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外包死局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软件外包,东软,文思信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1-01 10:50
“我们基本不做外包了,东软内部早就做了重新规划,我们做的是专业的IT服务。”当记者打电话给东软,希望能就软件外包的话题对东软相关负责人进行采访时,遭到了东软集团BCC公关策划部部长杨喜文的拒绝。而此前,《计算机世界》记者对东软的采访约请一直很顺利。
而另一边,文思信息的市场部负责人在电话中说起外包,也急火火地叫道:“今年谁还敢说外包市场好?”
根据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文思创新、软通动力、海辉软件、柯莱特等主要外包企业,刨去运营支出和股权激励支出等项目后,只有文思的净利润率10.4%、柯莱特的净利润率10%,维持在原有水平之外,软通动力、海辉软件等企业的净利率都低于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略低于10%的平均水平。
2011年,中国外包企业高增长的光环正在褪去,而“外包”也如同一道魔咒,让东软这样以外包起家的企业不愿再提及。
“软件外包企业行业原本不足10%的净利润已是低位。”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区主管合伙人施能自(Noman)表示,而如今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境况更是困难,为了提高净利润率,摆脱单纯依靠降低成本的赢利模式,很多外包企业都开始弱化“外包”形象,更倾向于以“IT服务商”或“IT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姿态出现。然而多元的服务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做支撑,高端人才匮乏、低端人才流动大等原本就已存在的弊病,在人力成本增加、汇率调整、欧美经济不振的冲击下更加明显,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正在越来越深地陷入低利润“死局”,无法自拔。
业务:无大包利润低
过低的技术含量、单一的服务模式,使中国软件外包企业长期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
“我们大量的外包项目都是给客户做编码,这是最基础的工作。”被外派到北京摩托罗拉公司从事外包业务的张敏(化名)对《计算机世界》报记者说。而他所做的工作,代表着中国外包企业大部分员工的生活——外包就如同一条流水线,每个人只负责一小部分编程或程序测试任务。
数据显示,中国IT服务外包企业的收入70%~80%来自于低端外包开发,而商务分析和咨询等高端业务仅占20%。
“实际上,IT服务过程中,真正最赚钱的是做商务分析和咨询。但中国大多数IT外包公司所接的单子,基本上是一个大包里分拆出的若干小包,属于二级承包商,这样的包既费力、又耗时,挣的钱也不多。”计世资讯IT研究事业部总监曹宇杰表示,这是一直以来困扰中国外包企业的难题,而正是外包企业这种单一的服务模式,制约了中国软件外包业利润率的提高。
据了解,多年来,中国软件外包企业一直在低端从事着编写代码的业务,从未提供过咨询和整体解决方案的业务。据一位外包企业中层人员透露,曾经有过国外的大企业找到他们公司,“希望在code之外,也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但我们权衡之后发现,一方面,发现没有相对应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我们的业务架构也不支持整体解决方案,因此无法提供服务,只能放弃。”
对此,文思创新执行副总裁吴建表示:“这样的事情几乎所有外包企业都遇到过,而这些做不了的,往往是价值不菲的大包,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水平。”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本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外包业务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就会被做死”。
为此,软件外包企业为了提高技术能力,拓展新业务模式,从而能够接大订单,在全球范围开展了几乎疯狂的海外收购计划。
去年,东软集团成功拿下芬兰SESCA手机软件业务,一举收购了SESCA拥有的从事高端智能手机软件开发业务的3家子公司100%的股份;海辉软件也通过并购积极进军海外市场,2010年3月海辉并购了EchoLane,进军美国云计算市场,今年7月海辉又收购了美国IT和流程顾问服务提供商NouveonTechnologyPartners。
“海外并购吸引外援需要的不只是勇气。”吴建告诉记者,文思从2005年至今,也已经先后完成了十几个并购案,但这些并购的企业几乎全是国内企业,或者是与国内业务相关的企业。“我们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国外并购。文思2007年12月在纽交所上市的第二天,就有华尔街的分析师带着我们去参观一些可以并购的公司,但目前为止,文思并没有完成一笔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并购。这其中包括很多问题,例如并购对公司带来的战略转型影响、并购后如何解决公司内部员工文化差异等。”
对此,有分析师也表示,通过并购提高外包企业技术含量风险并不小,买下来只是开始,如何从文化、管理上做好协调工作才是关键。“而且单纯的并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接大单少、利润率低的问题。因为企业并购的公司一定会比本身规模要小,这就决定并购后能够接到来自更大企业的订单的几率是有限的。”吴建表示。
人才:高端缺低端跑
“实际上,外包企业要想接到大单,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技术水平,而这也是IT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曹宇杰表示,“说白了,就是人才。”
然而,人才对于外包企业来说,似乎仍是难以逾越的一道难关。
