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缝隙

  • 来源:摄影世界
  • 关键字:城市,缝隙,重庆
  • 发布时间:2025-04-18 16:06

  摄影并文/ 崔力

  我住的城市,叫作重庆。

  他曾经是抗战时期的陪都,1997 年成为中国西部唯一直辖市。后来,又有了充满发展欲望的新名片——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8D 魔幻之都……而在我眼里,它只是一座隐匿于长江流域山林中的大城——江与山,水与桥,人与路,毫无缘由却又理所应当地拼接在一起,神奇而独特。

  这些年,重庆发展很快,老城区在三维的空间里辗转腾挪,腾笼换鸟;新城区则架桥修路,劈山填河。大坝蓄水后的高峡平湖,拉高了城里江边年复一年的水线;青砖黑瓦间填满的高楼大厦,则如一个小孩子搭的积木越垒越高。2007 年还在建设的菜园坝长江大桥,如今早已成为新的堵点;2010 年的城市菜园则成为如今的一个商业体;而2017 年还有市民蹦极跳的洋人街,早已化成一片荒原……

  当然,在迈步向前的同时,重庆也保留了许多年代的记忆,并没有与往昔渐行渐远——1980 年代建成的长江索道,如今依然带着大量旅客穿梭南北之间;朝天门的批发市场,仍有不少“棒棒”脚踏实地,肩负重担;几乎被高楼吞没的罗汉寺,仍然晨钟暮鼓,独享香火;而灯火璀璨的洪崖洞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成了重庆最热门打卡点……

  照片上的它们,其实只是跌宕起伏城市发展中的一个个小角落。但我却觉得它们如这座城市的一个个秘境般,随着建筑的湮灭和新生,变换着形态消失又出现。它们平凡得你熟视无睹,却又像魔法平行世界一样,仅需要一个小小咒语的吟唱,就可以耳目一新地出现在你的身边。它们横亘在历史和发展的中间、盘桓在文化和经济的夹缝,架设在鸡毛蒜皮和GDP 的留白处,琴瑟笙歌,油米炊烟。

  这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曾经为片面追求国际化而导致城市历史文化萎缩、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千城一面的机械复制模式开始得到重新审视。城市的文化与精神得到梳理,重庆的建设逐渐脱离当年单纯的破旧立新与推倒重来。新的趋势更多的是将城市的历史、文脉、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等因素放进城市建设中进行综合评价,让越来越多更具历史韵味和地域特点的气息开始从重庆的一墙一瓦中散发出来,展现出一座城市向上生长的勃勃生机。

  这是重庆之所以近年来甚嚣“网”上,成为全国游客都喜爱的网红城市的原因,也是我从这十多年的拍摄中看到的变化。

  当年最开始拍摄这个选题,是源于一种自发,而不是自觉。彼时,重庆的大拆大建正如火如荼,十八梯、江北嘴、滨江路、各座大桥……这一系列如今的繁华之处或交通枢纽,当时还没拉上施工围挡,或在半遮半掩之中。作为一名记者,我更多的是在采访和拍摄这些拆迁单位,或者新建单位的施工进度。但一次路过建设中的菜园坝大桥,让我想到了我的这种采访可能会一直持续好多年,而在这破旧立新中,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是不是有很多瞬间能让我感慨万千?作为一个喜欢拍单幅照片的摄影记者来说,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和记录,它们最后是不是可以由零散的乐句攒成一曲歌吟?哪怕只是让我自己轻轻哼着,淡淡记着……

  于是在采访的间隙、在工作之余……只要眼前景象能触动那么一丝丝感动,我就把它拍下来,至于它究竟是记录还是表达,是拍摄重庆生长,还是山水风光,抑或城与人的关系,都不重要,能让我有摁下快门的冲动就行。这么多年下来,我也惊喜地看到了重庆在城市建设中思路的变化,这也许就是时间的力量,也是摄影的意义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