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资本应用商业银行绩效考评分析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1-27 15:01
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陆续改制上市,“创造价值、回报股东”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体现在商业银行各项经营管理中。同时为适应推进价值管理的需要,商业银行纷纷开发运用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其中,经济资本管理作为价值管理的核心工具,在商业银行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在银行经营管理诸多领域特别是在绩效考评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但不应忽视,经济资本在银行绩效考评中仍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
经济资本应用于银行绩效考评的关键点
良好的经济资本管理不仅在于将经济资本引入考核体系,更重要的是实现对有限的经济资本的科学配置,通过建立经济资本的配置和传导机制,调整优化资产结构,有效控制业务风险,科学评价经营绩效,从而实现防范风险和创造价值的最终目标。
经济资本的主要关键点包括三点:一是经济资本的准确计量和科学配置问题,亦即考核前提与技术基础问题。这是经济资本管理的起点和前提,经济资本计量的准确性、经济资本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是推行经济资本考核的关键。二是经济资本成本率确定与考评策略问题,亦即如何贯彻银行发展战略问题。经济资本配置之后,要确定资本成本率即最低目标收益率,才能计算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成本率的确定反映银行股东回报要求,同时又反映银行的经营策略,来反映银行鼓励还是约束该类业务的发展。三是考评结果与业务发展、资源配置的反馈互动问题,亦即考评结果的运用问题。考评是为了引导、激励和推动业务的发展,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考评的应有作用。
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不断加快经济资本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积极推动绩效考评体系的转型。目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均已初步搭建了基于经济资本的绩效考评框架,确立了资本约束和综合效益的绩效考核理念,突出了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在绩效考核中的核心作用。
国内商业银行应用经济资本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国内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体系引入经济资本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成效明显,在经营管理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从经济资本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来看,目前经济资本的应用距离全面深入还有一段距离,此外,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中也面临一些问题,这些决定了要进一步推进经济资本考核体系建设,必须解决如下难点问题。
优化经济资本计量标准,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本计量的准确性、科学性。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计量经济资本基本采用系数法,系数法在原理上与资本充足率方法基本一致,因此使用系数法计算的经济资本,一方面有利于与资本充足率控制目标相衔接;同时可以用于宏观层面,在经营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对于促进业务结构调整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系数法中的系数设定较为粗放,缺乏风险度量的科学基础,又加入了较多人为调整的因素,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单元的资本占用和风险承担,可能影响资本回报率的计算和考评;而且在不同业务、产品进行经济资本回报对比从而决定业务取舍时,所得结果与实际并不一定完全相符,以此来指导业务结构调整就很难说是完全科学,也很难操作。
如何设定合理的资本成本率。资本成本率是最低目标回报率,是计算EVA(经济增加值)的重要参数,也是体现银行经营策略的重要指标。通过设定资本成本率,明确资本的回报要求,促进业务决策和结构调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资本成本的计算时,大多参考监管部门的最低回报要求,考虑资本市场和同业状况等因素确定一个统一的资本成本率,用于EVA的计算中。采用单一的资本成本率方法的好处在于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和业务执行统一的标准,并有明确的依据,计算也较为方便。但这很难用于业务决策特别是新业务发展决策中。银行在进行业务决策时,比较的是实际回报率与最低回报率,如果实际回报率低于最低回报率,那么银行就不会开展该业务。但对于新兴业务来说,由于其处于起步阶段,实际回报率可能会较低,难以达到平均的最低回报率。这时,就需要设定较低的资本回报率,以支持新兴业务的发展。
如何解决经济资本考评“三个延伸”问题。所谓三个延伸,是指经济资本考评机制从宏观战略层面应用向具体业务层面延伸,从总行层面向基层行延伸,从业务考评向员工考评延伸的问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考评在总行应用得多,但在基层行应用得相对少;在战略层面、宏观管理领域应用得多,但在微观领域如产品定价、产品/部门业绩考核、业务决策等诸多领域发挥作用相对较弱或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在业务领域应用较多,但针对员工、客户经理的经济资本考核未能开展。要充分发挥经济资本考评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资本考评在各领域的运用。
要实现“三个延伸”,需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是要解决政策传导问题,也就是促进经济资本考评机制在总分行的一致性,真正在基层行树立经济资本理念并实施价值管理问题。其次是要解决技术和策略问题,也就是经济资本计量和经济资本成本率的确定问题。再次,是要解决分产品、分业务单元、分客户经理业绩价值核算问题,主要是核算系统支持问题,包括内部评级法系统、ABC作业成本分摊系统、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系统(FTP)等。这些系统国内主要银行都在进行建设,但距离完善还有一段距离。最后,是要解决经济资本考评下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现问题,包括针对员工个人的激励问题,以此来推动价值管理机制在各项业务发展和管理中得到体现。
如何解决经济资本考评与其他政策导向的协调问题。经济资本考评体现价值创造的管理理念,反映总行的经营意图,引导全行各个层级、各项业务的经营管理行为,其政策导向非常强。但银行在实际经营中,也要受到其他政策包括监管政策、内部信贷政策等的指导和制约,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政策可能与经济资本政策在目标导向、作用力度上不完全一致。比如,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投放大大高于往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妥善协调好经济资本配置与信贷规模控制、信贷产业政策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确保银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稳健协调发展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深入构建经济资本绩效考评体系的措施建议
