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的千年之旅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鞋子,漫长,时光
  • 发布时间:2025-04-13 10:49

  文/ 张致和 杨士钰

  从兽皮裹脚到长靴御寒

  考古专家认为,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防止走路时被硬物硌伤,一开始是用树皮或者大的树叶来裹脚的,后来才学会用绳子和木板做成原始的木屐(jī)来穿,或者把兽皮裹在脚上,用细皮条绑紧来保护脚。这些裹着脚的兽皮被人们缝缝补补,经过了漫长的时光,终于变成了最早的“鞋”。

  根据考证,我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木屐是浙江省宁波市慈湖遗址出土的距今5300 多年的慈湖木屐,迄今发现最早的鞋子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土的约 4000 年前的羊皮靴,迄今发现最早的靴子造型彩陶器是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发现的3000 多年前的辛店文化彩陶靴。

  除了用兽皮做靴子,人们也会用草编的绳来做草鞋。夏商周时期,鞋子被称为屦(jù)、履( )。随着人们学会纺纱、织布,鞋子的材料也变得多样化起来,除了用木头、皮革做的鞋子,麻布鞋、丝绸鞋也开始出现了,被称为“麻履”“丝履”,它们的基本样式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古代的游牧民族最喜欢靴子。因为靴子能起到更好的防风、防摩擦的作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向游牧民族学习,也引进了一种短筒靴。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兵俑的脚上就有这样的靴子。

  从隋唐开始,靴子的地位在中原地区得到了极大提升。隋朝正式将靴子列入了官吏的常服中。到唐朝时,女子中也流行穿靴子。清朝时,靴子进入了“全盛发展期”。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清朝的统治者从未忘记祖先骑马射猎的习俗。这一时期,靴子的样式、工艺都有了较大发展。

  不分左右脚

  悄悄告诉大家一个有趣的“秘密”,那就是上下五千年,古人的鞋子都不分左右脚!一直到1876 年,我国才“诞生”了第一双分左右脚的鞋——上海鞋匠师傅做出的一双现代皮鞋。

  这种不分左右脚的鞋子在古代被叫作“正脚鞋”,也叫“直脚鞋”。古人是如何忍受鞋子不分左右脚混穿的呢?其实,古人的鞋子材质大多是皮革、布帛、丝麻等,都比较柔软,鞋子的尺码也普遍偏大,因此就算左右脚混穿也不会不舒服。有意思的是,古人穿鞋虽然不分左右脚,但买鞋的时候通常只试左脚,如果左脚刚好合适,就不再试右脚了。这其实与人体结构有关,通常人的左脚会比右脚稍微大一些。古人也很聪明,发现和总结了这个“规律”。下次你买鞋的时候,不妨先用左脚试,看看自己的脚长得是否符合上面的“规律”。

  木屐与“花盆底”

  慈湖木屐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木底鞋。木屐采用纯天然材料制作,工序简单,也符合古人追求自然的心理,所以文人雅士十分钟爱木屐。《太平御览》《晋书》等古籍中就记载了孔子穿木屐的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追求不羁的风格,木屐越来越受欢迎。相传,著名诗人谢灵运为了方便游山玩水, 就在木屐底上安装了两条屐齿,这样登山的时候就非常轻松。后世很多文人,如宋朝的苏东坡就很喜欢穿这种木屐。

  清朝时期,宫廷中的满族女性大多穿一种花盆底鞋,这种鞋因鞋底是木质高跟的,像个倒扣的花盆而得名。这是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鞋尖处有用丝线编成的穗子,鞋帮上有刺绣的纹样。有人认为,花盆底鞋是满族先民“削木为履”习俗的反映,也吸收了木屐的很多特点。这种花盆底鞋是中国鞋履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关于这种鞋的起源也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满族妇女爱穿遮脚面的旗袍,这种鞋既能让旗袍遮住脚面又不至于让旗袍的下摆拖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满族先民需要经常上山,为了防虫就在脚底绑上厚厚的木块,后来慢慢演变成了花盆底鞋。

  中国古代的鞋子各具特色,展现了古人不同的审美追求。鞋子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艺术的升华,也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精华融合的产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