线,避免或减少原定航线对流量的制约。同时,将本部与下属各分支机构所属的航空基地的自然特性与座位分布特征相结合,对飞机的串联进行调节,提高航线同程作业的匹配性,缩短飞机在地面的停留时间,提升飞机运营效能。例如,在大型机场,民航企业可利用不同跑道服务于不同方向的航线,并将其改为“东进东出”或“西进西出”的组合模式,既缩短起飞时间,又为出境航班提供充足的保障时间余量,降低航班延误概率 [4]。

  第四,在归纳层面,民航企业应制定运营优化机制。针对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民航企业应组织相关运营机构进行个案复盘,按照“调研―反馈―归纳―改善―再检验”的方式,找出运作中的瓶颈与缺陷,完善工作程序,最大限度地提升处理效能。同时,民航企业还应加强对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分析研究,以高延迟率运营航线为研究对象,从流量控制、航线结构两个角度出发,对航线结构或时间进行优化。对于短期延迟的航班,民航企业应将其分为多个阶段,从各个阶段寻找薄弱环节,采用关键航班预警和处置、高频次短时延误的航班优先保障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航班短时延误。民航企业应在每年制定航班正常性提升工作方案,并制定航班正常性指标及运行效率提升重点工作任务推进表,将正常性指标和提升任务分解到位,并定期汇总任务进度,确保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值得注意的是,民航企业应根据不同机场运营的差异性,制定个性化的升级计划。以某大型国际机场为例,在“同向进出”的基础上,民航企业在港口运营中实施了“先启动后调整”的策略,提高了运营效率。通过该项目的执行,该机场的民航企业运营时间显著缩短,位居所有运营公司之首 [5]。

  3.3 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航班的顺畅运营是一个多维度且复杂的议题,涵盖飞行计划、气象状况、空中交通管理等多个层面。提升航班的日常运营水平不仅是民航企业的基本任务,还是保障旅客安全、便捷旅行的关键所在。为有效控制航班延误率,优化飞行常态,民航企业须承担确保旅客准时、安全抵达目的地的重任。

  第一,挖掘内部潜能,优化运营效能与管理模式。飞行作业作为一个动态且复杂的系统,其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为避免部门间各自为政,民航企业应强化协同合作,以某一核心部门为主导,推动多部门间的紧密配合,发挥整体协同效应,从航路设计、气象预报、飞机维修、外包单位监管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导致航班延误的症结,并针对性地实施解决措施。同时,民航企业应聚焦关键流程,突出重点,创新管控手段。通过逐航班、逐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既能迅速应对航班运行过程中的突发问题,又能在事故分析、经验总结与交流的基础上,对流程进行持续优化,从而提升飞行品质 [6]。第二,内外联动,全面改善航空运营生态。民航企业的经营管理、管制资源调配与机场效率保障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与空中交通管理部门、机场及其他航空公司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民航企业应充分利用交通运输相关平台,借鉴国际先进的飞行管理经验,健全协调机制。另一方面,民航企业应加强与空管和机场的信息互通,促进信息的深度整合,形成协同运作、互利共赢的局面,逐步优化经营环境,使其达到最优、最协调、最高效的状态。

  3.4 加速经营管理智能化进程

  为不断提升各机场离港航班的监控效能,民航企业须逐步实现对飞机地面保障全过程的监控。应把握时代机遇,主动推动与各单位的信息共享,将共享平台、A-CDM系统(机场协同决策系统)、全国流量管理系统等紧密结合,加强与运营监测中心、各运输机场、空管单位之间的数据交换,打破信息孤岛,通过共享运行数据,学习借鉴行业中的先进经验,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力求实现运营的数字化、考核指标的具体化、问题的精准化,不断提升运营质量与飞行常态化水平。在当前全国上下奋力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航企业应坚持逐航班、逐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原则,严格按照民航局的总体工作部署,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通过运输机场、空管单位、同行航空公司的紧密协作,推动航班正常性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7]。

  4 结语

  民航企业的交通流程服务效率与管理效能直接影响其整体效益。就民航业务而言,通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可实时采集民航交通相关信息,涵盖机场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等,将数字化技术与民航交通管理深度融合,推动民航企业的经营管理迈上新台阶。为促进民航运输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民航企业须从顶层战略规划出发,科学配置运输资源,包括机型的优化使用、航线网络的灵活调整等,对机型进行合理布局,并根据不同阶段的交通特点对机型进行适时调整,以提升民航运输效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教学方案,通过有效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以满足民航事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朱承杰.空中交通管制对民航运输的影响与挑战[J].中国航务周刊 ,2024(18):73-75.

  [2]刘南男.我国民航业整治“机闹”问题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 [J].民航管理,2023(9):15-19.

  [3]朱承杰.提升民航运输服务质量的要点分析[J].中国航务周刊 ,2023(28):77-79.

  [4]李维春,史珂.基于耦合模型的民航运输效率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研究 [J].价值工程,2022(34):54-56.

  [5]陈良潮,郭佳凝,万家豪,等.中国民航运输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分析 [J].中国集体经济,2022(19):84-86.

  [6]杨省贵,徐昶,艾璇.航空公司运营效率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1-41.

  [7]庄天玺,程小慷,郝芮,等.基于GDIM法的中国民航运输业碳排放因素探讨 [J].科技和产业,2022(3):271-274.

  作者简介:杨晓(1987―),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民航运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