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波:家是颠沛流离的最后一站

  人物简介

  王晓波,80年生人,2002年毕业于某理工学院。因原专业与己兴趣不合,改做英文翻译为生。初时屡逢波折,温饱难求,2006年来京后才稳定下来,供职于《华夏地理》杂志社。

  2003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王晓波在大连开始了租房生涯。最初的三年是一段居无定所、不堪回首的时光。曾经一个月300块租一间小屋,和一位老太太合住;曾经租住在部队澡堂楼上的单间里,条件简陋之极;甚至还曾在读研究生的同学的宿舍蹭住过一段时间。“那种临时的感觉非常强,就是找个歇脚的地方,上班回来睡个觉,完全没有家的感觉。”

  和很多刚毕业的人一样,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晓波的这种生活状态和对自我、对职业的迷惘紧密相联。原本是学生物工程专业,但他对相关的行业并没有兴趣,于是就只能在一些小公司中辗转,工作状态很不稳定。“毕业时有机会去一家日资企业,做和转基因工程相关的工作,待遇也不错。可是当时不知道为什么,直接就放弃了。虽然周围的很多人都是这样,找一份稳定的好工作,然后开始攒钱、买房、找女朋友、结婚,接下来的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我还是觉得,那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所以就随便混着,吃了很多苦。”

  2006年,因为偶然的机缘,王晓波成为《华夏地理》的英文翻译,来到了北京。这是他第一次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终于可以住得踏实一些了。在北京的第一个住处在东三环,还是跟人合租。这时候他对“家”仍然没有概念:“就像动物的巢一样,往里一钻睡觉,然后里面可以放我的一些破烂。至于环境怎么样,没有太大感觉。”后来又陆续换过两三个地方,几乎每年要搬一次家,原因无非是租房合约到期,房主不愿再续租,或者是一起合租的人搬走了,又得再重新找新的合租。

  问到他为什么这么频繁地搬家,他回答道:“我的内在安稳得特别晚。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的是,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做些什么事情来让自己有成就感?这些对我来说才是最在意的。颠沛流离的感觉当然也会有,但主要还是来自于生活本身,而不是居住环境。因为生活本身已经是这样了。在你对生活的意义都还没有弄清楚的时候,当然随便找个什么地方住都行。”

  虽然一直对居住条件要求不高,但王晓波还是有强烈的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住的地方即便再小,也希望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不受打扰、彻底地放松自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一直倾向于和陌生人合租。因为朋友、熟人总是会有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如果在同一个空间里彼此掺和,反而多了几分烦扰。当这种对个人空间的需求膨胀到足够大的时候,王晓波换到了现在独立居住的一居室。

  “在龙潭湖是我独立租的第一个房子。非常巧合的是,在我准备搬家的那个时候也恰好认识了女友,开始恋爱,然后没多久女友也搬进来了。家里开始有了生活气息,有了锅碗瓢盆,有了各种各样有美感的东西。奇怪的是,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原来把家里的环境营造得美好一些,会对自己的心情有很大的影响。也许我恋的并不是物质的家,而是家里的那个人。当你内在的情感被激发出来,那些物质的载体才会变得可爱。”

  现在王晓波和女友在龙潭湖住了快两年了。他收养了两只流浪猫,拗不过女友的要求还买了一只仓鼠。一对天敌住在家里,虽然小仓鼠每每处于险境,在他们的极力呵护下却也平安无事。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是给女友做早饭--因为她不太会照顾自己。闲来无事逗逗猫、浇浇花,再出去散个步,生活的质地变得细腻起来,王晓波说“晚熟”的自己终于有了一些家的概念了。

  近两年来,王晓波也逐渐接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中医开始,然后是道家、佛家等中国传统文化。尽管目前他仍然还没有明晰自己的人生志业,但大方向已经呈现出来。“只有对自身的价值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我才会清楚地知道,我要去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家。”理想的家园似乎仍然在未来--他需要继续探索那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也许某一天,会在某个宁静美丽、充满人情味的小镇上安居下来,同时做着自己热爱、擅长的事情。

  编辑 撰文/筱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