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她的时间”策展实践看女性摄影师展的叙事重构

  • 来源:摄影世界
  • 关键字:女性,摄影师,叙事
  • 发布时间:2025-04-18 16:14

  文/ 郑诗琪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PIP)自2001 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摄影艺术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从2014 年开始,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正式设立了女性摄影师群展单元,旨在梳理当代中国女性摄影人的创作,并形成惯例,通过这一平台探索并呈现女性摄影师如何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作实践,反映社会、文化和个人情感的多重维度。2024 年的女性摄影师群展由北京电影学院的朱炯老师担任策展人,带领三名研究生建立了策展团队,从前期网络征稿到展览的落地,策展团队沉浸在参展摄影师的作品里,一同创造出“她的时间”展览在平遥摄影节登场,完成了一次关于时间、性别与摄影本体的空间化叙事。

  朱炯在策展人语中所言:“时间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跟性别无关;但每个摄影师对时间的感知与表达都是不同的,个体认知的差异,要大过性别认知的共性。”

  这一点在展览中得到了验证:在内容维度上,作品突破了私人情感表达的局限,呈现出从自我认知到社会观察、从微观叙事到宏观批判的谱系延伸;在形式维度上,创作者通过媒介实验拓展了摄影的边界,既包含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也涉及拼贴、红外成像等技术介入,更延伸至装置、手工书等多元实践。这种差异性构成了展览的深层逻辑结构:当个体创作方法论与集体文化语境形成互文关系时,展览本身便转化为探讨摄影本体论的良好场域。

  本次展览将“时间”确立为展览的核心叙事轴线。这种选择根植于摄影媒介的先天属性——作为机械复制时代最具时间敏感性的艺术形态,摄影术始终游移在罗兰·巴特所指的“这个存在过”的历史证据性与苏珊·桑塔格论述的“时间切片”的审美再造性之间。“她的时间”的诞生,并非为强化性别区隔,而是为揭示一个真相:当女性摄影师的作品被置于同一场域时,她们对时间的诠释呈现出远超性别框架的丰富性。这场展览汇聚起了11 位女性摄影师的创作轨迹,她们站在时间掌控的主体位置,以个体化的生命经验为锚点,在时间维度上展开多元探索。

  展厅被设计为一座“拟像时钟”,用展厅中央的三面展墙搭建成时、分、秒的指针意向,作品选择遵循“时间哲学”与“个体表达”的双重逻辑:左侧的“对时间天马行空的影像创作”以超现实影像挑战线性时间观,如摄影师宋言的《绿洲一A1I》结合红外摄影、时尚摄影与观念摄影探索虚拟与现实世界,摄影师林味熹以拼贴和装置诠释人和“自我”互动的四个阶段;中间的“向内的时间”通过私人情感探讨生命体验的沉淀,摄影师王淑媛运用植物、湿版蓝晒和菲林片的结合构建出跨越时空的记忆空间;右侧的“向外的时间”则展现了对广阔世界的观察,摄影师李雅真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古渡口,在历史的河流中探寻生命的河流……三面展墙模块化构造的动线,犹如一座巨大的时钟在展场中缓缓转动,作品本身已成为跨越性别的“时间容器”,每一幅作品都是时间的刻度,记录着摄影师对时间的感知与思考,通过空间流动引导观众在“时、分、秒”的意象中穿行,让观众在行走中完成对时间的个体化解读,以时间为经纬,将流逝转化为哲思。

  在本届平遥国际摄影大赛颁奖之夜,“她的时间”展览单元三位参展摄影师——林味熹、施阳、王淑媛,凭借作品《自我》《在台北的121 天》《百草园》斩获优秀作品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