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永向前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革命,步伐,整齐
  • 发布时间:2025-04-13 10:54

  文/ 薛 舟

  紧跟着鲜红的军旗

  1927 年9 月,秋收起义爆发后的某一天,起义军高举着崭新的军旗,在崇山峻岭间大步向前。看着迎风招展的红旗,看着部队整齐有序的行军步伐,毛泽东忍不住抒发起内心豪迈的诗情,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按照原定的计划,起义军本应该在攻克平江、醴陵、浏阳等地后会师,进攻湖南省会长沙。但是,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反扑,给起义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导致部队战斗力大幅下降,人数迅速从5000 多人减少到1500 多人。

  面对这样的局面,进攻长沙已经不可能了。危急关头,毛泽东命令各部队到浏阳的文家市会师,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会上,毛泽东果断提出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而向敌人势力薄弱的井冈山地区进军,建立根据地并让军队进行休整。撤退途中,起义总指挥卢德铭为了掩护大部队而不幸牺牲,整个队伍的士气更加低落,很多人都在怀疑,刚刚举起的红旗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深感忧虑,他开始深刻反思并总结失败的原因。9 月29 日,部队行军抵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随即实行了“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由此开始改变起义军中旧军队的习气和不良作风,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

  经过“三湾改编”,起义军脱胎换骨,真正成长为区别于国民党军队以及历史上一切旧军队的人民军队,也就是歌里唱的“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

  后来,起义军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红一团”。长征路上,“红一团”奋勇当先,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事迹尤为震撼。

  革命是一场大浪淘沙的历程,意志不坚定的人难以见到胜利的曙光。只有那些舍生忘死的战士,紧跟着鲜红的军旗,与革命的队伍共同成长,最终迎来新中国的成立,其中就包括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陈伯钧上将、宋任穷上将、张宗逊上将,以及陈士榘上将等杰出的革命英雄。

  军旗永向前

  秋收起义时,第一面军旗的设计和制作都很匆忙,难免粗糙。随着红军走向正规化,军旗的样式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1930 年4 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各级军旗一律用五角星红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旗用大红色旗;中央为五角星,五角星为白色,中为镰刀斧头交叉排列,镰刀斧头用黑色,旗之右边镶白布长条书写番号。这就是“三〇式军旗”。

  到了1933 年4 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再次修改军旗的样式。最主要的改变是,五角星从旗帜中央挪到了右上方,中间的图案由交叉的“镰刀斧头”改为了“镰刀锤子”,且颜色由白色改成金黄色。此外,旗帜的三条边增加了旗须,旗杆处则用白布书写部队番号。这就是“三三式军旗”。长征途中,红军举的就是这面军旗。

  这面军旗珍藏在遵义会议纪念馆。1934年9 月,红六军团在贵州省剑河县遭到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十八师五十四团被重兵围困,团长英勇牺牲,150 余名战士阵亡,军旗也在混乱中不幸遗失。战斗结束后,当地农民陈年贵捡到了这面军旗,后来交由遵义会议纪念馆收藏。这面军旗就是“三三式军旗”的制式。1949 年6 月15 日,中央军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发布了新的军旗样式,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八一”军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