首先,中国外包产业虽然是拼“人”的,但高端人才匮乏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目前,文思约有1.4万名员工,据我所知既具备IT技能,又可以跟国外客户打交道、管理一个项目的中层管理人员约有100多人,但是能够带几百万元的大项目,管理一两千人团队的这种人才,能数出10个就不错了。”吴建说。
对此,曹宇杰也表示,中国可以承接过千万元的大型外包项目的高级项目经理仅1000多人,这与印度相比,是极其贫乏的。“而对大多数外包企业来说,受利益最大化驱使和员工流动率过大影响,很难有大量时间培养员工的整体能力。”曹宇杰说。
多年来,外包企业一直被戏称为“IT猎头公司”,人员流动率极大,特别是两三年工龄的低端员工频繁流动,导致企业很难通过较长周期培养出高端人才。
“IT外包服务业每年人员流动率是比较大的,他们大都是出于个人发展、家庭或薪酬原因选择离职的。”东软集团商用软件事业部中层管理人员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外包项目一般在哪都有,刚开始,大学生一毕业,无牵无挂的,还可以在全国各处走,但是慢慢年龄大了,特别是成家之后,不管项目地在哪,每周五下班都会往家跑。”一位在东软集团工作了5年的研发人员告诉记者。企业接到的外包项目基本都是1~3年,面试合格的员工就要在外包企业所在地工作这么长时间,如果是离岸外包,比如对日外包,员工就要去日本,即便是境内外包,外包公司所在地也大都在其他城市。而且一个项目完成之后,没休息几天,第二个项目紧随而来,还要往外地跑。“员工大多数都过得很漂泊,有的人甚至只有在入职时去过公司。”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外包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来说没有‘营养’”。张敏说,在他3年的外包工作经历中,只从事过一小块代码工作,如果把整个项目比做一张桌子,那么3年来,他就只会做桌腿,而且也只能做这个,连整个桌面是什么样也没见到。
“这就是我和很多同事选择离职的原因。我不想去大公司了,感觉中小企业缺少人手,学的东西可以更全面。”张敏告诉记者,2008年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大型外包企业,今年8月合同到期后,就没再续签,而是去了北京一家中小型的IT外包公司,规模比原来的企业差远了,但他却觉得自己充实了很多。
对此,东软集团商用软件事业部管理人员表示,企业当然希望员工可以多做不同阶段的开发,但是大多数项目一上来交工时间就非常紧迫,对公司来说,不得不派出最擅长某个开发阶段的员工。
久而久之,外包产业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企业招聘人才,希望能够花时间培养出高端人才,但为了保证工期,又不得不让员工只做某一块业务,进而导致员工流动率过高,无法培养出高端人才。
对此,GartnerIT服务研究总监汤彤妹也表示:“像文思创新、中软国际、海辉等这些主要对欧美市场接外包的企业,不缺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业务总监等职位的人才,因为这一层不需要很多人,十几、二十个就足够了。而且这些离岸外包公司大都是留欧、留美或者留日回来的人创办的,现在国外经济不景气,他们大可以找同学过来做一些高级管理工作,但是真正能领导项目、实施项目,既懂技术层又懂业务的人才确实是相当匮乏的。
环境:多动荡成本升
除了人才瓶颈无法突破,CPI(消费指数)上涨、人民币升值及欧美经济不振、日本大地震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变化,对本来就接不到大订单的中国外包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人民币升值的确会给外包企业带来压力。以离岸外包为例,外包业务结算大多以美元计算,换成人民币后,外包企业收入必然相对减少;而除此之外,由于国内通货膨胀、CPI不断上升,企业为了留住员工必然要加薪。”汤彤妹表示。
根据《计算机世界》今年3月对软件外包企业进行的薪酬调查(详见2011年3月14日第9期《软件行业涨薪闹心》)显示,今年以来,大连的软件外包企业员工平均工资上涨10%,北京和上海则上涨15%。
此外,另有数据显示,目前外包企业为留住员工,已经对初级、中级技术人员加薪10%左右;能够提供咨询、实施等综合服务的高级技术人员,涨薪幅度均超过20%,甚至达到30%;而总监级别员工的涨薪幅度则达到了30%以上。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从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30%,“升值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人民币继续升值,外包企业的成本就会不断增加,如果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就只能像目前一部分小企业一样,用不起北京的人力,就到其他省市去找人。但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这种方法都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该人士强调。
据东软内部人员透露,除了受人力成本上升的影响,日本大地震在今年第二季度对东软的软件外包业务造成了重创。“日本震后很多工厂都没有了,当时东软在福岛的项目基本都取消了。”该人士说。
在采访中,海辉软件集团副总裁刘鹏也表示,欧美经济形势不好,确实对很多外包企业造成了影响,虽然现有业务还是保持持续增长,但与两年前相比,接到大单子的机会少了很多。“但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由于海辉在日本也有大量客户,而日元正在大幅升值,所以冲击还不是很明显。”
“实际上,对外包企业来说,成本上升可以依靠涨价来平衡,但这需要不管是文思、中软、海辉还是东软,都统一告知客户,由于成本增加,外包价格也需要增加。但是中国目前外包市场‘多国混战’,并没有一致的涨价意识。如果一家公司单独降价,国外的发包公司会同另一家公司谈,很快在中国就会演变成一场价格混战。”一位外包从业人员表示。为此,中国企业不得不从其他方面着手,在低利润的情况下,仅能依靠“由内而外”的变化,来适应各种危机,在“苦海”里挣扎着走下去。
外包内变四招突破死局
潜力巨大的本土市场、诱人的政府支持政策,以及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给外包业带来新的转机。但是,利润率过低仍是中国外包企业的长期死穴,为了把握新机遇,寻求转型突破口,外包企业正在开展一场寻死局突围战。其中,我们总结了外包企业的四大招式。
1.激励机制与人力成本控制并行
