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进谏有多难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故事,直言进谏,意见
  • 发布时间:2025-04-13 10:51

  文/ 张 夏

  人们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错能及时改正是好事,但知错能改可并不容易。有很多人犯了错,不是选择拼命遮掩,就是自欺欺人地把责任推给别人,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今天的人是这样,古代的皇帝更是如此。当皇帝犯错的时候,大臣出来指出错误并提出改正意见,被称为进谏。本期介绍的这幅画名为《锁谏图》,它讲的就是一个直言进谏的故事。

  紧张激烈的冲突

  1000 多年前的东晋十六国时期,有一位统治北方的君主叫刘聪。他非常宠爱自己的皇后刘娥,想为她造一座华丽的宫殿。但是当时战争频繁,国库空虚,再大兴土木,必然会加重国家负担。

  于是,大臣陈元达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他来到刘聪所在的逍遥园里的李中堂,直白而不留情面地进言说:“现在连年征战,饥荒和瘟疫肆虐,士兵疲惫在外,百姓怨恨于内,实在不适合大兴土木。汉文帝富有四海,尚且舍不得花费百金修建露台。陛下占据的土地不过两个郡,怎能为了修建宫殿如此损耗民力呢?”

  刘聪听了当场大怒!他骂道:“我身为君王,修一座宫殿,难道还要问你这只小耗子的意见吗?看来不杀你,我的宫殿是修不成了。来人啊,把陈元达推出去斩首,和老鼠埋在一起!”

  侍卫们一拥而上要把陈元达拖出去。没想到,陈元达早有准备。他用事先缠在腰上的铁链,把自己锁在了堂下的大树上。他抱着大树,继续高声劝谏:“我都是为了国家!陛下杀了我,我能够和古代的忠臣一样死于劝谏,心愿也达成了!”

  皇后刘娥很贤德,她在后宫听说了这件事,赶忙写了信派人送到刘聪手里,劝他饶恕陈元达。看到皇后的手书,刘聪的气逐渐消了,命人把陈元达带过来,当面向他道歉,并且把逍遥园改名为纳贤园,把李中堂改名为愧贤堂,以纪念陈元达的这次直言进谏。宫殿自然也就不修了。

  冲和淡雅的演绎

  现在流传下来的《锁谏图》有多个版本。其中,天津博物馆所藏的这幅《锁谏图》是元朝人画的,算是比较温和的一个版本!

  看,画中的皇帝刘聪不再是那种粗豪的少数民族君主形象,看上去反而颇有儒雅的仁君气度。从表情上看,刘聪也没有怒目圆睁的狰狞之态,而是神态安详地侧视送上手书的侍女。陈元达也一脸平静,没有大声疾呼的激愤之感。连旁边拉扯陈元达的几个侍卫,都一脸云淡风轻,似乎也并不用力。如果不了解故事背景,谁能想到这幅画记录的是一场君臣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冲突呢?

  我们再看画面的背景,画家别出心裁地点缀了梧桐、松竹等有着高洁寓意的植物,这就增加了画作的象征性和艺术美,隐含了对陈元达高洁品德的赞美。这其实是一种“偷梁换柱”的艺术处理手法,就像现代人加了“美颜”和“滤镜”的照片一样,虽然不一定能够反映历史的真实,却带有一种冲和淡雅的神韵,平淡而从容地表达了这个故事本身的劝谕意味。

  润物无声的规劝

  大家要知道,在古代,给皇帝提意见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高风险行为。所谓“伴君如伴虎”,稍不注意,就有生命危险!许多大臣都选择阿谀逢迎,一味地歌功颂德。一些相对有责任心的大臣,也大多选择在皇帝高兴的时候,旁敲侧击地提出意见。

  因此,像陈元达这样完全不顾皇帝的面子,直白地指出皇帝的错误,并且据理力争的大臣,更是凤毛麟角了!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稀缺和珍贵,古代的画师们才会特意用生花的妙笔来描绘他们,讴歌他们。

  《锁谏图》是一幅画,但同时也是一则“寓言”。我们能从中读出很多“大道理”。比如领导者要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下属要敢于坚持自己认定的道理、纠正领导的明显错误。它还赞美了通情达理的女性。毕竟,如果不是贤德的刘皇后,事情不知道该怎么收场呢……

  但是,大道理之外,它又能给普通人带来怎样的启示呢?我觉得,这幅画在教我们学会“勇敢”和“谦卑”。我们要勇敢,像陈元达一样,有为了忠诚和责任抛弃一切的勇气,不迷茫、不害怕。我们也要谦卑,能超越自己的情绪,懂得认错。如果没有陈元达的勇敢,或者没有刘聪的低头,这个故事一定会有一个残忍的结局。但如果真的这样,大家也不会传颂这段历史佳话啦!希望这幅画能够打动你的心,也希望你在人生道路上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强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