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念萱--我是倒着长的Alice
- 来源:内在空间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探索,公益,父母离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6-27 08:59
她拥有一个小孩子所能经历的最灰暗的童年:八岁父母离异,十岁父亲去世,随即她和弟弟被送到育幼院。华兴育幼院度过的八年改变了她自闭偏激的性格,也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
她不停地、海绵吸水般的学习、行走、体悟,做记者、翻译、美食家、中医师、影评人、旅行家、公益活动家……多年后回顾,她笑着说自己是倒着长的:年轻时很沉重,年纪愈长反而愈加快乐、轻松--越长,就越像个小女孩。
“照顾好自己是最大的幸福”
陈念萱说,小时候的她沉默、偏激、绝对、好辩,批判性很强、弹性很小。如果没有学校的八年岁月,她笑言自己大概会变成一个愤世嫉俗、容易走极端的人了。
心探索:你的性格是大概什么时候改变的?
陈念萱:就是在八年时间里慢慢累积嘛,等到我发现自己已经改变了的时候--毕业了!我突然发现其实这里已经是我的家了,我好不容易接受了它、熟悉了它,一瞬间,我又无家可归了!刚毕业的那年,差不多每一晚我都做梦回学校,闭着眼睛都能走回去。
心探索:生活教育看来对你的影响很大。
陈念萱:对啊,我永远感激在华兴所接受的“生活教育”。其实“生活教育”在美国住宿学校中,本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在西方人的教育观念中,生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人念到高中,基本的教育其实就差不多了,英国首相也只有高中毕业嘛,现在很多大学都要求你先有工作经验再来读书。
我们通常说那些研究所类型的知识:经济学、企管学等等,都是Out of date(过时的),现在看的是你实际最需要的,职场中、生活中最需要的。
心探索:毕业后没有再念书吗?
陈念萱:没有嗳,因为我要养活自己。我和弟弟在学校的时候,我妈做生意开美容院,有钱;当我毕业了需要她支持照顾的时候,结果那时候她所有的积蓄都被人倒了帐,收不回来,那我就只好靠自己喽。
心探索:这么巧?心里没有埋怨么?
陈念萱:对啊,人生有时候不就是这么巧(笑)。还好,我倒情愿自己养活自己,也不要被养成一个废物。我可以自己进厨房自己动手做吃的、照顾朋友,也可以自己洗衣服袜子。
就像我和我婆婆讨论,当一个人年纪大了,什么都需要别人来伺候,那其实是很痛苦的。如果我们可以不是个废人,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也能照顾别人,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人生太好玩,没办法停下来”
“华兴给我最好的教育就是学无止境,它给你太丰富的资讯,你就知道你没可能学的完,所以就一直学一直学。还有一个原因我很好动,我可以把自己关起来不出门,看书、学习;可是如果工作我可以半天做完,下午没事做就会很慌。我不喜欢闲磕牙,没办法打发,必须要有很具体的事情做,一个部门一个部门找事情做。”
心探索: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陈念萱:就是在书店打工,那时候我还是有些自闭嘛,不爱与人互动,就想一辈子呆在书店就好了,可以免费看书,还不用讲太多话。后来还做保姆、家管什么的,因为可以提供住宿(笑)。
心探索:那对美食、中医、塔罗、星相的兴趣又是怎么发展的?
陈念萱:很简单啊,就是“喜欢”。成为美食家,因为好吃;做影评人,因为喜欢看电影……比如学中医,就是出于兴趣--我就是没办法停下来,人生好玩的事情太多了!别人问我拿到中医师资格证,干吗不去做中医。我就回答说中医里有最丰盛的生活知识,我只是喜欢、想学,并不一定要做医生啊。而且我中文变好也是因为学中医,因为它用字很精准的,一个字弄错是会出人命的。
心探索:后来又怎么想到去尼泊尔?
陈念萱:就是在学中医过程中嘛,认识了很多“怪人”。有人就跟我探讨前世今生的话题,我反驳说这没有办法证实啊,还开玩笑说,反正编故事谁都会,我也能编一大串给你听,怎么证实真假?对方不跟我争辩,就说,那好,给你一张机票,你自己去看看。到了那里,你就会知道那里有很多你的家人--他们会待你如家人。
心探索:所以等于是别人推了你一把才往那里去的。
陈念萱:对啊,谁知道这一去就是两个月,先到西藏,然后转道尼泊尔。在那儿,我第一次接触佛法,并且皈依了我的第一位上师堪布阿贝(曾一手创办印度萨迦佛学院)。
“关键时刻总有人踹我一脚”
虽然没念大学,陈念萱最感激人生每到要紧处都会有人拉她一把,“我觉着我这一辈子都有人在关键时刻踹我一脚,让我往前走。到现在都有人推我、踹我,我不断被人批评。所以我其实比较怕被人赞美。赞美是毒药,我对赞美的神经敏感度是很高的,现在还是会害怕,而别人批评我的时候是好处比较多的。”
心探索:怎么想到要皈依的?
陈念萱:当时我是替一个朋友带信给他的师傅堪布阿贝,带我去的那个人刚好也是台湾人,他就踢我一脚说见到大师还不皈依,我说我是基督徒干吗要皈依啦(笑)。他又踢我,说你没有礼貌!后来我看师傅相貌长得就像佛一样,白白净净,有一点壮,就觉得长相特别好--就以貌取人了,就说好嘛,我皈依嘛,还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
心探索:其实这就是缘分吧。
陈念萱:对啊,我当时完全觉不出来有多珍贵。堪布阿贝有一个学生,当时刚好放假拜访老师。我那时候不知道他其实是在哈佛任职比较宗教学的老师,就以为是个普通的师兄嘛。于是每天跟他探讨大大小小,什么是皈依什么是佛这类基本问题也跑去问他。我不懂藏语,他就是我和老师的翻译官。
心探索:那后来呢?有没有进步?
陈念萱:那时候幸好有本汉英对照的佛学字典,我就抱着字典躲在房里苦学,然后再出去辩,虽然还是辩不过他,不过英文那段时间突飞猛进。后来我认识了堪布阿贝的弟子宗萨钦哲仁波切,接受了后者的灌顶,以后每年我都回到尼泊尔,继续学习、辩论。慢慢这个师兄就没那么认真,他很会察言观色的,节奏时而紧时而松,看我快生气了就放手。我就一路追杀,搞到人家最后只好投降,我还很不解气的说你是假投降嗳,我不接受!(笑)
我们打趣她越来越像本杰明·巴顿--倒着长。人的生理年龄并不能真正限制人心灵的自由,已经五十二岁的陈念萱,越活自由度越高,越活跃舒坦。人事的历练和女人的童心在她身上完美相处,虽然到现在还有人说“你不笑的时候眼睛里有很深的忧郁”,虽然还有些残余的人生的碰撞,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但是与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已经好太多了。
选自《InnerLight心探索》VOL.07
文/李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