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需要内外兼修

  孙一乃,孝道智慧、事业禅、工作道发起人。心性五行理论推广人。

  现在往往是有钱的人感到空虚--因为欲望是满足不完的;没钱的人也不高兴--因为他有欲望但没有去满足。这里其实有一个共同的误区:外在的满足总是受到条件限制的。但当“内在的我”强大时,你会发现不需要物质满足就会有一种充实的富足感。

  心探索:现代社会中,金钱、财富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有钱”和“富足”似乎是两回事,什么是真正的富足呢?

  孙一乃:富足感可以说就是幸福感,它是一种很充实的感觉。真正的富足是身心方面都富足。我们人就像一棵树,地上面的部分是看得见的,但树的高度、健康、寿命长短却取决于它的根有多深。假如我们只看到树干的部分,拼命拔着它长,就会造成头重脚轻根基浅,吸收不到宇宙的营养,就容易生病。对于人来说就会造成心理疾病,感觉空虚、不幸福。一棵健康的树,树根和树干是一样长的。

  心探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顺畅地获得富足,这其中也分很多种,比如有的人拥有金钱却无法“感受”到富足、更多人是相信自己“还不够”富有……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富足感?

  孙一乃:传统上人们会认为,自己的欲望被满足就会带来富足感,因此去追求物质上的财富。现代社会中人的欲望更是被拉的特别大,往往只注重有形的、看得见的物质,而忽略了无形的精神层面。一个劲儿地向外追逐,就像一只屁股点火的狂牛,一直向前奔驰,却越来越不满足。

  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两个层面,“内在的我”和“外在的我”。“内在的我”就是“精神上的我”,它就是天性、良心,以善为本质,所有人都本自俱足;“外在的我”就是“物质上的我”,它有很多的欲望,总是想从外在获得东西。当内外极度不平衡时,这种巨大的反差会造成很大的落差、分裂感,让人在情绪上变得非常暴躁。

  心探索:很多人会认为善良的人、尤其是修行中的人不应该有钱,因为日常生活中,似乎钱和贪、恶等字眼总是联系在一起,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信念?

  孙一乃:这只是人为地压抑外在的欲望,却并不知道要先充裕自己的内在。真正有智慧的人会知道,金钱是宇宙的能量,像血液一样流动在这个整体中,它本身没有善恶,如何运用才是关键。但外在的运用依然取决于内在的驾驭能力,没有足够的驾驭能力却掌握着太多的财富,就会容易变成所谓的“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内在的东西越少,反而越强大,能驾驭的外在财富就越多。

  因此对于一些人来说,暂时让自己离开物质财富也未尝不是一种修行过程,因为他当前的状态驾驭不了太多外在的事物,去追求财富会造成自己失衡。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他要先面对自己的欲望,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去经历一下,心底总是放不下,他可能受外在牵扯太多,需要先经历一下物质上“暂时满足”的过程,然后才能够超越这个欲望。

  心探索:那么如何从天地阴阳五行的角度来看积累财富的规律呢?

  孙一乃:五行就是一个人站在中央观察四季运行的规律,生长收藏,相生相克。而财富的运行规律其实也包含其中。举例来说:木生火,可以看成一个人为一项事情做投资,但没有回馈,因为木头都烧光了生成了火;这时如果继续投资,就会接着火生土,由于木克土,因此投资可能还是没有回报;随后土生金,可以看作你帮助到了一些人,但金克木,这也许代表你帮助过的人反而过来害你,也可能象征你濒临破产--这个阶段可能很多人都难以坚持下来了;如果你了解里面的真正含义和规律,继续坚定地做事,就会接着到达金生水--你的对手成为了你的财富;然后水生木,突然市场大开,五行相生,源源不绝。

  做任何事情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过了这个曲折,老天会给你真正的好东西。正如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曲折就像大树的年轮,它们会逐渐成为树的一部分。这个规律也许可以助你更加安于当下,坚定自己的方向。但无论如何,内在的智慧和力量依然是更根本的源泉。

  采访、撰文/晓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