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而不发的课堂尴尬

  张家海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午后,我站在八年级的讲台上,心中满怀期待。那天,我将讲授《细菌》这一节内容,并决定一改往日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枯燥方式,转而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学们,你们知道细菌是怎么被发现的吗?”我满怀信心地抛出了这个问题,期待着学生们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然而,回答却让我大跌眼镜:“细菌是列文虎克发现的。”这个回答显然偷换了概念,答非所问。我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失望,但更多的是疑惑:为什么他们不能深入思考,给出更准确的答案呢?

  我深吸一口气,决定继续引导:“列文虎克,因为制作了一个能放大200 到300 倍的显微镜,从而发现了细菌这种生物;巴斯德,因为制作了一个鹅颈瓶,才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空气中本来就存在的。读完这两个故事,你们对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新的想法?”

  我满心以为,课前让学生们预习了“细菌的发现”知识板块,又加上“问题串”的驱动,讲完两个科学家的故事后提出这个问题,会在班级里激起一片讨论的浪花。然而,出乎我的意料,问题抛出后,却迎来了一阵尴尬的冷场。学生们或低头不语,或面面相觑,仿佛这个问题与他们无关。

  我愣住了,心中充满了困惑和不解。怕自己没表述清楚,又把两个“工具”写在黑板上,“200—300 倍显微镜”“鹅颈瓶”,一上一下地,并列起来形成对照。这不就很明显了吗?科学研究要有所发现,必须先制造工具;再或者,科学上要有所发现,必须首先发展科学技术。哪怕说不出这些术语,也应该说到工具啊、手段啊这方面的字眼吧?

  然而,孩子们给出的回答还是与工具无关,比如要坚持不懈、要细心观察,依然都是“启而不发”。那一刻,我忍不住怀疑:是不是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不爱思考了?

  这个问题一直堵在我心里,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挫败感……今年,再次站在熟悉的讲台上,面对着同样的课题,我开始深思:是否自己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是否自己的提问方式过于直接,缺少了引导的过程?我决定改变策略。这一次,我不再直接提问,而是先引导孩子们重读课文,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的故事,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发现的魅力和意义。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列文虎克,正在用显微镜观察那些微小的世界;想象自己就是巴斯德,正在用鹅颈瓶证明细菌的存在。

  然后,我再次抛出了那个问题:“同学们,读了这两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关于科学发现,你有什么新的启示?”这一次,孩子们开始积极发言,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

  “老师,我明白了,要有所发现,必须先要有工具,就像列文虎克有了显微镜,才能发现细菌一样。”

  “对,我也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科学发现至关重要。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中,如果不是基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他也不可能证实细菌的存在。”

  “是的,就像最近吧,如果没有火箭技术的发明,我国的神州十六号载人宇宙飞船也不可能发射成功!”

  终于,我欣慰地长舒一口气。原来,不是他们启而不发,而是我这个执教者急于求成,引导的方式不够精准巧妙。

  回想起刚参加工作时,每次登上讲台,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这节课有哪些知识点要教给学生,有哪些考点不能遗漏,如何讲授才能让学生得高分。深受应试教育的牵引, 我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关键词教学法”,绝不浪费一丁点儿时间。具体操作就是,课前让学生预习,课上教师串讲,学生画重点、圈关键词,最后布置练习,完成练习。那时还一度认为,这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法,一堂课讲一节内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效。

  后来,参加了一些教研培训,阅读了一些报刊文章,才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教教材”的知识灌输模式,而真正的教学应该是“用教材教”,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很遗憾,我居然这么晚才读懂这句话,之前一直浑浑噩噩的,不知“何谓教材”,不懂“教材何为”,就这样误人子弟这么多年!仔细品味叶老这句话,回想自己这么多年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做法,感到一阵阵“背心里发凉”。

  我渴望孩子们能够深入思考,积极发言,又担心他们无法理解我的引导,无法给出我所期待的答案,从而让我陷入尴尬的境地。这种矛盾心理让我在课堂上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轻易提问,生怕再次遭遇“启而不发”的尴尬。然而,正是那些尴尬的经历,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我意识到,应该尝试用更生动、更有趣的方式来讲授知识,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和回答。

  马克斯·范梅南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对不上号。因此,当课堂上教师“启而不发”时,最终还得从自身找原因。我开始反思,尝试用更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孩子们的问题和回答,用更细腻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思考、探索。从自身角度出发,尝试一些改进策略,如重新评估学生的准备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难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

  在反思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点燃火焰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湖北枝江市安福寺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