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预测与分析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1-27 14:56
信贷规模仍处高位但增速有所下降
商业银行2010年新增信贷规模有增有控,仍将处于相对高位水平
2010年国内宏观经济在经历“企稳回暖”阶段之后,将逐渐步入经济景气周期,但经济回暖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经济良性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仍然需要实施适度宽松政策,保持商业银行信贷的平稳投放,推动经济尽快夯实基础、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以使得商业银行贷款增长与宏观经济发展较为匹配。
纵向比较近十几年来我国人民币贷款增速波动情况可以看出,后一年贷款增量与前一年贷款增量比值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分别为1999年和2005年,两个年份人民币贷款增量分别是1998年和2004年的0.94倍和0.84倍。参照人民币贷款投放规模波动规律,可以判定2010年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量回落到2009年的90%乃至稍高的水平是较为合理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将达到9万亿元左右的水平。按照这个数字,商业银行2010年新增信贷规模将保持在相对高位,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09年11月27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并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确传达了2010年财政、货币政策将不会改变的信号。随后,2009年12月7日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上述重要中央决策精神为2010年新增信贷规模保持在相对高位水平奠定了宽松政策基础及外围宏观环境。
其次,商业银行十多年来的信贷投放规律表明,2010年新增信贷规模将保持在相对高位。一是商业银行信贷增速从未在相邻两年内大幅下降,如上所述,后一年贷款增量与前一年贷款增量比值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分别为1999年和2005年,但下降幅度也仅为6%和16%。二是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规模每5~6年会出现梯级上升的态势,譬如1996~2002年间的年度平均新增贷款规模达为1.5万亿元左右,2003~2008年间的平均年度新增贷款规模达为3万亿元左右,依据历史经验,2009~2011年间的年度新增贷款规模平均将达到9万亿元左右。
最后,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投资对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较大,项目投资周期的惯性以及中长期贷款的投放粘性都将决定2010年信贷投放规模保持在相对高位的水平。一是2010年中央投资对信贷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大,在2008年底公布的1.18万亿新增中央投资计划中,2010年约安排5885亿元,比2009年还高出了1000亿元左右,若考虑原有的中央投资计划,则拉动作用更为显著。二是地方“投资依赖机制”已经形成并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到目前为止,地方项目1~10月同比增速达34.8%,超过中央项目16个百分点。但由于目前分权体系下地方政府对于投资的热情,以及2002~2004年投资高涨的模式,要完全抑制地方政府被启动的投资热情将十分困难。同时,地方政府2009年下半年的资金来源状况大为改善,地方城市投融资平台大规模扩展,这也为地方政府进一步规划投资项目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因此,2010年地方政府项目投资将引领整体投资出现进一步增长的局面,并将带动商业银行新增信贷规模保持在相对高位的水平。三是投资周期的惯性作用以及中长期贷款投放的粘性效用。2009年1~9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83%,新开工项目数量增速、新项目计划投资增速,以及在建工程项目增速都处于历史高位。按照国内平均2年左右的项目投资周期计算,2009年较大的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10年的后续资金投入难以骤降,2010年商业银行新增信贷规模将在2009年的投资惯性作用下保持在高位水平。
商业银行2010年信贷投放增速将较2009年有所下降
金融监管手段将更趋严格,一定程度上制约商业银行2010年信贷增速。2009年7月,银监会在2009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公开提示风险:贷款高速投放积聚的风险隐患在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有所抬头;要特别防范项目资本金不实或不足、票据融资、贷款集中度和房地产市场等风险点。并出台了若干针对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信用卡业务、二套房贷等具体规定,加强贷款用途管理,防止贷款违规流入股市房市。2009年内,银监会又出台相关监管办法,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刚性要求,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充足率的行为进行部分限制。2010年,银监会将在督促商业银行严守拨备覆盖率底线的同时,突出防范此轮信贷高速扩张中面临的风险节点,深度关注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局部区域项目准入门槛降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滥用信用额度、风险管控缺位导致票据融资套现资金及假按揭贷款等风险领域。同时,银监会将进一步严格资本充足率监管,强化资本约束,防止信贷过度投放,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2010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规模,使得信贷增速趋于回落。
2009年第二季度以后,央行通过灵活调节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适度微调货币政策,引导市场利率触底后有所回升。2010年,央行将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资金供求,将继续使用央票、正回购等常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和非常规的定向票据以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进一步引导市场利率上升,并协同窗口指导来控制商业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0年将有所回落,贷款增速也将所有下降。2009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强调“科学合理地安排投资计划”,确保中央投资项目的“质量和安全”,“规范地方政府及其平台公司的举债和担保承诺行为”,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导向将由重点扩大投资转为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确保投资质量和安全,优化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并将继续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尚未下发的中央投资可能延迟下发,新开工地方项目的控制也将更为严格。而目前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贷款仍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约为累计新增实质性贷款的1/3左右,投资于基建领域的中长期贷款占全部中长期贷款的一半左右。因此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相应地拉低商业银行贷款增速。