考虑到上述关键点和难点,应该说经济资本要在绩效考评中得到更为科学有效的应用,要更好的体现出其价值创造的导向作用,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还需要在计量技术、信息系统及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不断完善。基于多年从事相关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建议,以供参考。
深入贯彻价值管理理念,突出经济增加值在绩效考评和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经济资本是一个综合性强、平衡性好、敏感度高、应用范围和管理功能广泛,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的重要指标。经济增加值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要尽快融入银行管理体系之中,需要要各层级、各业务部门共同努力和协同配合,集中多方经验和智慧,方有可能顺利推行并取得实效。积极运用经济资本工具改善经营管理,是各业务部门共同的任务。若无各相关业务部门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推广,则经济资本这一重要管理工具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完善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提高经济资本计量、配置、考评的科学性。经济资本计量的准确、科学是推进经济资本考评深入应用到微观领域的关键。要进一步完善风险计量方法,积极推进内部评级法建设。目前要在细化经济资本占用系数的基础上,完善区域、行业、产品、客户等不同维度的资本占用系数,进一步提高风险计量准确度。同时,根据商业银行的战略需要针对不同业务类别和产品研究设置有差别的资本成本率,逐步使经济增加值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考核单元的价值贡献。
构建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分客户、分客户经理绩效考核平台。要努力推动经济资本的考核范围推广到产品层次。只有将经济资本概念最终落实到产品层次,才能真正解决结构优化与组合管理问题。产品核算问题消除了,对各业务线和业务部门的考核就有了依据。要加强业绩核算相关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内部评级法系统、成本分摊系统、FTP系统,细化核算,构建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分客户、分客户经理绩效考核平台,为细化业绩核算、深化经济资本考评奠定基础。
建立经济资本配置和考评的动态管理机制。对经济资本指标要按月监控、按季分析、按年度考核。结合对商业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判断,做好组合优化工作,对经济资本配置和考评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和监管政策调整。
树立多元平衡的考核理念,在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业绩考核中,适当考虑和选择一些关键的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往往只代表投资者的利益,银行的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有必要把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进来,引入“顾客满意程度”、“员工满意程度”一类的非财务指标。此外,随着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越来越依赖于一些无形资源,如创新能力、产品和服务质量、员工的士气及能力等,而这些只能通过非财务性指标进行评价。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财务会计部)
……
经济资本应用于银行绩效考评的关键点
良好的经济资本管理不仅在于将经济资本引入考核体系,更重要的是实现对有限的经济资本的科学配置,通过建立经济资本的配置和传导机制,调整优化资产结构,有效控制业务风险,科学评价经营绩效,从而实现防范风险和创造价值的最终目标。
经济资本的主要关键点包括三点:一是经济资本的准确计量和科学配置问题,亦即考核前提与技术基础问题。这是经济资本管理的起点和前提,经济资本计量的准确性、经济资本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是推行经济资本考核的关键。二是经济资本成本率确定与考评策略问题,亦即如何贯彻银行发展战略问题。经济资本配置之后,要确定资本成本率即最低目标收益率,才能计算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成本率的确定反映银行股东回报要求,同时又反映银行的经营策略,来反映银行鼓励还是约束该类业务的发展。三是考评结果与业务发展、资源配置的反馈互动问题,亦即考评结果的运用问题。考评是为了引导、激励和推动业务的发展,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考评的应有作用。
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不断加快经济资本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积极推动绩效考评体系的转型。目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均已初步搭建了基于经济资本的绩效考评框架,确立了资本约束和综合效益的绩效考核理念,突出了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在绩效考核中的核心作用。
国内商业银行应用经济资本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国内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体系引入经济资本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成效明显,在经营管理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从经济资本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来看,目前经济资本的应用距离全面深入还有一段距离,此外,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中也面临一些问题,这些决定了要进一步推进经济资本考核体系建设,必须解决如下难点问题。
优化经济资本计量标准,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本计量的准确性、科学性。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计量经济资本基本采用系数法,系数法在原理上与资本充足率方法基本一致,因此使用系数法计算的经济资本,一方面有利于与资本充足率控制目标相衔接;同时可以用于宏观层面,在经营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对于促进业务结构调整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系数法中的系数设定较为粗放,缺乏风险度量的科学基础,又加入了较多人为调整的因素,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单元的资本占用和风险承担,可能影响资本回报率的计算和考评;而且在不同业务、产品进行经济资本回报对比从而决定业务取舍时,所得结果与实际并不一定完全相符,以此来指导业务结构调整就很难说是完全科学,也很难操作。
