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
- 来源:销售与市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绿色信贷,绿色创新,金融机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2-21 15:40
肖珍珍(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绿色信贷在我国绿色金融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影响企业绿色创新。本文基于绿色信贷发展历程及现状,探究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绿色信贷主要从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融资支持和降低创新风险等方面影响企业绿色创新。我国绿色信贷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过程中存在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激励效应薄弱和金融机构参与度较低等问题,本文根据研究结果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以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信贷;绿色创新;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1 绿色信贷的历史和现状
2007年7月,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三部门共同颁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该意见着重强调了信贷管理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同配合,并加大了对环境监管的力度。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绿色信贷正式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金融工具 [1]。2012 年1月,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绿色信贷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绿色信贷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指引》深化并扩充了绿色信贷相关规定的内涵,全面优化了绿色信贷的管理框架。绿色信贷不仅提高了企业贷款申请的严格程度,将环境达标状况、污染治理成效及生态保护要求视为信贷审批的关键条件,还借助差异化利率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环保友好型产业与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因此,积极推行绿色信贷政策,是推动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共生社会及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举措。
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绿色融资的主要形式,在国内相关领域中首屈一指。迄今为止,绿色金融各领域发展尚不均衡,其中绿色信贷市场的规模较大[3]。近年来,绿色信贷的规模、增长速度及其在总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均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标志着绿色信贷市场正日益扩展。
第一,从增长速度来看,自“双碳”目标被明确提出之后,各大银行积极投身绿色信贷业务的拓展,2021―2023年,绿色信贷余额的年增长率连续三年稳居30%以上的高水平,这一增速明显超过了同期总贷款余额约 11%的年平均增长率 [4]。第二,从构成的角度观察,绿色信贷市场的资金流向广泛,涉及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与减排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此外,参与的金融机构也呈现多样化趋势,由原先的大型银行逐步扩展到包括中小银行在内的更广泛范围 [5]。第三,从变化态势的角度审视,绿色信贷的发展目标经历了从号召倡导向制度化规范的转变,绿色信贷政策的重点也由原先的限制性措施逐渐演变为鼓励性措施。同时,绿色金融产品也实现了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种类的扩展。
2 绿色信贷与企业绿色创新
绿色创新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增强企业的社会形象与公信力,还助力企业在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吸引众多消费者,进而提升市场份额。此外,绿色创新还能促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最终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6]。绿色信贷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为企业提供融资途径,推动企业朝绿色环保方向转型升级。受绿色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影响,对环保和社会责任不达标的企业,金融机构会实施信贷紧缩,同时加大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作为企业的关键融资渠道,银行信贷直接影响企业环保投资的充裕性,对企业的绿色创新潜能产生深远影响。
《指引》清晰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须从战略层面深化绿色信贷的实施,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以促使企业调整其发展路径。由于绿色创新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传统金融模式往往难以充分满足其融资需求,绿色信贷政策则为企业绿色创新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7]。绿色信贷政策通过设置专门的绿色信贷产品和优惠条件,降低了企业绿色创新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
绿色信贷政策通过信贷资源的倾斜配置,引导企业加大对绿色创新的投入。在绿色信贷政策的推动下,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向环保绩效好的企业和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从而促使企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创新,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8]。绿色信贷政策还通过风险预判和风险管理机制,降低企业绿色创新的风险。商业银行在提供绿色信贷时,会对企业的环保风险和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如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引入第三方担保等,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9]。
3 绿色信贷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绿色信贷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但还是难以切实指导并解决企业在运营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难题。由于监督与制约机制的缺失,银行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时可能会优先考虑自身的商业利益,对于界限模糊且短期内不易显现问题的企业和项目,继续提供信贷支持 [10]。这一现象还可能会引发各银行在执行该政策时力度上有差异,进而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对那些严格执行政策的银行而言,其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当前,有些区域仍未制定关于绿色信贷的风险补偿、担保机制,也缺少税收减免、贴息等相关配套激励政策。绿色信贷项目通常具有较长的回报周期,初期盈利水平也较低,若无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作为支撑,金融机构投身绿色信贷项目的积极性将会显著减弱。
3.2 绿色信贷政策激励效应较弱
我国在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过程中,存在激励手段不充分情况,这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政策尚未到位及缺乏足够的经济激励措施等方面 [11]。当前的政策重心偏向于设置限制与约束条件,而在奖励与补贴方面的支持力度则显得相对不足,这导致许多优惠政策未能切实发挥作用,趋于形式化。在缺乏强有力的监管与约束的情况下,个别银行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时优先考虑自身的商业利益,可能向那些环保标准模糊且短期内潜在风险不易暴露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12]。
3.3 绿色信贷政策机构参与度较低