2010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将面临的几个问题
商业银行各类贷款风险集聚,将考验其信贷风险防控水平。
首先,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行业和客户集中度风险突出。一是从客户贷款规模结构看,大部分贷款进入大企业,授信相对集中,这会导致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资金,急需资金的领域如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等融资难,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政府型企业却得到了超额配置,资金有可能违规流入资本市场或房地产市场等高风险领域。二是从贷款的产业结构看,过度集中于少数几个产业也加剧了风险的积聚。资源行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仍然是信贷投放的重点,也是较易产生波动的特定行业,而对“三农”、民生、消费等领域的忽视,加大了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失衡的风险,并可能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其次,房地产贷款风险不容忽视。2009年以来信贷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但是,随着商业银行贷款在房地产业集中度的增加,特别是银行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会导致其中蕴含的金融风险逐渐凸显。房价逐渐攀升产生房地产泡沫,商业银行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将可能同步上升,集聚的风险不容忽视。与此同时,个人信贷风险应予以关注。2009年以来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都实现了迅猛的增长,随着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量的增加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变,该类不良贷款也出现了一定的上升压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信用卡贷款风险,2009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到57.73亿元,同比增长131.3%,这是国内信用卡产业6年发展历史上从未出现的情况,个人贷款和信用卡风险仍需要高度关注并及时化解。
最后,融资平台的政府背景在客观上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尤其是不规范的融资平台,由于缺乏相关法规对平台资金运作和担保行为等做出限定,风险暴露的概率更是大大提高。具体风险体现为,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比例普遍较高,政府隐性负债负担过重,且举债速度有不断加快之势。二是政府背景使得信息不对称,信息透明度不高,银行难以真实全面地评估融资平台的整体负债水平,加大了银行贷款结构性失衡风险。三是缺乏公共监督。由于地方财政没有将作为企业行为的平台融资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审计部门也没有对这部分融资以政府为对象实施监督,地方人大不能对这部分融资实施监督。这使得平台融资作为公共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游离于必要的公共监督体系之外。四是多平台、多形式融资。出于多方考虑,政府总是乐于创造和调整各类平台。由于政出多门,渠道多元,个别政府甚至可能已经无法确切概算自身负债水平。五是流动性风险突出。这种风险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市政建设短期集中投入而长期平均收益,商业银行的融资期限难以与之匹配;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委、政府的任期与一些项目的建设周期不对应,与商业银行的融资期限不对应,都可能影响政府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资本充足压力紧绷,常规资本补充手段受阻,将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伴随着超常规信贷投放,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呈现快速下降态势。2009年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从年初的12%和9.9%下降至11.3%和9.2%。2009年6月末,国有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数据反映其资本充足水平依然处在下降通道。当前阶段,商业银行提升资本充足率的渠道和手段有限而信贷资产转让渠道缺乏,商业银行的天量信贷资金供给难以持续,这不仅会在2010年影响信贷需求的满足程度,甚至从长远来看,将降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2009年银监会出台相关监管办法,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和补充附属资本做出新的规定,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刚性要求。具体包括:将资本充足率达到10%作为审批商业银行新业务、新机构准入及提升监管评级时的硬性指标要求;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充足率的行为有所限制;对银行间交叉持有的次级债计入附属资本进行更严格的限定,在将次级债计入该银行附属资本过程中,将2009年7月1日定为标准时点,按照“新老有别”的原则将银行交叉持有的新发行次级债从附属资本中扣除等。上述监管新规,将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受到资本充足率硬性约束限制的程度,并将影响其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银行存款活期化和贷款中长期化趋势明显,资金流期限错配愈加严重,亟需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2009年9月份,M1同比增长29.51%,较M2同比增速高出0.2个百分点。这是自2008年5月份以来M1、M2剪刀差逐月收窄,并实现M1增速首次超过M2,银行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并且,在通胀预期的背景下,2010年预计居民和企业降低存款规模和存款活期化的意愿更加强烈。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从2008年第四季度信贷巨量增长以来,中长期贷款更是出现爆发式增长,2009年第一季度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就达到40%左右的高位;时至7月份新增票据融资规模出现绝对下降,新增中长期贷款规模更是达到了当月新增贷款规模1.5倍左右的水平,新增贷款长期化趋势非常明显。但在20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为支持宏观经济持续回升,银行新增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必须得以保证,因此商业银行将面临较为严重的资金流错配风险。
