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之间

  亦动亦静,高阳金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TO林志国的生活充满了健康的正能量,在这一动一静之间,他也在寻找着生命的平衡点和人生的价值。

  大林是位职业经理人,无论运动还是读书,抑或是在人际关系和其他方面的思考,他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现代意识和成熟的思维方式,也体现了积极的正向能量。

  大林好“动”

  大林从小好“动”-喜欢体育运动。他认为体育运动的竞技精神让人获益良多,比如能培养人们努力拼搏、坚韧不拔、团队合作的意识,还能强壮体格使人能够保持充沛体力与健康状态去面对繁重的工作。

  长期的职业生涯让大林感悟到,再忙也要运动。好像常言道“职场如球场,上半场按学历、能力、权力、职位、业绩、薪酬比上升速度;下半场按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体重、胆固醇比下降速度。”上半场事在人为是拼命;下半场顺势而为就该认命了!到一定年龄,健康问题总是与动不动联系在一起。

  体育的魅力在哪里呢?大林说,“体育竞技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攻防本能的一种转移。比如足球比赛的本质和形式就是人类模仿战争而被发明的一种游戏,在此你能感受到刚刚结束的巴西世界杯吸引全球观众的魅力,直到目前还没有哪一项体育竞技能够比足球更能让人唤起对古典战争的集体记忆。”但自1985年“5•19惨案”后,性情中人的大林非常伤心,拒绝看中国足球男队的任何赛事。当然,世界杯这样的国际赛事,吸引力是巨大的,熬夜也得看。欣赏球技球艺,了解国际上战术变化并分析各球队球员的心理,这让大林非常着迷。

  除了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网球等,凡能够健身强体和增进团队精神的球类运动大林都喜欢。大林借此与员工建立更多的共同语言、与国内同仁建立更紧密联系、与国外友人建立合作关系,也在体育中收获多多。体育是跨行业、平台、文化并跨国界的世界语。

  几年前大林迷上了高尔夫,他说因为年龄,激烈的运动已经体力不支了,而高尔夫这种形式比较适合:绿色(Green)、有氧(Oxygen)、阳光(Light)、友谊(Friendship)。“这阶段的打球经历让我拥有了不少球友”,大林的成绩很好,偶尔能打到80多杆,处在职业非职业的临界点之上。但谦逊的大林很注意“管理”高球的成绩表现:“你成绩太好了会曲高和寡,太差又会没有人愿意跟你玩儿,中不溜的正合适”。他认为高尔夫给人带来快乐:场地的优美景观与特殊的竞技方式让身心和人格得到陶冶,高尔夫不是单一体力和智力的运动,它对人自身的素养、气质、礼仪、风度的修炼是显而易见的。在各项体育运动中,高尔夫更是一项自律的运动,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而高尔夫的不确定性,正是其魅力所在和迷人之处,恰因为它能够不断创造遗憾,因而也制造兴趣。每次打球,你都能感到这是在挑战球场也是在挑战自己,且每场球都是斗智斗勇的竞争,需要勇气、技巧、策略和自我控制。因此打高尔夫球的过程就是不断迎接考验和挑战并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毫无疑问,大林乐在其中。

  大林喜“静”

  大林不仅好动,更喜“静”,狭义地讲就是静读。他说,运动是身体上的充电,而读书则是精神上的充电,这种充电过程直接改善了工作和生活的品质,所以读书与运动对于工作和生活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林也经历了这三个境界。

  大林读书的境界具象为:垂髫弱冠之年,年少轻狂,对书中所描绘景象总充满“幻想”;而立不惑之年,相对成熟也学会思考,才逐步形成“理想”;而在知命耳顺之年,经历了功名利禄、成败得失,慢慢地就有了“思想”。

  大林推崇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论读书》中所讲,“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当问到最爱读哪类书时,大林还是把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作为读书种类的分野,他说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偏好:小时候读的书籍相当繁杂,古今中外的历史名著、天文地理、诗词歌赋都爱看;步入职场以后跟工作相关的内容更多,主要围绕信息科技;而到老迈年高则对思想性强的内容兴趣更大,比如历史、哲学、人文科学等书籍。最近,大林坦诚地讲有点反朴归真了,在看一些闲书:《汉字五千年》、《易经的奥秘》、《纳兰词全编笺注》、《中国宗教报告》、《SOX环境下的IT治理》等。

  大林在读书中品味乐趣,同时总结方法。他说,以前时间充裕,基本上会精读书籍,包括写些读书心得体会,也曾用不同彩笔标明不同内容,甚至会把一本书划到都是蓝条条红杠杠……现在想来觉得可笑,如果全书都是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遍遍皆通读;后来只看目录、内容简介,寻找一些关键内容看看就算完事儿,尤其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较低,但相对而言,形成知识的成本更高了。所以,大林根据阅历和生活需要来分配书籍的读法,既有精读,也有泛读,在生活中泛读的需求多过精读的需求。

  但大林说,归根结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感性的体会比理性的认知更重要,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有用。虽然大林一直不喜欢“践行”这个词,但“旅行”他还是很喜欢的,大林基本上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穿越过地球上的四大洋五大洲,仅差南北极没去了。人在路上,他所感受的事物比读书更为丰富、更为立体和鲜活。

  大林分享

  读书破万卷,因此大林读书趣事多多。他坦言:“如果男人是书虫,女人一般会吃醋,为什么总是捧着‘书小姐’在手,而不正眼瞧瞧我呢?”通常情况下大林只能委屈地说:“虽然女人是男人必读的一本教科书,但为什么总让我去看已经看了无数遍并且已经读懂了的书呢?”言语中大林的幽默可见一斑。

  大林不仅自己“静”读,也愿与人分享读书感想与成果。大林通过书介和书评与信息科技的从业人员互动交流。软件工程师出身的大林,长期从事应用软件的设计与项目实施的工作,后来又逐步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可以说是从技术性思维转向了管理性思维。大林说:“读书的角度变了,我希望通过我对感兴趣的书籍的阅读,把自己的感悟与大家分享,以促进同行的思想交流。”

  与大林交流读书体会和感受,是种享受。我很好奇,问大林是否也读电子书。大林言,对于电子书应该说不太习惯,就如同不太习惯在电脑上看电影一样,不同媒介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或者说是不同的场所产生了不同的用户体验及心理感受。电子书当然有许多的优点,如携带和保存相对方便和容易。但在电子书中如何划红线?如何写评语?如何掩卷作沉思状?如何带来捧读和收藏的那种沉甸甸的富足感?

  开朗率性的大林在我问他怎样称呼合适时说,他最不喜欢被称作什么“总”,“这‘总’让我想起那沉沉的责任、虚名和无尽的工作。传统儒释道使我明白:功名利禄有如过眼烟云、身外之物,大可以平常心对待;而东西文化的熏陶更使我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境界。”大林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虽被安排了不同的地位以显示造化的功能,但日月经天,江河纬地,世间万象,变化无穷。阴阳交替,正负相成,互为其根,故其道相生而相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理相近,全赖有真情实意的互相感应。我们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怎样透视、如何处之?最重要的是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和人的尊严,使我们的心灵更加丰盈与坚强。

  因此,不以职务相称,是体现了对人性深刻的认识与把握;直呼其名,更是一种文化的兼容与彼此尊重。大林认为,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最后他分享了一句谚语:“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壮的身体)。

  文 特约记者 罗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