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害怕独处?

  关系是自我体验到自身存在感的关键所在,因为“我”需要不断借由“他人”来定义自己,同时也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有关自我的回应。虽然关系会消耗我们的心理能量,使人感到疲惫,因而也会有想要一个人呆一会、静一会儿的需要,但和对关系本身的需要比起来,则相对要少很多了。

  专家介绍:张依雯,四叶草心灵成长工作室心理咨询专家。意象对话珍珠级心理师,咨询督导、培训讲师。

  心探索:一个人为什么会不能和自己独处,或者说不能忍受一个人呆着呢?

  张依雯:从本质上来说,人其实都是“关系”的人。外界的人存在于“我”的关系里,自我才形成一个有联接性的整体。与此同时,关系也是自我体验到自身存在感的关键所在,因为“我”需要不断借由“他人”来定义自己,同时也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有关自我的回应。虽然关系会消耗我们的心理能量,使人感到疲惫,因而也会有想要一个人呆一会、静一会儿的需要,但和对关系本身的需要比起来,则相对要少很多了。

  心探索:也就是说,关系和他人的存在决定了自我无法一个人独处。

  张依雯:和自己单独相处,其实是个比较漫长的养成的过程。一开始,初生的婴儿是没有所谓“物体恒常性”的,东西在眼前时就“存在”,消失的时候也意味着彻底的“消失”。这时候的人不知道“我”,没有主体自我的意识,因此不会感到孤单,或是有和他人建立关系的需要。但在这之后不久,随着客体(主要是母亲)的持续出现和陪伴,主体的我慢慢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也就有了对所谓的“一个人”或是“在一起”的不同认知。

  心探索:这之后,是不是也就进入了所谓“关系”的过程当中呢?

  张依雯:是的,这时候婴孩儿对于母亲的需要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甚至一刻也不想要离开来母亲。孩子会紧紧地抓住母亲的衣襟不放,而当母亲不在时,个体则会感到无比的焦虑与不安。

  心探索:换句话说,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是没办法一个人独自呆着的。

  张依雯:的确是这样。有个实验表明,当母亲离开时,随着时间的增加,孩子会越来越难以忍受这种分离带来的焦虑与不安感,开始哭闹或是摔打手中的玩具。这其中的“哭”我们可以看作是对母亲离开自己的抱怨,而摔打玩具,则是更为直观地对母亲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当然,这之后,母亲回来了,孩子也会逐渐回复到平静的状态。

  而正是母亲从离开到回来这之间的时间,是培养一个人忍受孤独,和自己相处的关键。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明白母亲不可能时刻配伴在自己身边这样一个事实,却也明白母亲最终还会回来,而并非就此抛弃了自己。所以,个体开始在这段时间里尝试让自己忍受住孤独,或是通过游戏、发呆、自言自语来主动排遣掉内心的不安。

  心探索:也就是说,如果母亲真的做到了形影不离,孩子则会无休止地想要有人陪伴??但是,如果母亲一直不在身边,或是长时间地忽略孩子的感受,只会让一个人越来越感到独处时的不安,从而更加期望得到陪伴,是这样吗?

  张依雯:这个总结很到位,事实就是如此。而且,这是一个在成长中需要不断被强化的主题。你会观察到一个现象,就好比小孩子在玩儿的时候,总会时不时地把头扭向母亲一边,以此来确定自己仍然有人陪伴。如果这时母亲的眼神刚好和孩子重合,那么这种对于安全感的承诺便可以顺利传递给孩子,相反,如果这时母亲正在忙其他的事情,那么,孩子便很有可能放下手里的游戏,直奔向母亲的怀抱。

  这个“被许诺的时间”,就是一个人可以和自己独处的基础。母亲会说“一会儿我就回来”或是“你好好听话,下班我就来接你”,理想的方式下,这个被允诺的时间,是不断变长的,培养的正是一个人可以忍受孤独,独自和自己相守,并且学会自我充实的过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