中长期利率市场化趋势不改,商业银行利差水平将逐渐收窄。
近年来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中长期利率市场化趋势没有改变。国内外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将大大收窄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目前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大体在5%左右,由于非信贷资产的收益率要显著低于信贷资产,银行业总体的净利息收益率(NIM)在3%左右。从国外主要市场的利差情况看,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发达国家或地区NIM一般在2%左右(欧洲为1.9%,香港地区为2.1%),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一般高于4%(拉美市场高达7.5%)。我国当前NIM处于上述两者之间。综合来看,利率管制放松后,优质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将领先下行,进而带动商业银行整体贷款利率的下行和存贷利差的收窄。由于优质企业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比较高,因此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将受到较大影响。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将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形成新的支撑点,优化确立信贷投放的区域格局。
为抵御金融危机的短期冲击,同时也出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长远考虑,国务院在2009年前后出台的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为中西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也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形成新的支撑点。涵盖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全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金融资源丰富区域的国家发改委层面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出台,将助推上述传统优势区域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商业银行要抢抓上述核心区域城市一体化进程带来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融资机遇,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业务,积极实施产品服务创新以及经营结构转型。
同时期内,国家又陆续出台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一批区域振兴规划和滨海新区金融创新方案。与国家传统优势区域相比,上述河北、安徽、福建、湖北、四川、深圳、天津、辽宁地区的GDP总量虽然相对较小,但近几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发展趋势,2006~2008年间上述区域GDP增长率基本都在两位数以上,且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08年虽受到国内外不利经济形势的影响,天津市GDP增长率却仍创16.5%的新高,其他七省市虽然经济发展较前两年有所放缓,但GDP增长大多领先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发达省市。特别是,这些省市抓住了国家扩内需和调结构的机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例如,天津、辽宁、安徽、四川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高于3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商业银行仅仅抓住上述潜力增长区域“大投入、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以获取大型优质项目信贷资源,赢得高端个人金融客户,实现信贷业务中长期的稳健快速、可持续发展。
综合而言,国家针对传统优势区域、潜力发展区域的战略规划为银行信贷投放形成新的支撑点,商业银行要紧抓上述传统优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以及城市一体化机遇、以及潜力增长区域黄金机遇期,以优化确立银行自身信贷投放的区域新格局。
国家十大产业规划为商业银行指明信贷投向,要着力压缩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放比重,优化确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行业格局。
首先,截至2009年3月,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全部获得国务院审议通过。其中钢铁产业规划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汽车业将支持发展自主品牌,纺织工业规划将促进企业由大到强,装备制造业规划将推动骨干企业联合重组,船舶工业规划将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电子信息产业规划将集中实施六大工程,轻工业规划将惠及45个细分行业,石化业规划将控制总量布局产业,有色金属产业规划将着力解除企业库存高企困境,物流业规划将着力减轻金融危机冲击。上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商业银行优化信贷投放行业格局确立了指导方向。
其次,商业银行要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这一轮信贷巨量增长带来了固定投资的超高速增长,在此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改善出现了可喜变化,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明显的重复建设倾向。考虑到中国出口增长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恢复以及未来大规模政府投资的逐步退出,产能过剩既是目前也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困扰中国经济的一大难题,也是商业银行优化信贷投放行业格局的基础性关键工作。
在秉承上述两条基本的信贷行业投放导向的基础上,结合央行关于商业银行要做好“三农”、就业、助学、灾后重建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发展消费信贷的指导精神,商业银行要下大力气调整信贷行业投放结构,优化确立信贷投放的行业新格局。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