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跨界车
- 来源:越野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跨界车,改装,SUV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7-16 16:51
同样都被归属为跨界车的范畴,但实际性能表现却可能千差万别。在挑选跨界车时,我们要多个心眼,否则等车子买回来后发现不适合自己,那就“杯具”了……
跨界车的通过性一定比轿车好吗?
许多人舍弃轿车而去选择跨界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出于通过性的考虑。这些消费者并不真正注重越野性能,只不过需要车子的适应性稍微强一点,遇到一些修路路段或者“上山下乡”走土路的时候不至于那么尴尬。从主流的宣传来看,跨界车就是介于轿车和SUV之间的车型,车身上加装的那些大包围、行李架之类看上去也挺像SUV的,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车再怎么着,也应该比普通轿车通过性好。
这种理解从大面上来说不算错,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跨界车确实拥有比轿车更强的通过性,但并非绝对。有些厂商推出的跨界车,更多是为了展现一种休闲范儿,相比普通版的轿车,离地间隙的提升非常有限,甚至索性没有提升。轮胎配备上也是如此,这类车可能并没有针对通过性而采用不同的轮胎,有些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配备了并不符合通过性需求的低扁平比轮胎。其目的一来是为了提升运动性,更重要的是在不增加轮胎外径的情况下加大轮毂尺寸,让车子看上去更加动感。如果你是出于通过性的需求而选择了这样的跨界车,那真正走上烂路的时候,估计肠子都要悔青了。
这类跨界车以那些在普通轿车基础上改装而来的车型居多,但并非所有此类车型都存在通过性等同甚至不如普通轿车的问题。在具体选择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测对比,结合相关的离地间隙数据、轮胎配备以及试驾报告之类的信息进行判断。
跨界车就别谈通过性吗?
有些人则走入另一个极端,认为跨界车就一定不具备通过性的优势。例如:其中一些消费者对于大空间并无特别需求,相反更注重经济性、操控性,甚至也喜欢跨界车休闲的样子,但因为跨界车看上去太“软”了,就想当然地认为其通过性不行。
这同样也是一种误区。例如:一些跨界车其实就是基于SUV底盘打造的,在通过性方面并不逊于同平台的SUV车型;只是厂商在车型设计取向上比较前卫,造型上与传统的SUV有较大出入,看起来是以运动和时尚为核心的,因此给人以通过性不强的印象。这其中某些车型,由于它本身的平台技术比较好,其同平台SUV的通过性优势一样会体现在跨界版的车型中,从而使得这些跨界车的通过性比许多SUV还要强。
选跨界车更要注意开发背景
从以上两个误区的提示其实可以看出,要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跨界车,除了注意外观、空间这些表象,以及参数这些直观数据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这款跨界车的开发背景。
如果某款跨界车可以找到对应的轿车版原型车,那基本上就能说明它的性能是更接近于轿车的;如果某款跨界车可以找到同平台的SUV车型,那它的属性也会更像SUV。如果二者都没有,那它就很可能是介于二者之间—厂商以某一轿车的平台为基础,或者开发全新的平台来打造一款跨界车。如果是这样,这类车型的性能很可能就会介于轿车和SUV之间。
这个判断方法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例如:能够知晓某款跨界车是与某款SUV共平台的设计,那就可以根据这款SUV的口碑来进行判断。如果对应的SUV通过性很好,而且影响这款车通过性的技术和配备在同平台的跨界车上也可以找到,那就可以结合如离地间隙、接近角、离去角之类的数据,对这款跨界车的通过性有个大体的判断—只要数据相仿,其通过性也自然让人放心。
对于跨界车的四驱要理性看待
不少人对于许多跨界车在引进时没有引进四驱版本而耿耿于怀,有些人也会在跨界车的两驱版和四驱版之间犹豫。
基于跨界车的定位特性,厂商会“默认为”多数跨界车的车主对于通过性的要求要比SUV低,也就是能应付一般的非铺装路面即可,绝不会拿跨界车去所谓的“玩越野”。这样的话,四驱对于跨界车来说意义就不大。即便推出,可能也只是小众车型。于是厂商在推出四驱跨界车的问题上就比较谨慎,要么索性不引进,要么不会作为主打版本,对应的产量也很低。由于不是主流需求,因此四驱跨界车的可选择面不多,而且一般来说性价比也不会突出。
那作为消费者自己,对此就要理性看待了,是不是非要“跨界+四驱”的组合?例如:既然选择了跨界,目的是为了时尚和经济性,那就别过分追求通过性了,选择主流的两驱版会更具性价比。如果真的注重越野,那就别那么拘泥于跨界的形式,踏踏实实地去选择一些通过性不错的四驱SUV。
接下来的章节,我们会将目前国内市场上在售和即将上市的一些主流跨界车来做个归类盘点,其间会提及它们的开发背景和一些基本特性,可供大家在选择跨界车时作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