“每当过节我们都会收到公司发的礼物,每隔一段时间,集团还会给我们报销回家探亲的往返车票钱。”东软集团外派到北京的员工对记者说。
“虽然文思不如某些互联网公司的利润高,但是也会考虑引进一些期权激励政策。”文思创新总裁陈立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
而海辉为适应国际化的发展氛围,打造包容的多元文化环境,从2006年就开始了职业化改造,让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在海辉工作,和谐共处。
在重视人才的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外包服务业也采用各种方法降低人力成本。
例如文思公司在北美的业务增多了,他们就会在北美设立子公司或者开发中心,直接从当地招人。“这比从中国招人,再把他们派到北美更省时、省力。”吴建说。也有一些公司从国外当地招一部分员工,再从国内外包一部分员工,共同组成一个团队的情况。
“海辉通过拓展深层次模式的合作,开发了很多合作项目,既提高了盈利,也更加靠近客户现场,海辉员工的离岸比例变得越来越大,因此我们从2003年就开始就把全资子公司设在美国,杀到总部去接单,减少用工成本。”刘鹏说。
2.重新定位向多元转型
“东软内部早就做了重新规划,最初的外包部门已经按不同的服务内容分拆成AVNC、商用、IA、社保、医疗等事业部。我们要做的是专业的软件服务。”东软集团商用软件事业部管理人员表示。
与东软相似,海辉更加侧重在价值链上提供纵深的咨询服务。“我们的服务不是卖给所有人,海辉只在专注的行业服务那些领军企业。”海辉高级副总裁刘鹏表示。海辉目前有同客户IT部门打交道的IT外包,同研发部门打交道的研发外包,同运营、销售部门打交道的BPO等。
而除此之外,文思创新也在外包服务中,开展了对微软等大客户的内部产品线深挖工作。“文思加强了对咨询、行业解决方案和服务外包这三块业务的重视。”文思执行副总裁吴建表示,文思对未来的定位是成为优秀的软件服务与解决方案供应商。
不仅是对产品线的纵深发展,外包企业更多的是希望以此开展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摆脱单一的外包形象。“专业多元的外包模式是接大包的保障,而对专业和多元的重视,必将引起对优秀IT人才的重视。”计世资讯IT研究事业部总监曹宇杰表示。
3.瞄准国内市场
日益庞大的国内市场也给外包企业带来新的发力方向,而海辉、文思等离岸外包企业也从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开始把更多精力转向国内市场。
记者了解到,海辉从2009年开始就逐渐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目前,相比在欧美、日本的业务,海辉在中国本土市场增长最快。文思创新也表示,其中国业务的增长比欧美业务高出许多。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超过2700亿,同比增长35%。Gartner也预测,到2015年,国内IT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42亿美元,5年的复合增长率是24%。
除了市场需求,中国政府对外包业务的扶持政策也是外包企业瞄准本土的原因。
目前,国务院已确定北京、上海、杭州、大连、武汉和成都等21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对注册在这些城市的企业从事国际服务外包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5月11日,财政部和商务部下发《关于做好2011年度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对2011年度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相关业务予以资金支持。具体为,给予示范城市500万元定额支持,专项用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培训服务平台所需设备购置、运营及维护费用。而各示范城市也相继出台了自己的扶持政策,以西安为例,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西安高新区每年投入5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建立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为落户西安的外包企业就近提供人才。
在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也有分析师认为国际环境对外包企业的影响有时间限制。“衰退的经济也可能促使欧美企业更讲究运行成本的降低,它们还是有一部分业务要外包出去,要外包肯定还是要选择低成本的国家,像亚太的中国、印度、菲利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中国的人力成本虽然不断走高,但是相对于印度来讲,还是有竞争力的。”GartnerIT服务研究总监汤彤妹说。
4.抓紧新技术机遇
在发展多元专业外包业务之后,新兴的云计算、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也给中国外包产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方向。
据东软内部员工介绍,今年东软已经接到大量关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终端应用,以及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应用等外包项目,这些订单90%来自国外、10%来自国内。
海辉高层管理人员也在采访中表示,与去年相比,新技术给海辉业务带来至少三位数的增长。而海辉在云计算领域的外包客户,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
美国埃森哲公司首席科学家、全球研究总裁齐韶表示,今后5年里,有8个方面的技术会改变服务外包产业的未来,分别是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云计算、下一代计算机或系统架构、计算机和信息或网络安全、数据隐私、社交网络,以及用户体验。这些领域主要的技术变化或发展,将为外包服务供应商提供大量的机会。
本报记者 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