在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进程中,大型银行发挥着主导作用,相比之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参与度较低,影响力有限。绿色金融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型企业及大型项目,而对于本地化、具有特色的绿色项目,其融资能力相对薄弱 [13]。绿色信贷资金的投放主要聚焦于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大型项目领域,特别是铁路运输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这与国家政策的引导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中参与度较低的核心原因在于绿色金融产品供给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创新产品的推进速度缓慢。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及碳金融产品的发展相对缓慢且规模有限,这些因素制约了金融机构为各类不同特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绿色项目提供全面且个性化服务。
4 绿色信贷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建议
4.1 推动绿色信贷政策全面实施
绿色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依托于完善的监管体系,监管体系的健全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制度规范与导向指引。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框架是确保经济稳定运行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法治化商业环境不可或缺的基石。第一,相关部门需加速构建并优化专项法规体系,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的蓬勃发展,清晰界定银行在利用信贷资金支持环境治理过程中所需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第二,针对现行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违反者的处罚力度。第三,强化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生态环境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绿色信贷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第四,积极推广绿色环保理念,促使企业扩大对低碳节能及环保项目的投资规模。合理提升财政扶持,加大税收减免力度,以激发企业获取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4.2 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激励机制
在绿色金融领域,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绿色、低碳、环保项目和领域的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一,加速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全面构建,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及绿色基金等多个范畴。第二,制定并优化绿色项目识别准则及环境绩效评价标准,为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出与流通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包括碳排放、能源消耗、环境风险等信息。提高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加关注绿色发展和环境风险。第四,激励金融机构开发创新型的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诸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以及绿色投资基金等。引入更多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如碳排放质押贷款、碳排放交易基金等。通过革新产品与服务,来应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进而丰富绿色金融市场的供给层次。第五,主动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及国际合作项目,携手国际社会共同促进绿色金融的进步。同时,强化与国际金融机构及跨国企业的协作与交流,合力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的新范式与新道路。
4.3 构建绿色信贷政策支持体系
第一,为了提升绿色信贷的统计准确性,需完善相关统计制度,强化对绿色信贷实施状况的监测与评估。同时,利用再贷款政策以及构建专业化的担保体系,促进绿色信贷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获得绿色信贷支持的项目,项目方可依据相关规定申请财政补贴利息的扶持。
第二,在环保部门的引领下,银行、银监局、金融机构及企业组织等多方应携手合作,加速推进绿色信贷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的完善工作。优化绿色贷款的界定标准,简化操作流程,减少相关费用,以扩大绿色金融的惠及范围。
第三,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通过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与服务模式,应对绿色投融资领域存在的期限不匹配、信息不对等、产品缺乏及分析工具不足等挑战。在贷后监管过程中,高度关注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状况,构建常态化的实地考察机制。通过此举,可以有效辨识客户所面临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要素,进而建立健全环保风险报告体系。一旦发现环保方面存在问题,企业应立即对其绿色信贷的分类标签进行适时调整。
5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信贷政策能够增强企业公信力和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但目前也存在绿色信贷政策执行力度不足、绿色信贷政策激励环节薄弱以及绿色信贷政策机构参与度较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对绿色信贷政策及相关参与机构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弊端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首先,推动绿色信贷政策全面实施,明确发展目标和要求,自上而下系统推动绿色信贷发展。其次,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激励机制,加大对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与项目的信贷扶持力度。最后,构建绿色信贷政策支持体系,促进绿色经济领域的发展,确保环境与社会风险合规政策的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1]何凌云,梁宵,杨晓蕾,等.绿色信贷能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吗 [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9(5):109-121.
[2]王馨,王营.绿色信贷政策增进绿色创新研究[J].管理世界 ,2021(6):173-188,11.
[3]齐绍洲,林屾,崔静波.环境权益交易市场能否诱发绿色创新?: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专利数据的证据[J].经济研究 ,2018(12):129-143.
[4]郭江山,师琪.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影响先进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吗? [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3(5):105-118.
[5]陆菁,鄢云,王韬璇.绿色信贷政策的微观效应研究:基于技术创新与资源再配置的视角 [J].中国工业经济,2021(1): 174-192.
[6]于波.绿色信贷政策如何影响重污染企业技术创新?[J].经济管理 ,2021(11):35-51.
[7]王丽萍,徐佳慧,李创.绿色金融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与阶段演进 [J].软科学,2021(12):81-87.
[8]田超,肖黎明.绿色信贷会促进重污染企业技术创新吗?:基于《绿色信贷指引》的准自然实验[J].中国环境管理, 2021(6):90-97.
[9]卞晨,初钊鹏,孙正林.环境规制、绿色信贷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仿真:基于政府干预的演化博弈视角[J].管理评论 ,2022(10):122-133.
[10]原毅军,陈喆.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J].科学学研究,2019(10):1902-1911.
[11]杨柳勇,张泽野.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J].科学学研究,2022(2):345-356.
[12]谢乔昕,张宇.绿色信贷政策、扶持之手与企业创新转型 [J].科研管理,2021(1):124-134.
[13]谢婷婷,刘锦华.绿色信贷如何影响中国绿色经济增长?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9):83-90.
作者简介:肖珍珍(1999―),女,汉族,江西新余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会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