如何设定合理的资本成本率。资本成本率是最低目标回报率,是计算EVA(经济增加值)的重要参数,也是体现银行经营策略的重要指标。通过设定资本成本率,明确资本的回报要求,促进业务决策和结构调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资本成本的计算时,大多参考监管部门的最低回报要求,考虑资本市场和同业状况等因素确定一个统一的资本成本率,用于EVA的计算中。采用单一的资本成本率方法的好处在于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和业务执行统一的标准,并有明确的依据,计算也较为方便。但这很难用于业务决策特别是新业务发展决策中。银行在进行业务决策时,比较的是实际回报率与最低回报率,如果实际回报率低于最低回报率,那么银行就不会开展该业务。但对于新兴业务来说,由于其处于起步阶段,实际回报率可能会较低,难以达到平均的最低回报率。这时,就需要设定较低的资本回报率,以支持新兴业务的发展。
如何解决经济资本考评“三个延伸”问题。所谓三个延伸,是指经济资本考评机制从宏观战略层面应用向具体业务层面延伸,从总行层面向基层行延伸,从业务考评向员工考评延伸的问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考评在总行应用得多,但在基层行应用得相对少;在战略层面、宏观管理领域应用得多,但在微观领域如产品定价、产品/部门业绩考核、业务决策等诸多领域发挥作用相对较弱或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在业务领域应用较多,但针对员工、客户经理的经济资本考核未能开展。要充分发挥经济资本考评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资本考评在各领域的运用。
要实现“三个延伸”,需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是要解决政策传导问题,也就是促进经济资本考评机制在总分行的一致性,真正在基层行树立经济资本理念并实施价值管理问题。其次是要解决技术和策略问题,也就是经济资本计量和经济资本成本率的确定问题。再次,是要解决分产品、分业务单元、分客户经理业绩价值核算问题,主要是核算系统支持问题,包括内部评级法系统、ABC作业成本分摊系统、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系统(FTP)等。这些系统国内主要银行都在进行建设,但距离完善还有一段距离。最后,是要解决经济资本考评下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现问题,包括针对员工个人的激励问题,以此来推动价值管理机制在各项业务发展和管理中得到体现。
如何解决经济资本考评与其他政策导向的协调问题。经济资本考评体现价值创造的管理理念,反映总行的经营意图,引导全行各个层级、各项业务的经营管理行为,其政策导向非常强。但银行在实际经营中,也要受到其他政策包括监管政策、内部信贷政策等的指导和制约,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政策可能与经济资本政策在目标导向、作用力度上不完全一致。比如,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投放大大高于往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妥善协调好经济资本配置与信贷规模控制、信贷产业政策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确保银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稳健协调发展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深入构建经济资本绩效考评体系的措施建议
考虑到上述关键点和难点,应该说经济资本要在绩效考评中得到更为科学有效的应用,要更好的体现出其价值创造的导向作用,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还需要在计量技术、信息系统及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不断完善。基于多年从事相关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建议,以供参考。
深入贯彻价值管理理念,突出经济增加值在绩效考评和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经济资本是一个综合性强、平衡性好、敏感度高、应用范围和管理功能广泛,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的重要指标。经济增加值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要尽快融入银行管理体系之中,需要要各层级、各业务部门共同努力和协同配合,集中多方经验和智慧,方有可能顺利推行并取得实效。积极运用经济资本工具改善经营管理,是各业务部门共同的任务。若无各相关业务部门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推广,则经济资本这一重要管理工具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完善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提高经济资本计量、配置、考评的科学性。经济资本计量的准确、科学是推进经济资本考评深入应用到微观领域的关键。要进一步完善风险计量方法,积极推进内部评级法建设。目前要在细化经济资本占用系数的基础上,完善区域、行业、产品、客户等不同维度的资本占用系数,进一步提高风险计量准确度。同时,根据商业银行的战略需要针对不同业务类别和产品研究设置有差别的资本成本率,逐步使经济增加值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考核单元的价值贡献。
构建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分客户、分客户经理绩效考核平台。要努力推动经济资本的考核范围推广到产品层次。只有将经济资本概念最终落实到产品层次,才能真正解决结构优化与组合管理问题。产品核算问题消除了,对各业务线和业务部门的考核就有了依据。要加强业绩核算相关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内部评级法系统、成本分摊系统、FTP系统,细化核算,构建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分客户、分客户经理绩效考核平台,为细化业绩核算、深化经济资本考评奠定基础。
建立经济资本配置和考评的动态管理机制。对经济资本指标要按月监控、按季分析、按年度考核。结合对商业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判断,做好组合优化工作,对经济资本配置和考评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和监管政策调整。
树立多元平衡的考核理念,在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业绩考核中,适当考虑和选择一些关键的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往往只代表投资者的利益,银行的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有必要把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进来,引入“顾客满意程度”、“员工满意程度”一类的非财务指标。此外,随着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越来越依赖于一些无形资源,如创新能力、产品和服务质量、员工的士气及能力等,而这些只能通过非财务性指标进行评价。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财务会计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